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亭记

陆春祥

自然亭是我命名的,在富春庄的西面。富春庄也是我命名的,在自然亭的东面,但它们在高德地图上,你都找不到。我不是玩逻辑诡辩,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四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去富春山健康城的郑家样村,为书院选址。这个村早就整体搬迁了,留下近五十幢完好的民居,健康城想改造成一个与康养文化有关的艺术村落。我们在村中心的大古樟树下站定,这两棵古樟有三百多年了,粗壮的枝丫在空中肆意横叉,树叶茂密,在树下都不用打伞。我喜欢老树的虬枝乱盖,有它们相伴,觉得安全,它们就如慈祥的世纪老人,会为你遮风挡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离古樟群五十米左右,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院中不少杂树,一棵高大的雪松醒目,院前还有一口百来平方米的水塘,那棵造型优美的樟树,枝丫已经伸过半个水塘。塘的南边,一片高大的杜仲林,我也喜欢中药材,一看这杜仲,味甘,性温,不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老中医吗?塘的西边全是农家菜地,田野外的山林,如挺立的战士,一排排站着岗。

望着前方雨中朦胧的大奇山,当下就决定,就选这里吧。大山,农舍,杂树,田野,雨敲屋檐,虫声透窗,马克思对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又涌到了我眼前:上午种田,下午钓鱼,晚上看哲学。我看这里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

书院被我命名为富春庄。那个水塘,也动静很大地改造好了,成了景观池,太湖石层层叠叠,池中有管子可以喷水,夜间能发光生雾,池边居然还建了个木头亭子,亭盖茅草,四面穿风。这亭,必须要有个名字,我脑子里跳出自然两字,自然的本义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的山水,不就是它们自己嘛。至于两边的对联嘛,简单,将辛弃疾的《西江月》词改造了一下,也十分应景:书院天外七八个星,寨基山前两三点雨。大奇山又叫寨基山,明朝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我倒喜欢寨基山这个名,山高树深,流泉飞瀑,寨门用石头垒叠,有旗帜在风中飘扬,忽地一声哨响,斜刺里就横杀出一队人马来。这场景,想想就好玩。

至此,自然亭虽小,也算有名有联了,作为一个亭子,我觉得对得起它了。

自然亭,自然要去坐坐的,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书院文学课堂门前的遮阳伞下看亭,富春庄时有好鸟相鸣,卧看《老子》坐看云。

老子的自然,我们自然耳熟能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这是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运行规律,一层一层递进而上,最终的道也必须遵循自然。而在此前,老子就认真地和我们打了个比方;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那就希言自然吧!少言或者不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谁希言?老子笑笑:就是那些管理者,你们要少发号施令,即便制定号令也要顺其自然。

自然,确实是天地之大道。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上说: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这个自然,是宏大道德的意思。我在想,如果是黄帝自己取的号,那重点就是借号自然,意在号召天下之人都以此为目标,做一个有大道德的好公民。嗯,在一个人人讲道德的社会中,你谦我让,春风骀荡,着实美妙。

亭前池子中,有数条游弋的金鱼,去年末,我们将家里养的小金鱼放养到了这个池中。那些金鱼长得极快,半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如银针一样的小金鱼了。我们放养的金鱼虽没有标记,但我觉得它们一定快活。

最美妙的是,夜幕初临,亭前水池的喷管中,会喷发出层层的薄雾,极细极薄,连续不停,头顶星光灿烂,眼前阵雾翻涌,虽是电声光制造出来的仙境,远看近观,都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天早晨,瑞瑞起床后,拿着小绘本,我们一起到自然亭读书,她认不了几个字,但会翻书看图,每次都会读半个小时以上。过了一会,瑞瑞朝我看看,又朝书院那边看看,飞鸟在水池上空横来横去地飞翔,鲜艳的晨光映着书院C、D楼的白墙面,小朋友忽然就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真好啊!我一点也没有编造,她真这么感叹,我忍住笑。

我想,坐亭可以观天,读天下自然书,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

夏日来了,如果朗月明照,我会端一个粗瓷茶碗,闲坐此亭,此时,墨青的碗中,茶汤中盛满了月光;或者,新月既成,寨基山间微风吹来两三点雨,星星就在夜空中扑闪双眼盯着你,你吹着口哨向他们问候,当然也可以与星星们谈谈心。这样自然的夜空下,你还会在意尘世间的得失吗?

