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7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枯荣随想

①我一直对身边那些四季碧绿的植物颇有微词。香樟、黄杨、女贞、月季,甚至家家户户一盆又一盆搬进又搬出的盆景,让人看不懂,读不透——该落叶时不落叶,该枯萎时不枯萎,它们是想对时间进行囚禁,还是想对空间进行霸占呢?院中的那棵桂花树就是如此,占据着院子东南角。院子本来就很小,特别是在冬天,那一隅因此从未在阳光下通透过,让人生出压抑、阴郁之感。那树真就是一个异物,虽然在冬天依然绿着,已然生气不足了,给人的感觉是永远地耷拉着,一副理不直气不壮的神态,既不合时宜,也不合常理。

②我常常对着它或者它们叹息:一棵从未落光叶子的植物,还是植物吗?

③一切都应归于自然,自然而然。而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不得也不会有所偏废。一切自然的东西又总存在着弱点,因而这个弱点也同样是美好的,有时甚至是因为有了这个弱点才产生出美好来。它让人对它产生出透明的意在言外的感觉,让世界意味深长地一目了然。

④那些田野里的草,那些房前屋后的树,每到春天便枝繁叶茂,每至夏秋便壮硕挂果,每挨冬日便敞开心扉似的露出它纯真的本来面目,孤零零地接受一场又一场雨雪的敲打与拷问。每一个季节都是平等的,每一次季节的转换、交替都是一次弱点的呈现,是上一个季节向下一个季节交出的答卷,向世界进行的一次心心相印的表达,特别是秋冬时节,旷野之上,被收割或凋零后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朴素与亲和。每一片叶子的辞别,每一株小草的遁隐,都是删繁就简后一马平川、神清气爽的诗意美感。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赞叹一定是因此而得来。

⑤春草青青,夏花灼灼,秋雨瑟瑟,冬雪茫茫。四季一致,春天便没有了来处,没有了来处自然就没有了归途。没了来处与归途,那世界何以堪?从枯到荣是一种攀登,一种淋漓尽致的绽放;从荣到枯是一种收敛,一种功成身退的凯旋。长年枝繁叶茂,带来的必是负累与拥挤,一种锱铢必较、不知敬畏的为所欲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一切也都会水落石出。

⑥黄帝炎帝尧帝以至先民们找到了春夏秋冬,发现了日升日落,判别了月盈月亏,并因此锁定了农事。农事乃立国之本。农事的锁定实际是对一切生活秩序的锁定。即便是孔子著书立说,其名也谓之《春秋》。据传,上古时代,先有春秋之别,后有冬夏。春秋者,枯荣是也。阴阳六制又称:春为规,秋为矩,春秋合乃规矩。孔子著的是规矩,时代、历史演进的是枯荣。

⑦枯荣的更替让人类繁衍至今,并受用至今,岁月因此隆重,人类因此能诗意地栖居。有了枯荣便有了世界,有了枯荣便有了一切。于花团锦簇中读出凛冽,人类才可能绵延不绝,永不停息。

⑧每个生命都如离弦之箭,“嗖”的一声射出,当速度到达极限时,就有了枯萎的意境──没有了速度的箭镞当然就是枯萎了的箭镞。他们前前后后纷纷下坠,没有一个折返,也没有一个停留在空中,他们落下,那么自然,那么从容,那么无拘无束地散开,然后归于平静。是结束,也孕育着新的飞行。每个生命的从枯到荣是生机,从荣到枯是收获。收获的果实瓜熟蒂落后必有一处痕迹,根深蒂固的痕迹必会跨越时空,横陈于世。就像那一座一座的村庄,代际的更迭中血脉留存,因此乡土中国的村庄仿佛一直走在我们的后面,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村庄则一直在前面等待着对我们进行核实,核实我们的身份,核实我们是哪一棵旧枝上长出来的新果实。

⑨我们是带着曾经的痕迹品尝一切的。人类大约百分之八的DNA是在远古时代感染致病、致死的逆转录病毒的残余。如今,这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其中一些还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形成胎盘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名为合胞素的蛋白质,最初就是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而进入人类祖先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的。

⑩多么让人恐惧又多么让人兴奋的结果。

我忽然就理解了历代很多画家为什么喜欢画残荷、残菊了,他们画的是枯萎,更是凋零处的缕缕生机,肃杀处的种种意犹未尽。

日升日落面对的是大江东去、潮起潮落。一窗春风,一地翠茵,一帘秋雨,一江寒雪,这便是自然世界的“顶配”,这是我们人类的必须。旷野之上,哪一丛蓬草不是栉风沐雨,哪一颗桃杏不是历夏经冬,哪一栋屋宇不在演绎悲欢离合的四季!而生命就在这轮回中生生不息

