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态度,超然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标示着一种心灵的愉悦状态。这都肯定了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一种不受功利束缚的人的生存的自由状态和这一自由状态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到北宋哲宗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

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颜子为何而乐?所乐何事?这构成了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周敦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周氏认为“乐”是由于心泰,而心泰也是宋明理学阐释孔颜之乐的核心。这种“乐”可以纳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非功利的一面,显然是通过合目的性的认识与行为所获得的愉悦,它更偏重一种道德愉悦。之后的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解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 乐的起点是“道",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

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朱熹对曾点的舞雩之乐作过如下解释:“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无论是濠上观鱼,还是庄生梦蝶,还是藐姑射之神,在“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齐物精神之中,贯彻着这种观化、入化之乐。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这种观化之乐,一直是古代士人精神愉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诗经·卫风·考槃》一诗,最早赞扬了隐逸生活中的精神愉悦。
B.颜回“乐道”、故能“安仁与安贫”,进而“心泰”“心诚”,最终达到“循理”。
C.周敦颐说“心泰则无不足”,针对的是世间的功名利禄,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
D.朱熹认为“舞雩之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生活化、有形而上价值的精神愉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相关文献、气韵生动,主要是为了证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丰富。
B.文章第二段以时间顺序进行学理分析,既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也符合认知规律。
C.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条分缕析,结构清晰严整。
D.文章诠释“三种愉悦”概念时,追本溯源,既有准确性,学术性,又有文化气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有不同的学术观念,但对不受功利束缚的精神愉悦的认识,具有相似性。
B.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与“见其大”的理想追求有关,与对正义大道的恪守有关。
C.庄子通过观化与人化,超越了生死,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是这一思想的注脚。
D.程颢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生化的体认。
2024·宁夏银川·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诗的体裁看,原有“齐言”“杂言”的区别,“齐言”一直占着优势,四言→五言→七言,是先秦至唐,中国诗型变化的主要方向,词的勃兴,即从最表面的形式来看,也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词亦有齐言,却以杂言为主,故一名“长短句”。它打破了历代诗与乐的传统形式,从整齐的句法中解放出来,从此五,七言不能“独霸”了。这变革绝非偶然,大约有三种因由:

第一,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得不变,即以诗的正格“齐言”而论,由四而五而七,已逐渐地延长;这显明地为了适应语言(包括词汇)的变化,而不得不如此,诗的长度,似乎七言便到了一个极限,如八言便容易分为四言两句;九言则分为“四,五”或“五、四”。这样的长度,在一般用文言的情况下,虽差不多了,如多用近代口语当然不够,即参杂用之,恐怕也还是不够的。长短句的特点,不仅参差;以长度而论,也冲破了七言的限制,有了很自然的八、九、十言及以上的句子。这个延长的倾向当然并没有停止,到了元曲便有像《西厢记·秋暮离怀·叨叨令》那样十七字的有名长句了。

第二,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不得不变,长短参差的句法本不限于词,古代的杂言亦是长短句;但词中的长短句,它的本性是乐句,是配合旋律的,并非任意从心的自由诗,这就和诗中的杂言有些不同,当然,乐府古已有之,从发展来看,至少有下列两种情形:一、音乐本身渐趋复杂;古代乐简,近世乐繁。二、将“辞”(文词)来配声(工谱)也有疏密的不同,古代较疏,近世较密,郑振铎先生说:“词和诗并不是子母的关系,词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这新声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诗体来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的句法,万难控御一切的新声,故崭新的长短句便不得不应运而生,长短句的产生是自然的进展,是追逐于新声之后的必然的现象。”这些都符合事实。

第三,就诗体本身来说,是否也有“穷则变”的情形呢?唐诗以后还有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诗,决不能说“诗道穷矣”。——但诗歌到了唐代,却有极盛难继之势。如陆游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趣(通‘趋’)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他对于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和推陈出新的重要也已经约略看到了,词的初起,确有一种明朗清爽的气息,为诗国别开生面。陆游的话只就《花间》一集说,还不够全面,然亦可见一斑。

这样说来,词的兴起,自非偶然,而且就它的发展可能性来看,可以有更广阔的前途,还应当有比它事实上的发展更加深长的意义。它不仅是“新声”,而且应当是“新诗”。唐代一些诗文大家已有变古创新的企图,且相当地实现了。词出诗外,源头虽若“滥觞”,本亦有发展为长江大河的可能,像诗一样的浩瀚。

(摘编自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四言到五言、七言,从先秦到唐代,“齐言”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主流。
B.词的勃兴,我国古代诗歌进入了“杂言”的时代,“齐言”诗也因此逐渐式微。
C.古代诗歌跟随时代和语言而变化,对“齐言”而言,七言是其不可逾越的界限。
D.词与古代杂言的根本不同在于,词配合旋律,古代杂言则与音乐旋律没有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诗歌“齐言”“杂言”的区分,引出“词的勃兴”的话题,并展开论述。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齐言”与长短句特点的比较,有力论证了作者观点。
C.文章语言严谨,如第四段最后一句,“还不够全面,然亦可见一斑”,表达严密。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结尾的“总”,还进一步指出了“词的勃兴”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受语言发展的影响,诗歌语言一直存在延长的倾向,因此后世的诗歌便越写越长。
B.词的语言参差,是因为唐代音乐渐趋复杂,与之相配的文词也随之变密,五七言诗已不能满足需要。
C.诗歌发展到唐代,已有极盛难继之势,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变古创新的需要发展起来。
D.词在诗外发展起来,在当时,不仅是“新声”,而且应当是“新诗”,原本是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学属性与网络属性。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学的属性,而网络文学的网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在文学属性上,中国网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

从新文学传统来看,早期网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
B.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
C.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
D.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学传统比较疏远,网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学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B.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
C.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
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传统与中国网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B.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C.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
D.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其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论将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若在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说,就完整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王国维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这种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20世纪30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50年代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确实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里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

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还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累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和充实,戏曲史的研究才终于不再仅仅是戏曲作品的文学史、音乐史,或者戏曲名伶的个人艺术成就史,而更成为一部广阔的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的研究,从这时才刚刚开了个头。

(摘编自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看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化史应该包含元代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
B.戏曲是娱乐市场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的艺术形式,戏曲的本质特征是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
C.王国维将戏曲史纳入中国传统史学,并侧重于文学曲词,这种观念一直都是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思路。
D.在王国维以后的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领域都因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足而长期受到局限。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周贻白与徐慕云的著作,论证了学界在研究中国戏曲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B.文章在辩证分析《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悖论,并强调历史与现实是互为参照的。
C.文章先指出《宋元戏曲史》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然后重点论述其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
D.文章最后指出新世纪背景下中国戏曲史全新的研究方向,使论证全面完整,观点得以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作品是通俗文化,经典文学是精英文化,作者认为不可用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戏曲作品与经典文学相提并论。
B.一直以来,《宋元戏曲史》就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但它的研究内容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C.对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研究应该突破文学曲词研究的狭窄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多考虑戏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现实生活。
D.学术研究有时也会为时代的物质条件所限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市场化,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某些研究课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