如果自驾,杭新景高速桐庐收费站下,第一个口子左转进大奇山路,再左转行至陆春祥书院停车场,前方五十米的蒿草竹林间,自然亭在等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醉翁亭记》同是写亭,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表现作者既热爱自然,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B.文章在写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时,按照空间顺序对院中、院前、塘南、塘西的景色进行介绍,表现此地景色非常优美。
C.文章开头写在高德地图上找不到自然亭和富春庄,结尾则指明自驾的具体路线,并以“自然亭在等你”作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D.文章补叙瑞瑞在自然亭“读书”时感叹“这地方真好啊”的事,意在通过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衬托自然亭之美好。
【小题2】有人认为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介绍自然亭时,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子和《白虎通义》中对“自然”的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青海西宁·二模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园荒芜

刘亮程

大哥是个典型的知识型农民,他上学到高中,虽没考上大学,但凭这点学历在村里一直从事记工员、会计之类的轻松活,这使他虽身在农村也多少脱离了日日下地干活的苦差。

按说、我们家搬到县城后,大哥从此可以与土地彻底绝缘。凭他的聪明,在城里随便谋个差事也会挣到钱。可是,就在前年,他又回到我们生活多年的那个乡村,和另一个农民合伙承包了四百亩荒地,打井、开荒共投资十五万元。

两个身无分文的农民,靠借钱、贷款筹集了这笔钱,他们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花如此大的血本,冒如此大的风险真让人无法理喻。

结果,因地开出得晚了,第一年只种了些葵花。甚至没等到它们长熟,当几百亩地中稀稀的几乎可以数过来的葵花开花的时候,大哥便背负几万元的债回到县城。

直接原因是那口投资十万元的机井打歪了,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那是一片压根种不出粮食的盐碱地。

几辈人都没看上没动过一锨一锄的一片荒地,大哥竟看上了,是因为这块地一旦开出来,在承包期的六十年里,他就是地主。也因为能垦种的好地早被人垦种了,轮到他时只剩下这些盐碱滩。大哥做梦都想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在地头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多少年的农民生涯中他虽收过不少的粮食,但他总觉得,在种别人的地。一块地种不了几年又会落到别人手里。

大哥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得好好的,整得平展展的四百亩地,从此将一年一年地荒芜下去,再不会有人去种它,谁都清楚了:这块地确实种不出粮食。

过不了一两年,那些开荒时被连根挖除的碱蒿子、红柳和铃铛刺,又会卷土重来,一丛一丛地长满这块地。在广大农村,像这样成片成片荒弃的土地太多了,看到它的人也许不会在乎,顶多把它当一片荒野。

只有垦种过它,最终扔掉它远走的那个人,把它当成一块地,一块种荒的土地。

人对一片土地彻底失望时,会扔掉它去寻找另一片土地。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哪怕穷困潦倒地活下去,他也不愿离乡离土去寻找新居。因为他知道创家立业的艰辛,知道扔荒土地和家园的痛苦。

在大哥一生中的无数个梦中,他都会梦见自己扛一把锄头,回到一望无际的那四百亩荒地,看着密密麻麻的荒草中不见一颗粮食,他会没命地挥动锄头,越锄草越多,越锄越荒凉。

那是他一个人的荒凉。他独自在内心承受着的四百亩地的一大片荒凉。尽管他最终可以不耕而食,在外面挣了大钱,但这种荣耀并不能一次性地抵消以往生活中的所有遗憾。他终生都会为当农民时没种好的那块地,没收回的那荏粮食,没制好的那件农具而遗憾,终生的奋斗可能都是对以往缺憾的一种补偿,但永远都不会补全。

上个月,我再去看大哥时,他似乎已从那片荒地上回过神来。他又借了一笔钱,买了一套电焊设备,在自家的院子里搭了个棚,搞起电焊营生。他终于对土地彻底失望了。他那双握惯锄把的手开始适应着握焊枪时,他的农民生涯便从此结束了。

