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82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10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小题1】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B.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小题2】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小题3】《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A.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B.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D.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小题4】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小题5】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2024·上海徐汇·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发言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流行的海绵式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检视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笔做标记;他可能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他不时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他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么做呢?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但两者间的相同之处仅此而已。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读者的他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读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他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比如,他不必成为育儿专家也一样可以针对日托中心的某些举措适当与否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选自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你有读书时提出问题的习惯,那就要比没有这种习惯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就像我们所强调的,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你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过程可以在你脑海中完成,但如果你手中有一支笔会更容易做到。在你阅读时,这支笔会变成提醒你的一个讯号。

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境界。你买了一本书,就像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非常清醒。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绵式思维表现为单纯吸收外部世界信息,由于被动接受,各种信息来得轻松快捷。
B.阅读中的互动思维是一种主动思考,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以此确定所读材料的价值。
C.批判性提问就是带着否定的态度对所读材料进行评价和质疑,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D.“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记录感想来实现,在思考中体现与书籍的融通。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淘金式思维是在生活见闻中保持不断提问并探寻答案的状态,它可替代海绵式思维。
B.要善于在生活或阅读中提出各种问题,即便是对相关领域内容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
C.买书、藏书不等于拥有了书,真正的拥有是阅读且有思考,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D.读书是与作者对话,只有通过做笔记与作者双向沟通,才能表达对他的最高敬意。
【小题3】下列选项,最符合“淘金式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小明阅读《红楼梦》研究论文时,记录红学家的观点并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
B.小明表姐进入大学后就跟着同学报了多种类型的课程,每天忙于学习各门课程知识。
C.小明爸爸发现网上国外坠机事故频繁,进而推断飞机不安全,决定从此改高铁出行。
D.小明哥哥接到妈妈转发的养生广告后,搜集类似广告,制作打假视频分享到家庭群。
【小题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做笔记”,二者有何不同?
【小题5】哲学家叔本华说:“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也早已经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采用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的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度、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这也是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从古代建筑的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过去的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使用。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有装饰作用。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材料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和色彩上都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从古代众多建筑物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物多基于合适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修建的,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石,这些建筑材料本身就是取于大自然,而砖、瓦虽然是烧制而成,但也是由黏土烧制的。因此,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修建成的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是融合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的颜色与封建等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决不能简单地把颜色看作建筑的装饰手段。先秦的礼制规定:帝王的宫殿柱子为红色,诸侯的为黑色,大夫的为青色,士的为黄色。五行学说流行后,建筑中常常以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黄色在五行学说中居于最中间,因此象征了统领四方的中心,在唐朝后作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明清时期装饰色彩的等级也有明文规定,青、赤、黄为统治阶级专用色,仅能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如紫禁城就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檐下为青绿色的彩绘。百姓民居则只能使用灰色的砖瓦,木构件也要保留原色,不得施以彩绘。帝王贵族一般都回避白色,只有老百姓的房屋以白色涂墙。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木构架优点的一项是(     
A.便于施工B.便于维护
C.安全廉价D.就地取材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木架结构图属于“井干式”的一项是(     
A.   
B.   
C.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斗拱”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拱属于古代建筑外观的屋顶部分
B.由斗形和弓形的两块木料组成
C.斗拱的托座逐层向外挑出
D.斗拱有实用性和装饰性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适应自然。
B.建筑的内外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C.土木取自于自然,但砖瓦就不算自然材料。
D.故宫庞大建筑群也依据人本主义建造原则。
【小题5】下列对传统建筑颜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的颜色既是装饰又反映等级。
B.历代帝王的宫殿装饰中都以黄色为尊。
C.红色一直是统治阶级建筑的专用颜色。
D.《红楼梦》中荣国府屋顶不应是黑色。
【小题6】一位外国友人要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文字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作为他参观的背景知识。要求:说明的主要内容对他有帮助,说明顺序合理,语言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文学研究来说,人类性是一种视角和意识。不是简单地把阶级、民族、时代性解释为人类性,而是把它们置于“人类”的视野中看它的意义。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人在现代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过程的艺术表现,文学中的政治、阶级斗争内容。这是“特殊”现象,但其中又包含人类“争取自由”的普遍意义,是文学人类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那些被解释为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的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宁死不屈的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人类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反映着中国人精神中的许多本质特点,这些特点与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具有相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性与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并不矛盾,但有意蕴和研究视角的区别。