即便是四季碧绿的植物,也是如此。就如我家院中的那棵桂花树,其叶片寿命长达两三年或更久一些,然后再静悄悄地,一片一片地,部分地老去脱落,部分地长出新叶,它们陆续更新,便看似终年常绿。所以,枯荣其实依然在悄悄继续。

(取材于金国泉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树真就是一个异物                                     异物:珍奇的事物
B.一种锱铢必较、不知敬畏的为所欲为             锱铢必较:过分计较
C.等待着对我们进行核实                                 核实:检验查证
D.而生命就在这轮回中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延续不终止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对四季碧绿植物的不满开篇,引出后文对“枯荣”的思考。
B.作者认为自然的都是美好的,即便是弱点,有时弱点也能产生出美好。
C.第④段末引用诗句,是为了表现花朵枯萎时的美感及其香味的持久性。
D.结尾处照应开头,前后呼应,强调了“枯荣”作为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小题3】作者认为“枯荣的更替是自然界的顶配,是人类的必须”。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4】第⑤段的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从枯到荣是一种攀登,一种淋漓尽致的绽放;从荣到枯是一种收敛,一种功成身退的凯旋。
2024·北京丰台·二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云流水的武汉

方方

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似乎许多的人向您走来,在无数生疏的面孔中,只要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您,向您显露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这里不乏自然风光的宁静,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

这儿是我最喜爱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您可以看到汉水带着它的明亮,慢慢汇进浑浊的长江。入江口的水线十分清楚,两水激荡的形态,是又排斥又交融的。您细细注视时,心里会蓦然地生出感动。

在这里,我们可以坐在江堤上,遍看龟蛇两山的行云,倾听长江滔滔的流水。还有白云黄鹤、琴台知音这样美丽的传说和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这样雅致的典故相伴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它们与我们相隔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可此时此刻,您不觉得它们都近在咫尺么?诗说“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就是站在黄鹤楼上写的。黄昏的这个时候,读了这样的诗句,不觉得我心、您心还有诗心都是相通的么?

对于武汉来说,长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珍珠,长江便是那根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它在龟山脚下挟带着汉水一起,将武汉的地面切割成为三个大镇:汉口、武昌、汉阳。三大镇皆临江而立,随江流而曲折。因为这个缘故,武汉人是没有什么东西南北的方向感的。如果有人问路,武汉人的问答多半是“往上走”或“往下走”。上,便是指长江上游方向;下,则是指下游方向。江水对武汉人的影响深刻到了骨髓,即便是人们随意的一指,也无不透视着水流的意味。武汉人的性情也就有点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自在而散漫。

但幸而有了长江。是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它甚至使得生长于此的武汉人也充满阳刚。她们豪爽而直爽,说话高声武气,颇有北方人的气韵。

汉口何止是大!特别开埠以来,西方银行洋行纷然登陆武汉。沿着江边圈起租界,盖起高楼。仿照着上海,也构成了汉口的外滩。灯火通明的街景,霓虹灯不灭的晚上,使得汉口颇有灯红酒绿的滋味。繁华的概念便从这些夜夜欢场、处处笙歌中显露出来。繁华,再加上处于两江汇合口的位置,武汉表面上颇似美国的芝加哥城。所以当年人们就管武汉叫作“东方芝加哥”。

但武汉的著名于世并非因为它的繁华,而是因为枪声。1911 年推翻清廷的第一枪不是在有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打响,也不在洋风吹彻的上海打响,甚至不是在革命领导孙中山的老家广东打响,而是响在大陆深处的商业都市武汉。这粒子弹一经射出,便一下子洞透了几千年的历史,让帝王时代有如多米诺牌骨,从清朝一直倒至大秦王朝。 中国也就被这枪声引领到了一个新的纪元。

我一直奇怪历史怎么给了武汉这么好的机会,使它一夜成就了大名。后来我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张之洞。1889 年,张之洞以湖广总督的身份来武汉走马上任。地处内陆、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正是因了张之洞而开始了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做出了起初的奠定:张之洞在武汉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张之洞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成为今天这样的城市规模。三十四公里长的大堤至今仍屹立在这里,它的名字就叫“张公堤”;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使得武昌的办:学之风一时起步。早期的革命者许多都是从这些学堂书院中走出,它包括著名的黄兴和宋教仁等等。今天的武昌因了当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教育带动着科技的发达,科技则给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动力。张之洞所作的这一切,用两个字描述,就叫作“开放”。虽然开放是时代进步之趋势,但在封建的帝王时代,也得要有人领先而为。张之洞就是这样一个领先的人。

有了张之洞在武汉开创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武昌响起摧残帝制第一枪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张之洞当年的政绩至今仍旧影响着武汉。而时间却已经过去了百年。

