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片土

师陀

这人不愁吃的,不愁穿的,没有事情要他做,每天就是看看鸡斗,听听昆虫震翅,立到临风招展的杉树下遐想。脑袋又是出色的聪明,想的是美妙无比,连二等脚色的诗人都害起羞来,非常嫉妒。然而,只因一切满好,反而觉得不好起来了。

“多么无聊呀,瞧那些鸡,咯,咯,咯!呸,蠢东西!”不但无聊,心里且骚扰的厉害,是那长了疔疮似的厉害。毛病也的确不轻,竟至天下的医生束手。

至于他呢,是看见的全不顺眼,精神上已失却那幸福永离不开的平衡,满心里再也没有了安宁;脸是一天比一天的缺乏光彩,一天比一天的瘦。意思是说,这地方太糟,夹杂着石灰同瓦砾的瘠土似的,只合生长荆蓁乱草,决不适于培养美丽的灵魂。

这么着现在很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一只心灵的暖床,一片空中弥溢着蜜味的安宁土。于是,他佩上小小行囊,提了行杖,装扮成一个老于行脚的人,叼着出号大的烟袋——以备在寂寞的荒原上燃起青烟独自上路去了。

这人饥餐渴饮,一路跋涉而行,说不尽的辛苦。

一日,天色薄暮,满天霞光四野荒烟,前面横着一条茫茫大水,沙滩上留宿着鹄和雁。浅渚,芦苇,水面雾着轻霭,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这人立近渡口,高声喊道:“船家来呀!”

那船家缓缓抄着棹。唱的是,大江的水、岸上的柳……

客人一面领略江上的风景,暗中还打量着那淳朴的艄公。“烟霞生活,鹭骛为伍,这里不知老之将至。”他感叹的想,遂大声问道:“刚才唱什么来,船家?”船家把棹雁翅般斜戳进泥里,攀住船道:“不关你事。上你的船罢,客官!”

上了船,低头看着滟滟的江水,可就大大的吃了一惊。他已忘记跋涉多么远的路程,飞过多么久的时光,但成绩摆着在那里:人是那样瘦,又那样憔悴,满腮短髭,模样全是一个仆仆风尘的行脚人。而那美妙的心里,恰和天下的旅客一样,也正充满着“细致的”哀愁。这么一来,又想起那一心要去寻觅的地方。

“请问船家,”他说了,“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那可不曾听人讲过。”

客人上了岸,四顾暮色苍茫。大江的水,岸上的柳……船家棹舟而歌,已徐徐远去,渐为烟水所隐。这人循着小径,继续搜索前进。走了多日,终于深入大野,前后一望尽属胡草的莽原。渐渐的小径被野草湮没,再也看不见寂寞中荒凉的小屋,连天际牧人烧起的火烟也稀少了。

他走着,草在脚下瑟簌的响。夜去昼来,太阳按时从草原的东端升起,又向西方落去。苍空下是天籁。大草原上烟袋一路放送出寂寞的青烟。这时,天的颜色好像也不似昔日的蓝;温饱与安宁已结为一体,是拉也拉不开的了。而那不安的灵魂所渴望着的也仅一餐而已。假如不是气尽力竭,他定会向大草原“天乎,天乎”不止。虽然如此,但人是决不会马马虎虎就死的。运气的眼,有时也会看见遭难的人。这是说,他终于获得了救星。

那救星是一个须发苍苍的牧人;正匍匐地面,用泥污的两手捧住山羊的乳房吸饮奶汁。“请了呵,大爷。”他踉跄的走上前去,有语无音的说。

“请了,客官。请了。”老人吃惊的望着他,从那落魄的模样终于明白了来意。“该是饿的不行了罢,客官?”

这样说着,牧人已经抽身让客就饮。然而饿渴不让他出声,也不容他多想。当他吸足一肚子山羊奶的时候,抬头一看,只见牧人正在那里两手挖掘草根。“怎么能够吃呢,这样的东西?”他诧异的问了。

牧人并不留意他这面,自顾一面挖一面将草根送进嘴里去嚼。“没有不能够吃的。味道很好。”他道。瞧着牧人嚼的津津有味,那人担忧的说:

“据说没有什么养分,吃了于生理上未必有大补益。”

“天下没有养分的生物多的很。”牧人向客人投了一瞥,随手捏一条白根送到嘴边道:“它还好,虽只是草根,却能生出解人饥渴的奶汁。嘘,嘘,去吃你的草!哺,哺!”