现代中国文学所反映的中国人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主动精神、进取精神、抗争精神、自由精神等,就蕴含着人类性要素。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真实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为自己的翻身解放而不屈不挠的战斗过程,它展示了人类的正义力量和反抗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及其人性情感起伏变化本身,中国历史从封建制度向社会主义的前进过程及其曲折本身,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的情感的变化,就极具世界性,也具有人类性。它是独特的又是人类的。在人类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一种文学像中国20世纪文学在如此剧烈的历史变革中诞生演变,又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历史。20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是奉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但它们还未被世界所充分认识到,人类需要时间认识和消化它。

中国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这一精神现象本身就具有人类意义。这一文明在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过程中,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一个贯穿的主题就是反省传统文明,重铸民族精神,它所具有的意义需要以“人类”的眼光才能看得清楚。当西方现代派文学热衷于抽象的人性探讨和作家个人痛苦体验表达的时候,中国现代作家为了民族的新生在现实的“铁屋子”里发出了战斗的呐喊。鲁迅的《狂人日记》具有对传统文明异常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是其他民族的文学家很难做到的,特别对一个十分重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钦佩的。《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普遍性。

(摘编自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

材料二: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将其内涵主旨就设定在了探讨人性深层问题这一核心上。路遥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设计来对人性之美进行呈现,并通过人性之美的呈现来支撑整个作品的意义。《平凡的世界》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文学价值就在于作者能够生动而准确地刻画出人性之美,给读者以心灵洗礼的体验。

路遥通过在《平凡的世界》对普通人物的刻画,将人性内在的正向能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讲,是对人物的内在情感进行设计,并通过人物的不同维度的矛盾冲突来展现给读者。《平凡的世界》中忠厚朴实的农民孙玉厚是具有深层内涵的人物,路遥将中国农民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浓缩在一个人物身上,并通过孙玉厚在故事情节中的行为将其完美地展现。通过对金俊海以及其家人的帮助,孙玉厚呈现出作品的内涵和人性之美。这些普通人物的普通事件,都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才能够真实体现出人性内在的本质,也使人性之美感呈现在《平凡的世界》的字里行间。朴实的农民孙玉厚,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但是却做出了感人肺腑的、感动读者内心的“平凡小事”。正是这种深层的人格力量打动了读者,这种人性之美不需要强烈的故事情节来呈现,但是需要故事人物具有深刻的人物内涵——人性之美。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于矛盾冲突的设计,而且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内涵的重要呈现方式。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于矛盾冲突的设计也颇为讲究,通过故事人物不同层面发生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在其行为中展现其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内涵。所以正是基于故事人物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中的外在表现,《平凡的世界》将人性的美感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故事人物孙少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孙少平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困境与挫折中所作出的选择,使坚毅、自尊、自强、勇气等优秀的品质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展现。读者跟随孙少平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切身体会到了孙少平身上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这一过程正是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欣赏人性光辉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感悟人性之美的体验经历。故事人物与其面临的困境与挫折,是文学作品中的核心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呈现途径。

(摘编自刘予倩《探究当代文学在主题中的人性美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研究者是把人类性置于“人类”的视野中来看它的意义,因为人类性只是一种视角和意识,而不是作品本身。
B.中国现代文学真实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为求翻身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它体现了世界性和人的本质力量。
C.由于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守人类性这一本质特征,这使它本身就具有了更广泛的人类意义。
D.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人物设计来呈现人性之美,人性之美通过设计得到彰显,它的呈现也支撑起了整个作品的意义。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反映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本质特点上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与人类性并不矛盾。
B.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政治斗争的内容,是独特的又是人类的,这是因为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
C.《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民孙玉厚是具有深层内涵的人物,他是平凡的但又不平凡,正是他凭着这种深层的人格力量打动了读者。
D.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民族灵魂的反省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展现的不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都具有人类性的某些特征。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两次摔玉的细节描写。
B.《百合花》中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野菊花的细节描写。
C.《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老人数度与鲨鱼搏斗的细节描写。
D.《祝福》中祥林嫂反复向人说着阿毛的故事的细节描写。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认为“文学是人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