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材料一写陈涉,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
C.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小题5】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
23-24高二下·广东茂名·阶段练习
知识点:《过秦论》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段二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
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
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而制六合          履:鞋子
B.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D.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御宇内       不舍,金石可镂
B.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贻之
C.临不测渊以为固   邻国民不加少
D.天下                 学不可以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梫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濩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处必然A之势B可C以D少有E补F于G秦H此臣I之所J大愿也K臣何L患乎?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跪: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踢”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B.八州,指兖州、雍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C.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D.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对比手法,选段涉及“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对比交织,自然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量。
B.材料一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C.材料二成功地勾勒了一位处事严谨,卓尔不凡,具有雄奇胆略和高超的论辩艺术的高士范雎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D.范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自卑敏感。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小题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语言艺术特色。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