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鸿

早上九点多钟,工厂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运转。娟子的儿子也在车间。他穿着绿色的碎花T恤,牛仔短裤,在整个车间飘忽来去,一刻也不停。此时他正躺在一堆布料里,跷着二郎腿,双手抱头,头在布堆里不断地晃着,以找到最舒服的位置。正在忙碌的娟子朝他大喊,让他起来。他却得意地看着我,腿不断晃动着,镇定也很显摆的样子。娟子看他不为所动,就过来拉他起来,却差点被布料绊倒。小家伙哈哈笑起来,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就跑,娟子又去拉他。儿子跑,年轻的母亲追,母子俩在车间跑个不亦乐乎。娟子个子矮小,抓不住她灵活的儿子,气得大叫,但从旁边看,就像两个小伙伴在玩逃跑游戏。

和母亲追打一会儿,小家伙跑到机位这边,先是依着一个女工,抱着女工的腰,头靠在她的后背上,回头向母亲做着鬼脸。然后,躺到女工旁边的长板凳上,又是双手抱头,腿跷着,一副悠闲的模样。

过了一小会儿,小家伙从板凳上一跃起来,拿起剪刀,蹲在女工操作的机器前面,开始干起活来。地下是一堆缝合好的衣片。为节约时间,女工们都不剪断衣片之间的连线。小家伙麻利地拎起这白色的衣片,把中间的线剪掉,再把衣片铺在地上,然后再剪,剪断之后,两只小手捏起衣片的两角,两边比划着,摞在前一个上面。他蹲在这堆衣料前,稚气的脸上显现出和他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和投入。身体左一下、右一下,拎、剪、捏、对齐,最后放下,非常娴熟。很快,他面前就摞起一叠整整齐齐的白色衣片。那女工悄声对我说,娟子担心孩子老在这儿白吃白住,老板不高兴,就让小家伙干点活。补习班放学回来,作业做完,剪剪连线,活也不重,不会累着。小家伙几乎把剪线的活儿给包下来了。但还是贪玩,总是干一会儿就跑了。

我在他面前蹲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试图和他聊几句。

“你叫什么名字?”

“钱保义——”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很细,末一个字拉长,软软的,很好听。一只手还在拎那白色的衣片,另一只手拿剪刀剪着。

“上几年级?”

“三年级。”

“会背什么诗啊?”

他的动作停了下来,手里还捏着衣片,拿眼睛警惕地看着我。

“我不告诉你。”

“给我背两首,好吗?”

“我不想背。”

“嗯,我怎么觉得是你不会背?”我用激将法激他。

“我会背,就是不背给你——”他很得意地看着我,好像识破了我的秘密,“我知道你是在骗我,骗我背。大人经常这样骗人,别以为我会被骗到。”

“但我还是觉得你不会。‘春眠不觉晓’,会背吗?”

“谁不会啊?我们一年级就学了。我不背给你。”

“‘离离原上草’会吗?”

“我会,我会背得很快,你听不懂。”他得意地看着我。他又得意起来,看来快上当了。

“我不信,你肯定不会背。”

“我会——”他睁大眼睛看着我,一股好胜的样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家伙把剪刀、衣片都扔到地上,看着我,用极快的语速背了出来。我几乎没来得及听清楚,他已经背完了。

“那‘春眠不觉晓’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又一口气背出来,然后充满挑战地看着我,反问我,“你会几首诗?”

我和他都蹲在地上,他得意的眼神和背诗时的急速让我忍不住想笑。我装着思考了一下,逗他说:“我不会。会也不给你背。谁让你不给我背呢?”

钱保义睁大眼睛,分辨清楚我话的意思,生气地把头别了过去,“哼,我说你们大人好骗人吧。光骗人。我妈就老骗我,说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出去一年也不回来。”

话还没说完,他突然站起来,朝他母亲那个方向跑过去。那里满是散乱的布头、原料、麻袋和一卷卷的布匹。只见他腾起身体,“蹭”地一下子蹦到那放在地上的几匹布上,准确地落在布的缝隙中间,屁股着地,头枕在那几个摞在一起的布匹上,跷起二郎腿。然后,回头得意地望着我。

我被他晶亮、闪光的眼睛逼得有些视线模糊。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年龄最小的打工者,在这嘈杂的车间,在这群工人之间,如鱼得水的生活着。

(摘编自梁鸿《出梁庄记》)

文本二:

在中国的景观世界中,遍布着高楼大厦,CBD购物中心,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我们看不见那些具体的劳动和具体的劳动者,他们为这些景观所包围。这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并不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这个世界以高度的现代化为其形式,却罔顾其肌理的血肉内容。从这最后一点来看,《出梁庄记》是一种反景观式的写作,也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不仅要突破景观之围,更重要的是,要突破一种人心之“围”,去看见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存。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写作伦理,恰好是应该去看那些“他者”,那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席者的存在。

(摘编自杨庆祥《出梁庄,见中国》)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动作描写极为出色,既为人物动作画像,也为人物内心画像。
B.“大人经常这样骗人”是对后文的铺垫,为最后情绪的迸发蓄势。
C.文中小孩和“我”的对话充满童趣,又引人伤怀,是“我”的无意促成。
D.文中小孩严肃和投入地干活,已经为我们展现出孩子成熟的一面。
【小题2】关于文本一标题,作者曾在《打工者》和《九岁的打工者》间犹豫,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小题3】文本二认为梁鸿作品《出梁庄记》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2024·四川内江·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

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小题3】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
【小题4】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孽障,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嗜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他们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又娶亲了。可郑店王正常着呢,离开横河,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滋滋地。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衣服,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洋洋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崇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月亮躲到乌云里,他高一脚低一脚,刚走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摸,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著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正是他的儿子。

郑店王气得撵着儿子打。妻子推开门出来护儿子。那个晚上,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店王进城看戏的穿着,以及一进城就换上新布鞋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的虚荣心。
B.小说以“客轿”为线索,串联起全文,推动情节一步步发展,并直接为结尾部分铺垫和蓄势。
C.小说文字洇染了乡间的传统生活气息,语言朴实而又活泼、新鲜而又生动,文笔流畅。
D.小说在戏谑间也描述了曾经的乡村士绅文化生态。物质外的精神渴望,即便在僻远的乡村也是旺盛的。
【小题2】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吝啬的郑店王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塑造这一形象的。
【小题3】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钢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

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作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