在院子的另一角,是四弟投资架设的一个小型炼铁炉,在我们兄弟五个中,他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也是我们家唯一靠种地有了几个钱的人。我们家从元兴宫搬到县城后,留下他,守着那一大院房子。靠全家人留下的近百亩好地和牲口农具,他自然比村里那些人多地少的人家收入要高些,但他还是种不下去了。

一年一年的种地生涯对他来说,就像一幕一幕的相同梦境。你眼巴巴地看着庄稼青了黄,黄了青。你的心境随着季节转了一圈原回到那种老叹息、老欣喜、老失望之中。你跳不出这个圈子。尽管每个春天你都那样满怀憧憬,耕耘播种。每个夏天你都那样鼓足干劲,信心十足。每个秋天你都那样充满丰收的喜庆。但这一切只是一场徒劳。到了第二年春天,你的全部收获又原原本本投入到土地中,你又变成了穷光蛋,两手空空,拥有的只是那一年比一年遥远的憧憬,一年不如一年的信心和干劲,一年淡似一年的丰收喜庆。

四弟搬到县城后,我们家留在元兴宫的那院房子的卖与不卖在家里引起争执。

父亲坚决不同意卖房,他说那个价钱太便宜,那么大一个院子,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子,还有房前屋后的好几百棵杨树,都能当橡子了。

我想,父亲最根本的意思是不想卖掉房子,对于他经营多年,每棵树每堵墙每寸土都浸透着他的汗水的这个宅院,卖多贵他都会嫌便宜的。

在他心中那一棵棵环家护院的杨树是多么高大、壮实啊。它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我们这些离家经年的儿女怎能轻易揣测呢。

一个又一个炎热夏天,父亲从地里回来,坐在那些树叶的阴凉下,喝碗水喘口粗气。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父亲忍住腰疼腿疼,倾听树叶哗哗响动的声音,浮想自己的平凡一生。那些树叶渐渐在他心中变得巨大无比。

甚至家里的一草一木一土,都在父亲心中变得珍贵无比,你若拿一块赤金换他的一根旧锨把,他也未必愿意。

父亲还是没有留住这个院子,随着儿女们的长大成人,父亲的话已显得无足轻重。我们家在农村的最后一座家园就这样便宜卖掉了。我们一大家人成了没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没有地和家园的农民。

父亲告诉我,这段时间他经常做梦,梦见有人叫他回去,说我们家的地里长满了草,让他带着儿子们回去除草。

每次睡醒后,父亲都会茫然无措地坐上好一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能理解大哥背负债务回农村种地这种自讨苦吃的行为,因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过上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
B.大哥承包的那四百亩地是几辈人都嫌弃的盐碱地,而大哥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荒打井并种植葵花,表明他真想做“地主”。
C.院子里的杨树们承载着父亲多年的苦心孤诣,见证了他创家立业的艰辛,在父亲眼中,这些树木弥足珍贵甚至远远超过赤金。
D.“没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没有地和家园的农民”写出了作者全家离开农村家园进到城市后的尴尬。反映出农民对土地的留恋。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开荒时被连根挖除的碱蒿子、红柳和铃铛刺,又会卷土重来”这句话将杂草人格化,写出了杂草欣欣向荣、茂密生长之态,以此衬托出土地的荒芜。
B.从双手“握惯锄把”到“适应着握焊枪”,作者巧妙地用工具的变化暗示大哥的职业生涯的变化,两个“握”的细节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大哥放弃梦想的不甘。
C.文章通过“最长”“唯—”“自然”等词语凸显四弟留村耕作的优势,“但他还是种不下去了”,这种反差体现出“我”对四弟背弃土地离开农村的遗憾和无奈。
D.文章在谋篇布局上颇具匠心,先后讲述了大哥重返农村、四弟留守农村及父亲想留住农村房子均以失败告终的事,表达出作者对于离开故土导致家园荒芜的无力感。
【小题3】文中画线句“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哪怕穷困潦倒地活下去,他也不愿离乡离土去寻找新居”,请结合这句话谈谈四弟离开土地的原因。
【小题4】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过: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农民对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眷恋。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呈现出了家人们的这种眷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惜字亭下

