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在看到病毒之前,科学家心目中的病原体和其他的一般细胞都是湿润柔软的脆弱球体。虽然形状规则,但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可病毒呢?病毒好似埃舍尔笔下的图形,充满了几何美。有的是像正二十面体一般的正多面体,有的像蚕茧一样呈螺旋状重叠在一起,有的则像无人火星探测器一样,颇有些机械感。同一种类型的病毒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无论是大小还是个性,都没有丝毫偏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是种无限接近于物质的东西。

病毒无法摄入营养,也不会呼吸,自然不会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换句话说,病毒是没有新陈代谢的。如果把病毒提炼到不含任何杂质的状态,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就能使病毒结晶化。湿润柔软、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只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单位整齐排列,才可能形成结晶。病毒在这方面与矿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如假包换的物质。病毒的几何性,就来源于蛋白质规则排列而成的外壳。我们甚至可以说,病毒是来自机械世界的微型模型。

然而,病毒和单纯的物质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这也是病毒最显著的特性——病毒能自我复制,自我增殖。这种能力是靠蛋白质外壳内部的单一分子核酸(DNA或RNA)来实现的。

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好似紧急着陆在小行星上的宇宙飞船。然后再通过接触点,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内部。DNA中包含了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外来的DNA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并根据病毒的DNA信息不停地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很快,新病毒就会冲破细胞膜,冲向新世界。

病毒游走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如果我们将生命定义为能自我复制的东西,那么病毒必然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占领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这过程和寄生虫又有什么区别?可是病毒粒子本身毫无生气,无异于机械部件,没有任何生命的律动。

(摘编自福冈伸一《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材料二:

从前人们认为病毒只不过是一些游离的遗传物质,因为恰好也组合了一些合适的化学成分,因而能在细胞内自我复制。2000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也正式表态支持这个说法,他们宣称: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没过多少年,病毒学家就纷纷对这种陈述提出质疑,其中也不乏公开反对者。新发现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规则不再适用。比如,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无视巨型病毒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它们太大了,比大多数已知病毒都起码大一百倍。它们的基因也数量庞大,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另外,巨型病毒入侵变形虫时,并不会融入宿主的无数分子团中,相反,它们会组织形成大量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工厂。病毒工厂通过一个入口吸收原料,然后通过另外两个出口输出新的DNA和蛋白质大分子。巨型病毒起码能用自己的病毒基因开展这个过程中部分的生物化学工作。

给自然界中的成员划出分界线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想要了解生命本身,这些分界线就成了人为设置的障碍。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还不如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已经和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移除了身上的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而人在日常生活中抵御感染可能也是借助了病毒DNA的帮助。就连我们每日呼吸的氧气中的一部分,也是海洋中的病毒和细菌共同产生的。海洋是基因的流动库,众多基因不停在宿主和病毒之间交换,

严格区分生命和非生命的做法不仅让病毒变得更难理解,也让生命的起源更匪夷所思。生命起源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例如,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在RNA世界,所谓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基因组合,抓住机会就拼命生长,有时则被像寄生者一样的另一些基因破坏殆尽。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断复制繁衍至今。法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福泰尔(Patrick Forterre)提出假说:双链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双链有不同的结构,能保护基因免受攻击。最终,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接着接管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

