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允则字垂范。以父任为济州衙内指挥使。少以才略闻。太平兴国七年,初置静戎军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特命允则领。初,允则在阁门,凡下诸宣敕,真宗必付允则视审而后行。京师诸河水门及郑州水硙(wèi,石磨),皆淳化中允则所开。治湖南,民岁输绢谓之地税绢,又屋每间出绢一丈二尺,谓之屋税绢。始户给一牛,岁输米四斛,牛毙犹输,谓之枯骨税,皆马氏暴敛之余。允则治潭州,悉奏除之。湖湘山田,民不耕垦,允则下令给诸军刍(chú,牲畜吃的草),皆输粟藁(gǎo,禾秆),由是山田遂无遗利。潭州旧分兵戍邵州,允则谓蛮不扰而益戍兵,是长边患也,亦遂奏罢初至沧州葺营垒多开井泉言者以为扰。未几契丹围城,近郊老幼皆入城保,而水不乏。又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冰代炮,虏兵遂解。真宗召而语之曰:顷有言卿扰民者,及敌至,始见其利也。励雄州,榷场禁通异物,逻者获珉玉带及妇人首饰交易者,允则纵之,曰:此以我无用,易彼有用也。周世宗始以瓦桥关置州,居民唯结茅,允则教以陶,公私营造皆易为瓦甓矣。又欲合外旧瓮城,与大城为一,先建东岳祠,自以黄金百两为供器,导以鼓吹(宣扬),民间竞以金银器献。久之密撤去,而移文言北界盗,因以护祠为言兴版筑城就,而敌不知也。雄州上元旧不张灯,允则结彩为山,聚优(古代称以表演乐舞或杂戏为职业的人)乐,纵民夜游。谍知北人欲观灯,乃率同僚会城北,俄有衣紫胡人至,延之传舍,剧饮而罢。即幽州统军也,后数日,闻为北主所诛矣。尝宴宾,而甲仗库火,终宴不救。真宗问其故,曰:兵械警火甚严,当宴而燔,奸人欲以计见动。若舍宴救火,其谁不他窥测也?真宗善之。景德以后,国信往还仪制所及费用皆其所裁定,智识开敏,处事审当,其方略施设,虽游观亭传,莫不有所寓也。

(节选自《隆平集·卷十六》)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
初A至沧州B葺营C垒D多开E井泉F言者G以H为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命允则领之”的“之”,与《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意义用法不同。
B.路,是宋代时期的区划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路”含义不同。
C.京师,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京师”含义相同,都是首都、都城之意。
D.版筑,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允则很受宋真宗等人的重用,政令的发布以及文书符节、礼仪制度的制定等都有他的参与。
B.在治理湖南期间,李允则不赞同马氏遗留下的税收政策,他废除了马氏的苛捐杂税政策,然后上奏给朝廷。
C.李允则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注重给百姓谋福利,比如教百姓烧陶制砖瓦等技术,制作砖瓦结构的房子,等等。
D.李允则智谋过人,曾借刀杀人,他让敌军主人除掉敌军幽州统帅的策略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延请他。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则谓蛮不扰而益戍兵,是长边患也,亦遂奏罢。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小题5】在“合外旧瓮城,与大城为一”这件事情上,如何体现了李允则的“智识开敏”?请做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大师: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的“羞恶之心”指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辑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霞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A人B仍C送D至E前F所G迎H处I代J为K治L筐M箧N束O缰P靷Q毕R握S手T问U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介词,相当于“跟”“从”,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与”词性和意义都不相同。
B.决,意思是“打开”,与《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的“决”用法相同。
C.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可以忘记喜怒哀乐之情,也就是没有感情的意思。
D.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此二人是清高、淡泊名利的典型形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轿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小题5】文章结尾说“可以风世”,你是如何理解“可以风世”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因此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事实上,又善者矣。

尽管,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恩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那么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丰乐亭记(节选)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边际B.更欲而忘归也久:久待
C.而之以见事实上名:命名D.其可不喜且欤幸:幸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为记,见其名义               是人多以书假余
B.①而名之以见                       信然邪?梦耶
C.①那么必即醒心                    ②封府库,待将军
D.①那么凡同游此者                    ②徘徊斗牛之间
【小题3】下面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C.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D.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
(2)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小题5】两篇文章均阐述了欧阳修之“乐”,联系文本概括其真正的欢乐。(不用原文回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