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
【小题5】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
23-24高二上·河北邯郸·期末
知识点:史传文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荣,仁甫,山海卫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

二十二年,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诏夺信官,槥死者送之归。番人感悦。

逾年,以大同巡抚赵锦与总兵官周尚文不相能,诏荣与锦任。俺答数万骑入掠,荣与尚文破之黑山阳,进右副都御史。寇复大举犯中路,参将张凤等阵殁。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行剽,荣奏夺其禄。充灼等结小王子入寇,谋据大同。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帝立从焉。寇入犯,与尚文破弥陀山,斩一部长。

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奏行秋防十事。已而翁万达入为尚书,遭母丧,荣复当署部务,辞疾乞休。帝怒,夺职闲住。二年卒。

当荣之抚大同也,万达为总督,尚文为总兵。三人皆有才略,寇数入不能得志。自后代者不能任,寇无岁不入躏边,人益思荣等。明年,俺答京师,万达、荣皆已去。论者谓二人在,寇未必至此。万历中,荣孙延为顺天通判,上书讼荣功。赠工部尚书,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

[注]①鲁迷:古国名,一般认为指土耳其帝国,明嘉靖年间曾五次遣使至中国,有友好往来。②讼:通“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同巡抚……不相能   不相能:才能不高
B.诏荣与锦易任                 易:交换
C.越二年卒                       越:经过
D.俺答薄京师                    薄:逼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右金都御史巡抚甘肃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用之锋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与尚文破之弥陀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
B.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谣/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
C.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谣/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
D.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谣/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18岁成人时另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对人称字是一种尊重。
B.郎中,文中指六部中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六部各司事务。
C.侍郎,本为皇帝侍从官,自隋以后是各部长官的副职,而各部的长官一般称为尚书。
D.乞休,古代官员因为某种原因自请辞去官职,与“乞骸骨”类似,与“致仕”稍有不同。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荣善待友邦,解决问题。巡抚甘肃时,遇上杨信驱赶鲁迷国派遣的贡使与敌人作战,他向皇帝上疏,最终使鲁迷国的人感动心服。
B.詹荣积极作为,巩固边防。担任大同巡抚时,他和同事积极合作,多次击败来犯之敌,还着眼长远,积极建造防御工事、储备粮食。
C.詹荣深受重任,升任兵部左侍郎。因为战功卓著,他多次被朝廷奖赏,后来又被召回兵部,提升为兵部左侍郎,还曾代理兵部尚书事务。
D.詹荣被人怀念,受到追赠。他的后代在他离任大同巡抚后,不能很好地抵抗外敌,人们都思念他,万历年间他被追赠工部尚书。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
(2)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奏行秋防十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反:同“返”,返回
C.往之,得疾而卒。省:反省,省察
D.乃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悉散以赒乡里        ⑤厚遗以遣之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D.连舜宾曾于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B.水犯城下,恪城救理                     乘:登上
C.金兵薄城下,始悔之                     洎:等到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故事:旧事,旧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否将君累          若属皆且所虏
B.衷甲逆           余与四人拥火
C.帝注礼甚渥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