这人从地上爬起来,弹去衣上的泥土,眺望着大草原。太阳刚升起不久,天空翠蓝,高处盘旋着鹰雕。草原直与天陲相接,绿沉沉是无限的辽阔。草叶上缀满着露珠,闪烁发光。山羊群集,驯顺的在那里啮嚼。到处是鹌鹑兑兑的呼唤,百灵鸟啾啾的鸣声。总之,景色恬静,伟大,美丽,凡逃进去的人就无不迷醉,休存逃脱的妄想。然而,只因美丽醉人,反而觉得平常起来了。

“请问大爷,”他满眼期待的说,“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到处是安宁土,到处不安宁。”牧人答。

于是客人搜寻出塞的满满快要胀破脑门的漂亮词句,解释那国土如何清和明媚。

“是的,”他收梢说,“空气中流着‘蜜味的香同鲜乳的暖’的,就是这样的地方。”牧人则神驰于草原,方回想一段久已湮没记忆中的往事。“似乎有这样的一处地方,”他含糊道。“但只是说,却不曾有人到过。也许在山岭那边。有一年,唉!……”牧人挣扎起身,抛下正要讲的故事同客人,蹒跚的向羊群那里走去。“请罢,客官!”他忽然回过头来,挥着手向客人喊道,“各人都有一个理想……但愿有一天你能回来,回到草原里来!”

客人默然提起行杖。烟袋留下一缕青烟……

一九三六,十一月八日夜初稿

【注】1936年10月,国土沦陷的威胁和革命团体的风流云散中断了左翼文学革命阵营的脚步,师陀等作家不得已南下上海,本文写作于上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他”在流浪之前不愁吃穿,不用工作,且又出色聪明,却因不满足“满好”的状态而开始追寻的旅程,使本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B.文中“他”与艄公的两问两答,简单而意蕴丰厚,既可看出他对追寻到灵魂安宁土的期待,又可看出艄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世事的冷淡。
C.牧人若有所思的话语,说明或许年轻时他也曾向往过那个清和明媚的地方,他并没有与客人分享这段历程,反映出他理想未实现的怅惘。
D.文中主人公偶遇的两位良善底层人,和“他”有交流,却依然无法扮演救赎者的角色,不能为“他”提供答案以终结“他”的流浪之旅。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强化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追寻最终无果的主题。
B.本文注重环境描写,作者将主人公行经的几个地方进行着意描摹,展现出诗意化的自然风情。
C.本文情节平淡,人物虚化,却充满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点。
D.本文通过寓言的形式,曲折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下不断求索、执着向前的心路历程。
【小题3】师陀小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试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同是诗化小说,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试从小说的背景、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二者在表达“追求”主题方面的差异。
2024·浙江·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C.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达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D.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精准华丽的语言风格。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青年”有哪些美好品质。
【小题4】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

钟雄

(1)后山洼地的秦叶平时空了喜欢钓鱼,这次参加了“僻山角落杯”钓鱼邀请赛活动,得了一些奖金。秦叶自己也认为,这次比赛比较公开公平公正,获取的报酬凭劳动——钓鱼,按成绩排一、二、三名分配奖金,心安理得。秦叶着实高兴了一阵。

(2)当几个朋友祝贺秦叶,顺带叫秦叶请喝酒吃饭时,秦叶一脸笑容,满口答应。秦叶出资,与朋友在一家中等餐馆晚餐,在祝贺与被祝贺,感谢与被感谢中,生了些醉意,晚上八九点钟,身子歪歪扭扭回到家,倒在客厅沙发上就睡,睡到晚上十一二点,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秦叶拿起手机,接听:“祝贺你钓鱼比赛得奖!奖金拿到了吗?”

