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B.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尽管后来没能发展成为说理文的主流,但是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因其自身的意蕴以及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可以从先秦的说理性散文中脱离出来,并成为小说的雏形。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以汉代杨雄的《法言》为例,来论证先秦说理散文在体制上对后世的影响。
【小题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小题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材料二谈到“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的观点,请从《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下·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之所以为的独特编码。如果将每个人的基因组当作一本书,而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就是书中的篇章词句,它们讲述着生命体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死亡的所有故事。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中出现的错误。

找到基因书中错误的片段并将其精准地恢复为正确的片段就是基因编辑。CRISPR,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一种,相比早前另外两种基因编辑技术TALEN和ZFN,它更灵活易用,同时具有高精度和低成本等优点。这些优点,得益于两个关键人物——gRNA和Cas9.gRNA,也叫向导RNA,顾名思义就像GPS导航。在基因书里,向导RNA的职责就是在浩如烟海的基因组文字中找到出错的地方,然后规划出前进路线;而Cas9,是一种核酸内切酶,它就像剪刀,会沿着向导RNA规划好的路线抵达出错点,然后剪开错误的基因片段。这就是很多人称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魔剪的原因。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剪开错误的片段,又怎么把正确的填进去呢?

这就有些类似于编辑文章。根据文字出错方式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去纠正。如果有一段错误的文字被放到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也许只有一两个错字,删掉这些错误的文字就能使句子恢复原意,那么可以直接剪切掉这些不需要的文字。这也是目前临床试验中最基础、采用最多的剪切式方案。

如果是只有一个字母错了,可以只将这个字母改回原来正确的样子,这要用到碱基编辑器。

但如果是一小段文字都不见了,那就需要提供一份新的文稿补回去。基因修补的方式也有不同,有一种方式叫作引导编辑,针对某个出错的基因片段,科学家会让向导RNA带一段正确的RNA序列到体内,作为标准答案或模板,当基因魔剪把错误的基因片段去除后,连在基因魔剪上面的分子机器逆转录酶会依样画葫芦,照着答案模板抄一份对的DNA放回原位。另一种方式,则是由科学家在体外合成一段正确的DNA,将其作为正确答案,利用细胞自身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填入基因魔剪切开的位置。

因此理论上,只要知道出现错误的靶点、正确的答案以及拥有一套编辑工具,数千种由于基因出错导致的疾病都可以找到治愈的办法。但从科学理论到临床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运送编辑工具进入细胞、找到并抵达发生错误的基因片段、切掉和修改错误的片段,这三个步骤所涉及的技术都大有讲究。要在每一步上都精益求精,才能高效、精准地把出错的基因编辑好,完成从基因编辑工具到基因编辑药物的转变。

(摘编自马丽佳《基因编辑:纠正错误的生命魔剪》)

材料二:

即便有一天我们人类真正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我们想改哪个基因就改哪个基因,是不是就应该改?这是一个更长期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讨论。所有人都觉得某些基因不好,比如说现在东亚文化圈觉得胖了不好瘦了好、觉得单眼皮不好双眼皮好,这是一个主流文化审美的取向。既然如此,如果有一天审美附加在基因编辑的技术上,会不会就导致所有人把基因改得差不多?把基因改得差不多有什么不好吗?所有人都更漂亮、更健康有什么不好吗?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所有人把基因改得差不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之前我们提到过镰刀形贫血症,这个病在今天的人类社会里还是非常普遍的,每年有十万人会死于这个病,有四千万人携带致病基因。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个病既然如此危险,为什么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坏的基因居然没有被淘汰掉?

秘密就是在人类还没有发明任何抗疟疾的药物时,镰刀形贫血症的缺陷基因能够对人体提供一些抗疟疾的保护。带有缺陷基因之后,血细胞比较脆弱,很容易破,变成镰刀形,但也因为容易破,当被疟原虫侵染了之后,细胞破裂,就把疟原虫杀死了,所以相当于是在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之前,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对抗疟疾的武器。

我们知道所有对抗疟疾的药物,包括奎宁、青蒿素等,是最近一两百年才被发现的,但是在没有这些药之前,人类祖先在非洲大陆上生活的时候,就靠这个缺陷基因才活到今天。在今天因为人类有更有效的药物,这个基因才好像成了一个负担,变成负面的东西,我们想把它改掉。依此类推,可以想象,我们今天觉得特别不好的东西,在未来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之后,当地球的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会不会又变成了一个能拯救人类的东西呢?如果我们今天把所有不想要的东西改成了我们想要的,无形中会降低人类在未来更长时间尺度内存活和发展的可能性。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要保持基因多样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可能更长远但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开始思考的问题。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进入广泛应用,那么会不会塑造永恒的社会不平等呢?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中真的实现了永恒的阶级固化和不平等,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意味着从此固化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永远不是一群人,甚至不是一个物种,这会导致社会撕裂和对立。

