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罢兵A而去B故C解齐国D之围E救百姓F之死G仲连之H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翟、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百姓免遭战乱之祸。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小题5】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
23-24高三下·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一般认为革车即重车,一乘重车配甲士步卒七十五人。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小题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驶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小题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即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留有“周公吐哺”的佳话。
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文中“遽效煮枣”与 “临危效命”中的“效”含义不同,前者是“效仿”之意,后者是“献出”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占据韩再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建议周君,告诉楚国大将景翠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将从两国获利。
D.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既有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又有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2)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