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小题1】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霉”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
B.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
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岂不冤枉!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一本”,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024·陕西西安·三模
知识点:标点符号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也许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答案。?余华在《我在岛此读书》中谈到:“阅读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是很宽广的,因为我可以接纳各种各样的我所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我所没有产生过的情感。前提是,这本书跟你相遇。”为什么爱上一只猫?《文学馆之夜》第二夜就谈到了作家李洱说,人类养猫某种意义上是在“养”自己的童年;学者戴锦华说,爱猫是一种自我的投射,是一种一生都渴望获得的被宠溺、被关爱、被赞美的状态,然后投射到宠物身上。为什么容易敏感?作家麦家在《文学的日常》里谈到:“我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懂得欢乐,我很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神经都裸露在外。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我都会记很久。”他说是文学,而敏感的心显然更容易受到伤害……

作家向我们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趣味性的表达,给了我们对生活新的关照和思考,引发了我们的共情,让我们从文学出发,映照开阔的世界与隐秘的内心。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5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C.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D.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小题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认同。___①___,其实不需要人们耗费过多精力,仅需要人们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就可以了。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___②____看待世界,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小题1】下列各句中用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磁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朱自清《荷塘月色》)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时间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予以修改。
【小题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的文论家是相当重视文章的声音节奏的。为什么古人那么讲究文章的声音节奏?这是因为汉语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具有其他语种的文学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艺术魅力。比如丰富的乐音,整齐的音节,不同的声调,多样的押韵方式等,这些都可将汉语言独特奇妙的乐感体现出来,特别是文气单音节性,更是汉语言文学的特产。关于文气,我们姑且不论而就单音节性来说,林语堂曾有过十分精彩的阐述。

林语堂从汉语的单音节性入手,探讨了中国文学的美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而且认为这种语言的音乐美在别的语种中是绝难想象的。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将中国散文作家的讲究词法、追求汉语的语言价值与社会传统和中国人的心理习惯联系起来。由此可见,林语堂并没有就语言谈语言,而是将汉语语音节奏和韵律的美与中国文化的根性结合起来,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汉语言的音乐性是别的语种难以比拟的,因此,落实到散文创作上,这种音乐性也就有其突出表现。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强化资质认证展示只是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其中一环。
B.推动高质量共建,让“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C.出版社对人选的试题进行全流程管理和严格的质量“跟踪”
D.几位“聪明”的司机,从应急车道驾车穿过而被抓拍了。
【小题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将其修改成“林语堂将汉语语音节奏和韵律的美与中国文化的根性结合起来”。这种修改不如原句效果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3】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节选语段的逻辑性特别突出,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