(3)“你是谁?”秦叶反问。

(4)“我是这次钓鱼比赛的外围服务员,负责你们钓鱼比赛台对面鱼塘边的塘边事务。”

(5)一听是钓鱼比赛的服务工作人员,“可能是在认真细致地核对奖金的发放。”秦叶想,如不及时如实回答,他可能还会在各种场合问这问那,乍一听,好像秦叶一锄挖个金娃娃,来钱太容易,有啥不可告人的行径。于是秦叶赶紧回答对方:“收到了,钓鱼第一名,4567元奖金,外加价值1234元的商场购物券。”“第一名是怎么得来的?”该外围服务人员似乎又意有所指地问。

(6)“是呀,第一名怎么得来的?”秦叶自问了一下,“确实来得比较轻巧,令人意想不到的轻松。”

(7)秦叶想起来了,钓鱼比赛时,自己和七八个钓鱼复赛选手走上钓鱼比赛台,有的选手抓起一根钓鱼竿,拈起身旁预先放置的鱼饵挂在鱼钩上,然后甩竿抛线,只待鱼儿上钩,有个别选手嫌鱼饵黏糊糊的,脏了手或脏手后还得去水池边洗,便叫赛事服务人员将蚯蚓或别的鱼饵穿挂在鱼钩上,甚至懒得站起来,欠着身子使不上多大劲地甩竿抛线,钓钩线就在浅水区随波纹晃动。秦叶右手拿起鱼竿,站着理了一会儿鱼线及其与鱼钩的连接处,再俯身伸出左手欲去拈条蚯蚓时,身旁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蚯蚓,并快速挂在了秦叶的钓鱼钩上。秦叶站直甩竿把鱼线鱼饵用劲抛出后,坐上矮凳,欲慢慢垂钓。漂亮女服务员又走过来俯下身子在秦叶身子一侧耳语说:“秦先生,今上午风凉,请你到休息室去喝杯热茶,再吃点糖果糕点。”女服务员着重说,“鱼儿上了钩,我会及时代你把战果拉上来的。”“好吧,昨晚我睡得迟,今早上又起得早,起床后,见只差二十多分钟到比赛时间了,早饭没吃就匆忙赶来,现在隐隐约约有些口渴,我去品尝一下美食香茗。”秦叶在休息室边喝茶吃糕点糖果,边与周围的三四人天南海北摆龙门阵。

(8)大约过了半个多钟头,照看秦叶钓鱼位的那个女服务员急匆匆跑来说:“秦先生,有喜了,你抛出的钓鱼竿四两拨千斤,钓起了六大顺六斤来重的生态鱼。据观察,你的钓鱼赛绩不是稳坐第一,也是名列前茅!” “真是好手气!”沙发上的秦叶边说边站起来,去看比赛成果。一个多小时后,比赛终哨,秦叶以实钓活鱼八九尾、七斤三两的骄人战绩夺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按比赛规则“摘得”4567元奖金及奖品。“难道这次比赛结果有啥疑问吗?”秦叶反问起电话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

(9)“也没啥。”电话赛事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轻轻松松地说,“就是有个叫吴芷音的观者散步到了钓鱼赛台的对面,隔着宽阔的水面看钓鱼比赛。他怪兮兮地拍摄到了你钓位钓起的六斤大鱼,是钓鱼比赛台面下,一个贴着鱼塘壁的披短雨衣背帆布包的人,用不易察觉的钢丝钩钩拢你的钓鱼线,把大鱼挂上你鱼钩,你钓鱼的漂亮服务员再把大鱼拉上去的小视频。这人辗转几次找到了我,想和你在茶楼茶室商量一下,由你在偏僻路段例行查看小建筑运渣车超载时,偶尔关照关照的小事。”

(10)“哦,明白了,”秦叶不再多说。秦叶觉得,他自己闲来钓鱼,如今却被鱼钓了。

(11)第二天一早,秦叶把钓鱼邀请赛的钓鱼竿连同垂钓上岸的几斤鱼,以及垂钓的鱼对应的那些“阿堵物(钱)奖”,交给了他所在的基层单位,由有关部门进一步查证了解后处理。单位叫秦叶先继续上班。

(12)秦叶又回到偏僻路段,更加严格地检查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了。

(摘编自《小说月刊》2019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秦叶获奖后的遭遇,批判了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
B.作者善用动作描写,文中写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又走过来俯下”等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是呀,第一名怎么的来的呢?”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秦叶获得钓鱼邀请赛冠军,又引起了秦叶对比赛过程的回忆。
D.秦叶参加钓鱼邀请赛获奖后,十分高兴。当他知道被欺骗后,恼羞成怒,对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进行了更严厉的查处。
【小题2】小说为什么以“钓鱼”为题?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删掉小说后两段,效果会更好。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兄弟人生

