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或)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动,静以养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想象始于,还必经于,方可从。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转化为内心之,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而没有内心之,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意象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聚、成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浮藻在此均可指形于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浮藻之顺畅、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既是展现的载体,又构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为基础,又以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小题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小题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2024·湖南益阳·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比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拉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里面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那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写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格利高里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来回变换身份,这既是他个人生存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俄罗斯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一种情形。还有南斯拉夫获得诺奖的作家安德里奇的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围绕一座桥的拆毁与重建,写了一战之后各种政治势力几十年之间发生的较量与斗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出了那个国家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命运转折。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写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充分的作品。

从我们国内的长篇创作来看,茅盾文学奖现在已经评了十届了,十届有五六十部获奖作品。回过头去看,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一些现实题材写作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比如第一届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此后的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平的《抉择》、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宇澄的《繁花》,以及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都是现实主义元素比较充分的长篇力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所写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以及国人的思想状态、时代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反映。所以无论从外国来看还是从中国来看,好的作品多是富含现实主义精神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怎样在现实题材书写中做到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使作品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某些时代的局限进行超越,从而富含现实主义精神?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如赵树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他1958年前后往农村跑,知道农村的真实状况是什么,他写了《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提倡一种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但同时又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有段时间他就被批评,说他是写中间人物的代表作家。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恰恰是他深入生活,了解农村的生活,才使他没有顺着当时的时势去说大话、假话,而是写出了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意愿的作品。

(摘编自白烨《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材料二: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

生活不等于艺术。知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作。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但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人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位干部为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的优秀品质,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诸如此类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前文讲的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是一个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突显其高尚品格的人。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在简单化、脸谱化和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性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以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中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作者所属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作者所属国家的精神风貌。
B.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表达和反映了国人思想状态以及时代情绪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C.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影响深远的好作品毫无疑问都富含了现实主义精神。
D.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时代的某些局限进行超越,所以没有顺着时势去说大话、假话。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切身的生活体验、基本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
B.戏剧艺术不是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
C.塑造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化、脸谱化,塑造纯粹大公无私、铁面无情的形象会使戏剧剧目显得没有艺术美感。
D.写戏与写一般文章相反,不能过于明白晓畅、条理清晰,而是“愈曲愈折,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小题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对影视剧的评价没有充分体现“现实题材的艺术性”的一项是(     
A.电影《站台》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背景,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将典型个人的奋斗置于蜿蜒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讲述了山西省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不断自我放逐中不断寻找、摸索、奋斗的故事。
B.电视剧《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在细节的雕琢中走向崇高。
C.电视剧《破冰行动》,生动地再现了粤东某地一场震撼人心的扫毒大案的侦破全过程,同时增加了警察被诬陷杀害同事等情节。
D.影片《永不妥协》取材于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民事赔偿案,讲述的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艾琳·布罗克维奇,在律师事务所打工期间揭发当地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的案件。
【小题4】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小题5】解放前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作家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创作出著名的戏剧《白毛女》,写了恶霸地主对喜儿一家迫害,喜儿逃往深山,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因不见天日、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地主,喜儿获得了翻身,开始了新生活。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
【小题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我们常常以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贬值是否会避免或造成经济危机,好医生能判断化疗或放疗能否治愈肺癌。同样,我们也希望历史学家去审视前人不的行为,以便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但实际情况几乎永远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测,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此串的意外事件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延续过去,而是要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发生在大规模社会革命中的事,同样也会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一对年轻夫妇正在为自己盖一个新家,他们要求设计师在前院设计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什么想要一块草坪?他们或许会说:因为草坪很漂亮啊。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这件事背后也有历史原因。

在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并不会在洞穴入口处种草。就是参观雅典卫城、罗马卡托皮林神殿山、耶路撒冷犹太圣殿或北京紫禁城,也都没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欢迎访客。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设置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到了现代早期,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了贵族的标志。想要有一片漂亮的草坪,除了要有地,还得付出许多心力,特别是以前可没有自动洒水装置和割草机。而到头来,草坪并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甚至不能放牛羊进去吃草,否则就可能被啃秃踩坏。贫穷的农民负担不起,绝不可能把宝贵的土地或时间浪费在草坪上。于是,城堡入口处那片完美的草地,就成了无人能造假的身份象征。

就算到了现代晚期,新掌权的总统和总理还是保留了设置草坪的传统。从国会、最高法院、总统官邸到其他公共建筑,就这么用一片又一片平整的绿地宣告着自己的权力。同时,草坪也征服了体育界。几千年来,从冰面到沙漠,人类的运动几乎用过所有可能想象到的地表。但在过去这两个世纪,足球或网球非常重要的比赛,用的都是草地。当然,这是在你有钱的前提下。于是,草坪在人们心中成了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也就难怪到了19世纪,新兴中产阶级对草坪也是热烈欢迎。一开始,只有银行家、律师和企业家能够负担得起在自己的私人住所布置这样的奢侈品。等到工业革命使中产阶级扩大,并发明了割草机、自动洒水装置,数百万家庭忽然也负担得起,能够在自家门口种上一片草坪。于是在美国市郊,平整漂亮的草坪也从富人阶级的奢侈品转为中产阶级的必需品。

对草坪的狂热不只出现在欧洲和美国。全球民众看到草坪,都会联想到权力、金钱和威望。于是,草坪传播得既远且广,现在甚至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卡塔尔最近新建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侧面有着大片草坪,很容易让人想起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博物馆由一家美国公司设计并建造,草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而且是在阿拉伯沙漠之中,每天需要惊人的淡水量,才能维持翠绿。要不是因为那些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还真有可能误以为身处美国中西部,而不是中东地区。

了解了草坪的简短历史,如果现在要设计梦想中的房子,你可能就会再想想究竟要不要有草坪。当然,你还是可以想要有片草坪。然而,你也可以选择甩掉这些欧洲公爵、大资本家给你造成的文化负担,换成日式的枯山水,甚至是自己来点儿全新创造。这正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林俊宏译)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和意外事件的接连发生,使历史学家很难找到稳定的法则并借此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
B.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非洲裔美国人都不回避了解历史,并希望通过采取明智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C.草坪自出现以来就是贵族的标志,是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且这一传统不仅局限在欧美地区。
D.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日常生活琐事的背后往往有其历史渊源,了解它们的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选择。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历史学家和其他一些领域的学者一样都可以提出预测,但二者研究的主要目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B.“理所当然”“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表明人们认为自己在实中会受到制约,而作者认为研究历史有助于摆脱这一处境。
C.草坪越广阔,修整越完美,就意味着投入的成本越高,所以公共建筑前设置的草坪比私人住所布置的草坪需花费更高成本。
D.研究草坪的简短历史还能发现,历史上难有绝对的平等,存在着贫富差异,但我们有权对与草坪有关的“文化负担”说“不”。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一些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使用的骑兵战策略,希望在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时能够使用这些策略。
B.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新发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研究,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个别论点,更好地指导了解放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C.就算到今天,非重要庆典时间,有些宫殿、政府建筑和公共场所前,还是会出现一则措辞严厉的告示,警示众人“不得践踏草坪”。
D.巴西被誉为“足球王国”,里约热内卢贫民区的孩子在沙土地上踢着临时替代的球,富人的儿子们则是在精心维护的草坪上踢球玩耍。
【小题4】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提取第七段画线句子的相关信息,把所给三段论补充完整。
【小题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阐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