①老街口的惜字亭还在,风风雨雨,不改古朴模样。天晴时候,有老人去亭下焚烧字纸,又古典又清闲,砖炉纸灰仿佛透着幽静,飞扬出诗书礼乐的韵致,飘飘然遁入暗黄淡然的遥远心境。

②惜字亭是砖石结构,形如塔,高三丈三尺有余,五方皆为假门,底层有一方辟有拱形空心正门,专供焚烧字纸之用,以育人文风气。二至三层实心结构,飞檐斗拱,有各式花纹图案。墙角斑驳着裸露出藏青色大砖,砖上稀落落生有苔藓。老式木板门,窗户也是木制的,窗格烟熏火燎,漆黑漆黑、一节一节。苍老与陈旧里,凝结着一份幽古的清寒。旷达和清穆不倒。一百多年的光阴点点滴滴渗透砖壁,斑驳坑洼,古意充盈,愈久弥坚。

③中国人认为字是神圣的,对字纸有特殊心理。燕京旧俗,污践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仓颉造字,惊动了天地鬼神,只因文字有灵。读圣人之书,更应严肃恭敬相对,守住笔下的清正光明。有关性命、功名、闺阃以及婚姻之类,须谨慎再谨慎。忌淫词艳曲兼以书文讥诮他人,不可离间骨肉,倾人自肥;不可凌高年欺幼小;不可挟私怀隙谋害别人,唆人构怨,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这样的“惜”是敬是止是仁是义,为人处世堂堂正正,多些磊落,踏实安稳。

④旧时儒生乡绅自愿组建惜字会、敬字社,尊孔尚道,叫人爱惜字纸。《帝京岁时纪胜》上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日,文人行礼拜祭并举办“敬惜字纸”香会,在文昌祠、精忠庙、梨园馆或各省会馆献贡演戏,动辄聚集千人。北地如此,南方也不例外,雇人沿街定期收取废旧的字纸残书汇总焚化,余烬投入江河。古风绵延几百年,风雨无阻。

⑤惜字亭下人家,虽世代耕农,对字纸也有敬惜之心。家里有读书人的,必备字纸篓。字纸保持清洁,不受污秽,得空放入炉中焚化,将灰烬深埋或送入河里。乡民识不了多少文字,却深得人间仪礼。记忆中,祖父略通文墨,桌底备有竹箧,将写有字的废纸团成一球放入其中,隔十天半月,找一树下或河边焚去,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幼年记忆里,纸灰浮扬上空或随水波悠悠荡荡漂远了,引得一阵遐想,让我懂得百姓之礼自有端庄肃穆。

⑥乡人惜字更惜物,村戏里的唱词一句句都是惜物之情:“舍不得老布袜子有帮无底,舍不得鸡窝上一顶斗笠,舍不得床底下三升糯米,舍不得刚抱的一窝小鸡。”

⑦地底潮湿,房子屋基用青石方块,青砖砌半人高,刷上石灰。青砖是珍物,舍不得多用,平常人家造房子,一律砌土砖上顶。砖缝抹平了,沿缝压出一条沟纹。夏天敞开窗子,冬天才贴上薄薄的白纸,窗上微微发出米糊与白纸的气味。屋檐下堆满松针,引火烧饭。劈开的木柴码放整齐,这种情调为山乡独有。

⑧在徽州游玩,一族人家老祠堂大厅抱柱上高高挂有旧联,说是清人所作,内容大好,说出了心头话:

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

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

⑨这联语让我感动,仿佛看见了惜字惜物的祖父青灰色的身影,也仿佛看见了一代代乡村老人的面容。做孩子的时候,凡穿衣或饮食,长辈总让我们爱惜,一粒米也不能糟掉。吃饭不得多话,不准挑三拣四。人世经年,觉得少比多好。轻轻浅浅享一份清福就好。君子知命,要懂得随分守时、惜福养命。