徐社文

那一年,春寒料峭,斗龙河边的柳树枝头才吐出米粒大的嫩芽,龙王庙的村公所两旁,两家部队正招兵买马,看上去像在打擂台似的。

新四军在左,国民党军队在右。新四军的条桌上只摆有成套的灰粗布军服,虽说简朴,但桌后的人却个个都笑眯眯的,几个活泼的女兵打竹板,说抗日;而国民党军队这边酱黄色的军装虽说有点傻气,但明晃晃的现大洋却扎眼得很,一签字画押立得两块,招兵的军需官虎着脸,一副愿者上钩的样子。兄弟俩在家里抓了阄,大哥杨柳穿上灰军装,老二杨槐穿上了黄军装,得两块“袁大头”。兄弟俩含泪作别。

不久,一场联合阻击战开始。按作战计划新四军迎头,国军堵后,像包饺子一样将日军一个联队彻底消灭。战斗打响,新四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似的前赴后继,血染战壕,从凌晨打到黄昏,打退了日军一次次反扑。杨柳在一次阵地肉搏战中被鬼子刺刀扎得透胸,要不是战地急救的担架队长坚持再搜索一遍、再一次用手指试他的鼻息,他就在这次战斗中上了“光荣榜”。这次战斗给杨柳身上留下了第一块伤疤。血色残阳之时,日军以最后的疯狂溃退,杨槐第一次上战场心有胆怯,身边的班长只顾空中放枪,激战没多久,敌人的火力就和他们的眼睛一样红了,杨槐就听到长官气急败坏的撤退命令,赶紧随着班长像兔子似的逃离阵地。这是杨槐第一次当逃兵。

1950年10月,“老虎营”营长杨柳随着志愿军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饥食炒面,渴饮干雪,一路向前。在那场著名的战役中,双方反复抢夺阵地50个来回,最后的反攻开始时,杨柳喊出“同志们,冲啊!”一发炮弹把他炸得血肉模糊。他醒来时,已在东北的后方医院。这次他的后脑、右臂又各添一块新的伤疤,全身伤疤30%多处。伤疤感动了护理他的年轻护士,成了他的新娘。差不多时间,大西南的国军节节败退,杨槐已是老兵油子,临阵脱逃已成为他保命的法宝。那个月黑风高夜,他们乘船去台湾,疯狂的抢夺、极度拥挤让他怎么也挤不上船,不得不拿出全部家当2条“小黄鱼”央求同乡的一位长官,边开枪边踢打才把他拽上船,驶向那座孤岛。

1955年,杨柳退役复员,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大西北最僻远的一个县城,从此扎下根来,从粮库主任到粮食局长,一心想着把饭碗端在老百姓手里。这些年,夜深人静时,杨柳常常想两个人,一个是二弟杨槐,在偶然的一次海峡两岸新闻里,他似乎在老兵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二弟,一晃而过,似是而非,但落魄憔悴的样子让他夜不能寐,他知道他一定不好过。再一个就是小女儿月月,如果不是那年他把一家一个月的口粮接济了一位老乡,月月是不会饿死的,他常梦见月月稚气的眼神,他知道她没有责怪的意思。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英雄杨柳深藏功名数十载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惊动了上级。那年国庆,胸前挂满勋章的杨柳站在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上,向世界敬了一个中国老兵的军礼。也在这一天,老家收到了由红十字会志愿者护送回家的一个台湾老兵的骨灰盒,在亲人们的注目下,二弟杨槐终于叶落归根,安葬在父母脚下。

是夜,星光明朗,烟花璀璨,京西宾馆里杨柳老人看着二弟安葬的视频,老泪纵横。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抓阄,赌博式的行为,让兄弟二人生离死别,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看似荒谬,实有时代的必然性。
B.“似乎”“似是而非”已经否定了杨柳的判断,但他仍然断定“弟弟不好过”,可见“落魄憔悴”不是个体形象。
C.“常梦见月月稚气的眼神”,杨柳心中就对当年拿家里的口粮救济老乡的行为产生懊悔和自责之情。
D.“那年国庆,胸前挂满勋章的杨柳站在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上”说明了英雄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爱戴。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国共两支招兵队伍的描写,饱含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同时也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B.小说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杨柳、杨槐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C.“新四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似的”“像兔子似的逃离阵地”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两支军队的不同表现。
D.小说结尾一段写“星光明朗,烟花璀璨”,表现了杨柳对弟弟能归葬故里的欣慰,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小题3】小说采用了两条线索平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
【小题4】小说中的杨柳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