街道在长江的两岸波浪一样展开着的。它们顺着江流的摆动而蜿转。所以,武汉的街道很难有一条笔直笔直的。它们悄然地弯曲着,线条就像河流-一样柔和。街上的人们或脚步匆匆,或悠闲自在。走进这些近百年的里巷,看着这万国旗一样飘动的衣裳,听着那浓郁硬朗的汉腔,或许会有热情的武汉人为您端一碗莲藕排骨汤,也或许会有坏脾气的武汉人对您大喝一声:搞么事沙? !这里没有自然风光的纯洁,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其实,武汉人才是武汉最最大的一道风景。

对于武汉这座庞大的城市来说,我在1957 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无足轻重:但对于我来说,它就近乎塑造了我的生命。

我有时候也会问本人,跟世界上许多的城市相比,武汉并不是一个宜人之地,特别是气候令人厌恶,那么我到底会喜爱它的什么呢?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它的风土人情?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喜爱它的理由只源于我本人的熟悉。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似乎许多的人向您走来,在无数生疏的面孔中,只要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您,向您显露您熟悉的笑意。这张险就是武汉。

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原文略有改动)

【小题1】简析倒数第二段“我喜爱它的理由只源于我本人的熟悉”中加点词的含义。
【小题2】赏析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你认为作者写“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题目中“行云流水”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请记住那样的歌声

赵华

①世事瞬变,确是让人猝不及防。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或痛,会切骨穿心,但,它终究还是会随时间的医治而使人渐渐挺过。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活,继续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

②而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它深藏着,躲在时光的阴影里,把我们俨然笼罩。直到有一天,在斜阳的余晖里,月沐的群岚后,我们蓦然发现,流年已悄然推着我们老去!青春,成了日记本里发黄的记忆。这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有种“隐隐”一直在切割我们,使人“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

③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悲痛,因为它的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

④“渐渐”真是个可怕的词,它宛如空气般默默在改变我们。我们陷在懊悔里,或处在悲苦中,患得患失,渐渐地疲了,渐渐地老去。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刀片,一片片残忍地切割我们的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犹如刀俎上的肉,涸辙中的鲋。悲痛、悔恨、诅咒是无济于事的,可,你还能怎么样?“蚕不悲春尽,蝉不伤秋至。”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这本来就是人类生命轮回的部分。那么,我们不妨和它来个和谈,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让他成为一笔人生财富,它会使人变得坚强,成熟,沉稳。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下的分秒,笑对人生。

⑤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全班外出秋游时,被困在那讨厌的绵绵细雨中。缩在帐篷里,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都在咒骂,有的怨天公不作美,有的恨组织露营者选天无韬。正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却唱起了歌曲,那歌声如出谷的黄莺般宛转动听。周围所有声音都随之戛然而止。接着,她的歌声在帐篷里产生了共鸣,人人都和着声唱了起来。最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也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一个,两个,五个帐篷……就汇成了集体大合唱。所有的不安都随之消匿。我们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再没有人还会在意外面凄迷的苦雨,也没人再抱怨不能在帐篷外烧一大堆篝火烧烤美食,因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这个特别的夜晚,上天却意外地赐予了我们如此的缘分与幸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我们去希冀呢?多年后,也许当初的人们已慢慢在心里淡去那晚,但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美妙悦耳的歌曲和欢快爽朗的笑声。正是那些曲子,那些笑声,让我面对“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的失意时,依然可以淡定,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

⑥其实,人生也未必不是如此。

⑦能够永远相守,牵手而去,当然是幸福的;能一路春风,定然得意;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也是美满的。而余下的,谁也无法与谁永远相守,谁也逃不过痛或苦的磨难,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然而,珍惜能够掌控的时间,去善待亲人,去励志发奋,善待世界,生活总会有些珍贵的东西让我们铭记下来。如亲人的笑颜和期待,如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与泥泞,如那晚难忘的歌声,都将成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支柱。就让我们把这些如珍珠般的记忆悄悄收起,再将其串起成悦目的项链,挂在心上,使之不受尘垢的遮盖,不被生活中的烟尘浸染,让我们时时能看到忆起,永远保持着那份应有的平和与感恩。

⑧生命的轨迹慢慢向远延伸,我知道:命运常会剥夺人的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抗拒的。但不要伤感,更不能失望。想想,你是否听过那么一种歌声,直击你的灵魂?是否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守候在你心里——不因你穷富贵贱,只在乎你的喜怒哀乐?

⑨请记住这些珍珠一般的,丰富过你精彩生命的人和事,若干年后,我们仍会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

【小题1】文章第⑤段写自己的一次秋游经历,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⑦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悲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⑴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⑵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突、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⑶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⑷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广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地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⑸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⑹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⑺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⑻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⑼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⑽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 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⑾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⑿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的原因。
【小题3】简析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