(摘编自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将如何改变人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书”是将每个人的基因组当作一本书,而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就是书中的篇章词句。
B.“基因魔剪”是人们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称谓,其能找到基因错误并进行编辑。
C.“Cas9”是一种核酸内切酶,会自主规划路线并抵达出错点,如剪刀般剪开错误的基因片段。
D.“镰刀形贫血症”每年导致十万人死亡,但它的缺陷基因能够对人体提供一些抗疟疾的保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独特编码,基因片段出错会导致人生病。现在我们不仅能检测基因,还能编辑基因。
B.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试验中最基础、采用最多的剪切式方案是直接剪切掉那些不需要的被放错位置的基因片段,使基因恢复正常。
C.如果人带有镰刀形贫血症的缺陷基因,那么血细胞比较脆弱,很容易破,一旦疟原虫入侵,细胞破裂,就能将疟原虫杀死。
D.我们今天认为不好的基因在未来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之后可能拯救人类,我们要保持基因多样性,所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要找到错误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修复,相比CRISPR这种基因编辑技术,TALEN和ZFN不好用,但低成本。
B.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发展到理论上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的地步,科学家们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处理错误的基因片段。
C.基因修补的方式也有不同,最佳方式是在体外合成一段正确的DNA并利用某种机制将其填入“基因魔剪”切开的位置。
D.包括青蒿素等对抗疟疾的药物是最近一两百年才被发现的,今天人类有了这些药物而想改掉镰刀形贫血症的缺陷基因。
【小题4】作为科普文,材料一具有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对人类而言,为什么基因编辑技术不能不受限制地进入广泛应用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出的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小题4】上述文字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试列举两例,并简析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以乡村文化振兴延续文化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乡村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今天,我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延续文化自信的根脉,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立足乡风文明,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就是通过实施好农村优秀戏曲舞蹈、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就是要保留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富有品牌性的乡村文化产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可以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由之路。

以乡村文化振兴传承文化自信之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过程中,广大农村孕育了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我们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情感,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乡村红色文化是对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尊重,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底气所在。

以乡村文化振兴铸牢文化自信之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因为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优秀乡村文化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今天,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提升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农民群众的价值观认同。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培育乡村恬淡质朴、重农固本、崇尚科学、遵守法制、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传承乡村孝老爱亲、兄友弟恭、崇礼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家训;涵化乡村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温良恭俭、理性平和的淳朴民风;挖掘新时代乡村先进模范和乡贤的典型事迹,引领道德风尚。可以说,振兴乡村文化,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铸魂工程。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之初心,勇担振兴乡村文化发展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必将谱写一首气势恢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新赞歌!

(摘编自滕翠华《以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中国文化自信之基》)

材料二:

弘扬乡土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要注重几个点,着力于乡土文化几个方面的建设,实现以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注重基础,筑牢乡土文化的根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量力而行,保护文化地标,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①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共识。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传承各种传统技艺,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内在意义。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注重乡土文化特别是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断丰富乡土文化的内容及其涵义,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②             。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导和带领作用,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主动进行正向引领,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③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队伍建设,注重在乡土文化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民营院团、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摘编自《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
B.优秀乡村文化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
C.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D.要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更要同时传承各种传统技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及论证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盘活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
B.延续文化自信之根、传承文化自信之脉、铸牢文化自信之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C.材料一的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用来证明“广大农村孕育了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
D.材料一的第四段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证明“以乡村文化振兴铸牢文化自信之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东美村将明崇祯年间研发的“香脯糕”制作技艺加以传承,作为当地旅游观光的体验项目。
B.福建省的很多村镇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建设土楼文化博物馆、改造传统民宿等。
C.一些村镇设置了“家庭幸福奖”“敬老爱老道德模范奖”等,打造敬老文化教育示范社区。
D.一些乡村大力推进本地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各大城市里巡回展示展演。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在材料二的第三、四、五段开头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与第二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句式保持一致,且能够作为主题句概括所在段的内容,每一处不超过18个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