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的形状极具几何性,同一类型的病毒又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所以很有机械感。
B.病毒没有新陈代谢,特殊条件下能够如矿物般形成结晶,极易被人视作单纯的物质。
C.病毒能够占领宿主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和寄生虫毫无二致。
D.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在演变过程中和病毒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福冈伸一对生命的定义是“能自我复制的东西”,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B.巨型病毒之所以长时间被人无视,是因为它体积大,基因数量多,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
C.人类和病毒已经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说明搞清楚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无助于了解生命本身。
D.原始“寄生者”会将另一些基因组合而成的“生命”破坏殆尽,可能是病毒具有毁灭性的根源。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病毒研究的主张的一项是(     
A.伦敦帝国学院的病毒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名为ERV-L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同时他们也在许多其他物种中发现了同样的病毒,科学家画出的病毒演化树同它们宿主的演化树完美重合。
B.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苏丹,夺走了284人的生命。3年后它在苏丹卷土重来,造成34人死亡。然后它销声匿迹15年,1994年又在加蓬发起了攻击,杀死了52人。
C.2008年,拉斯科拉和他的同事发现,巨型病毒甚至可能被同类的其他病毒感染。这种入侵的新病毒被命名为噬病毒体,它们潜入病毒工厂,欺骗本应复制巨型病毒的工厂制造出更多噬病毒体。
D.1990年,疫苗专家开发出一种廉价且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牛瘟疫苗。199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就借助这种新疫苗发起了全球牛瘟根除规划。2011年,FAO正式宣布,牛瘟病毒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小题4】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巨型病毒感染首先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而不是附着在细胞表面注入DNA.
B.巨型病毒开启星门,目的是将平时处于密封状态的蛋白质外壳打开,暴露里面的遗传物质。
C.巨型病毒DNA在宿主细胞质中释放出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
D.病毒工厂指根据病毒的DNA信息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并进行组合的宿主细胞分子团。
【小题5】当下开展病毒研究,可以获得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重庆·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把民间故事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动物世界”“神幻奇境”“神奇婚姻”“英雄传奇”“人间百态”。其中,“动物世界”和“神奇婚姻”的故事中的“生态意识”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生态意识”包含在民众朴素的世界观及其对待自然万物的方式中。

先说“动物世界”中的民间故事的生态意识。与动物相关的民间故事有多种类型,“动物报恩故事”是分析的重点,这一类型或相近类型的故事主要有“蜈蚣报恩”“义虎”“义犬救主”“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等。义虎讲的是,老虎被人救,恩人有难,老虎出山报恩。动物报恩故事有着强烈的道德训诫特点,教育人们要有善良之心,对动物也要有仁慈心,有好心必然会有好报。同时也证明了在漫长生活岁月中,人和动物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烈的道德化情感和动物人格化的特征,在这种道德化的情感关系中,可以看到朴素的生态意义,它表现了在古朴的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民间故事中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在“神奇婚姻”的众多故事类型中也体现了出来,在这类故事中,蛇、鱼、青蛙、狐狸等动物都可以幻化为“人”,与人相恋成婚。“螺女故事”说的是一男子捡了一个田螺回家,田螺幻化为一女子操持家务,后经种种曲折结为夫妻。这些神奇婚姻故事所传达的内容主题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表达对美好的生活向往,有的是歌颂对婚姻的忠贞,有的是表现对婚姻自主权力的追求,等等,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些动物幻化的女子大都善良、美丽,具有美好情操。动物幻化为人、与人成婚的故事中,同样表达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态度以及人对自然世界的美好想象。民间故事在把自然世界“人格化”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自然构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这种“生态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时代中,民间文化虽然不是主导性的文化形态,但它却往往有极大的包容能力,藏纳多种文化因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多种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间故事)中体现出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孔子),“民胞物与”(张载)。民胞物与的意思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因此要以平等的生命意识去对待他们。道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虽然古代思想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并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展开的,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而这些思想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王光东《民间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材料二:

陆春祥(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生态文学从《诗经》开始。《国风·周南》中的关雎、葛章、卷耳、桃夭,《召南》中的鹊巢、草虫、采苹……都是写生态。至《山海经》,生态的视野更加广阔,由海内到海外。《山海经》中有大量的海洋生态,由此,我想再说一下中国古代的海洋生态文学。历代笔记里有大量的人鱼(鲛人)描写,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有能织出入水不湿的龙纱的鲛人,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有灭火报恩的鲛人。中国古代的人鱼,规规矩矩做事,知礼感恩,还成为人的爱人和知己。不过,西方海洋文学中的人鱼,大多是以歌声诱惑水手,并置之于死地的。依然从海洋生态的角度说,在唐代以前,广陵潮是文人们常常吟咏的对象,西汉枚乘的《七发》,虽然是讽谏作品,但我们至今都在称赞的,却是他写广陵潮的一节:“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枚乘将眼前的景象与脑中的想象结合,眼前的浪潮,它超越了赤岸,直冲扶桑。范仲淹、苏轼、米芾等都写过钱塘怒潮,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有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冲浪者。由潮到各种生态的变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文学也随之变化。

在现代文学中看生态文学,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补天》,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新形式。鲁迅借这个小说,说明什么呢?创造人的神已经死了,人类的一切,只能靠自己。当代文学中,以生态为抒写对象的已经数不胜数,从山到水,从动物到植物,生态就是环境,已经密不可分。总结起来,一句话:生态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所有,作家们已经将整个世界视为自己的花园。