⑩惜字亭下山深树茂,一年四季花色烂漫,绿植遍野,无有风沙,窗明几净。少年时每日在窗下读两册书,喝一壶茶,间或一二乡友来闲坐,上下千年。远离闹市,得了清静也得了热闹。友人住在惜字亭东。冬天借宿其家,夜雾中影影绰绰的鱼鳞瓦老房子,几盏未灭的灯火,点缀其间。早晨起霜了,一头走出去,迎面沁凉。友人母亲为人和善,待我等如亲儿,每日烧好热水灯下候着。洗漱泡脚,屋梁上近尺长的老鼠探头缩脑,好像通了人情,并不可厌。几个少年嬉皮笑脸,世间最好的事,是人的相遇,像梅花沾有霜雪,草叶凝结露珠。他母亲做的萝卜干真好吃,二十几年,忘不了那样的情味。

⑪姑祖母孀居多年,父亲兄弟四个侄辈经常送些柴米,肩挑背驮几里路。她上了年纪,手脚不利索,做出饭菜无人问津。有一年路过她家,歉然留我午饭,咸豆角与萝卜干,竟还有一碗蔬菜。我连吃两碗米饭,姑祖母很高兴,说小哥当年也如此。她小哥是我祖父,兄妹情谊迥于世人。哥哥去世十多年,妹妹还记得往昔的日子。

⑫村里一老妪,无儿无女,幼年缠足,做不得农事。村民轮番砍柴晒干挑到她家,也有人送肉菜盐米酱醋。此俗成了惯例,直至其寿终。平人的关怀,虽只有一饭一蔬,却细水长流、温润贴心。

⑬开春后,惜字亭下村落山野的各色花都开了,小路上常见挑夫折一枝野花放在扁担头,蕴含三分春色,又吉庆又和煦。日子贫苦,生在马槽牛栏,也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

⑭人过中年,前途短促,心怀不甘,常常有戾气,惜字亭下的人们却面容安详。岁月漫长,历经世事,他们尝尽几度秋凉。冬日窝在草丛晒晒太阳,便有了温润人心的暖意,不管老之将至老之已至,无惧生,无惧死。

⑮走在惜字亭边,喧嚣只在别处。近旁荒藤绿树老宅古桥,远处飞鸟废园晨雾青山。暮鸦归来,秋燕南去;风过亭尖,雨落天井,烟锁池塘;草动虫鸣,水流花落……四季悄然更迭。几百年来人们从亭前走过,汲水、灌溉、浆洗衣物。牧童牵牛过桥,一身夕照,像诗像词像曲又像画。白昼日光,夜阑月色,将惜字亭下的日子照得晴朗光明。

⑯秋夜过惜字亭边石桥,河里一轮圆月,明润在天,不知它照着溪水,溪水不知有月照着,不管不顾地流着。石桥、溪水、明月不知有我经过。

(取材于胡竹峰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从普通乡民写到略通文墨的祖父,展现了亭下百姓对待“字纸”端庄肃穆的态度。
B.第⑩段作者写二十年来未曾忘掉“萝卜干”的味道,是为了赞美友人母亲的高超厨艺。
C.第⑬段用“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的比喻,表现出亭下人家乐天开朗的性格。
D.本文通过描写惜字亭下人家恬静、古雅的生活,展现乡民们守礼、敬道的人生态度。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妙处。
【小题3】本文围绕“惜”字层层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

(有删减,选自《铁凝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5月版)

文本二: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

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选自周伟《耕堂荷韵布衣人》,人民日报     201112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星族”在文中指作为文学青年的“我”迷恋着孙犁先生作品。
B.“高墙大院”一词与上文的传言形成呼应,也暗示众人所言非实。
C.“路子”的问题在文中体现为“我”小说写作技术的不成熟。
D.临时“武装”在文中指孙犁先生为工作提前戴好套袖做好准备。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现出“我”逐渐了解孙犁先生的过程,形成了文章的抑扬,塑造了先生亲切敦厚的形象。
B.文本二引用孙犁先生为贾平凹散文集《月迹》所作序言中的话,直接表现了他的严厉苛刻与清醒,同时引出下文“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文本一选取与孙犁先生见面的数个场景,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细腻地描写出“我”的内心情感。
D.文本二选自《耕堂荷韵布衣人》,该题目用语古朴典雅,简洁凝练,既指出了孙犁先生的身份,又概括了其创作及为人特点。
【小题3】铁凝为什么说“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同为表达对孙犁的怀念与钦佩之情,文本一和文本二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