(摘编自《(雨花)笔会: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报恩故事”有道德训诫特点,其中所体现的朴素的生态意义表现了在古朴的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B.“神奇婚姻故事”内容主题丰富,表达了人与自然互相交融的思想,故事中动物幻化的女子大都很美好。
C.中国民间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能力藏纳的文化因素是儒、道、释思想,这些思想与“生态意识”关系很密切。
D.陆春祥认为,生态文学从《诗经》开始.到《山海经》视野更加广阔,到当代生态已渗透覆盖了文学创作的所有领域。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动物报恩的故事,不过二者论述的观点并不相同。
B.民间故事把自然世界“人格化”,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C.“民胞物与”和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类似,可见儒、释精神内核一致。
D.枚乘《七发》中将广陵潮的波涛涌动形容为三军奔腾之势,表现对自然的赞美、敬畏。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替换材料一“义虎”故事的一项是(     
A.金不换为老虎接生,保住老虎母子性命,后老虎衔来一包碎银放在金不换家门口。
B.杨宝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黄雀叼来四个玉环,在梦中说他子孙四代都会入仕做官。
C.年轻人救了一只蜈蚣,一直喂养它,半夜恶蛇来袭,蜈蚣与其搏斗,救了年轻人。
D.猎人质问狼:你吃了多少人,你知罪吗?狼反问猎人:你打死了我多少子孙呢?
【小题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材料二中“西方海洋文学中的人鱼,大多是以歌声诱惑水手,并置之于死地的”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它。语言文字是工具,但这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已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了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从而有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我们决不能自毁长城,懈怠它、作贱它,而要纯洁它、发展它。可惜这一层意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现在语言不规范现象到处可见:第一是洋文大量涌入,中西混杂;第二是随意编造,篡改词语;第三是繁简混用,有法不依;第四是文字粗糙,常有错字病句。这些与对外开放、电视普及、广告发展等有关,也正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其次是一种艺术;最后,在发挥工具和艺术功能的过程中,它又远远超出本能而有了全局的、政治的价值。语言质量的下降,一是将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交流的质量;二是将影响文化的积累提高,如果听之任之,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无好书可读,无好文可诵;三是语言质量的下降,就像用低标号的水泥盖楼,将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影响本民族的独立个性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么想来,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梁衡《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15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从国家层面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当前,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理解语言作为文化资源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利用并开发语言资源,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130多种语言和十大汉语方言,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文化战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在现存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其中25种语言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下,像赫哲语、苏龙语、仙岛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已不足百人,处于濒危状态。在汉语方言中,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方言处于绝对弱势状态,如澳门土生粤方言以及各地的小方言则已成为濒危方言。语言文化资源快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一些机构和组织搜集、记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料,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正确应对。

(摘编自田立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

材料三:

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实施方案的创新性举措,将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局面。

首先,语保工程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开展实施,把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伟大事业。语保工程制定的系列工作规范标准,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调查研究,按照工程规范标准调查采集的其他语言方言材料,均可通过已有资源汇聚的工作方式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平台,实现长效采集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

其次,语保工程重视发挥现代先进技术对语言资源调查、采集、展示、开发的作用,例如录音、摄像等方面的数字化新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促进了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高度结合。目前语保中心已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语保工程专用录音软件、摄录软件、语料标注软件等的研发工作,以建设国际化、先进性的语言资源平台。在实施过程中,语保中心针对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软硬件使用等进行专项人员培训,逐渐培养出一支具有新思维、新技术的研究队伍。以上工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最后,在“社会化”定位的指导下,语保工程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中来,使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成为保护者。这将促使“语言资源保护”从政府工作、学者行为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通行动,使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价值观,从而为提高国家公民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摘编自王莉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可惜这一层意思没能有引起注意。
B.针对我国语言资源的现状,材料一侧重于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材料二关注语言文化资源的流失。
C.我国语保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创新性举措,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D.三则材料的选文联系紧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递进式关系。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在论述语言质量下降的危害时,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料也可能关乎国家安全,我们应提高警惕,防止国外一些机构收集、记录。
C.国家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有效遏制了语言资源消亡、民族文化衰微的现象。
D.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语言资源的保护者,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作出贡献。
【小题4】材料二第3段在论据的使用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论据什么好处?
【小题5】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该怎样保护国家的语言资源?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界。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小题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来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小题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奥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末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