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5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无名广场

陈世旭

①南方滨海城市。

②我穿过峡谷般的楼群去看海。却在不期然间,见到这座广场。

③高大发亮的灌木带后面,绵长的花圃,硕大的花朵在冬日里烂漫如火。广阔的大草坪,边际的尽头似乎遥不可及,让巨型建筑失去了高度。

④大草坪海浪般起伏,是一片会呼吸的土地。旋转喷头肆意迸发的水雾,让生命的气息喷薄而出。

⑤一个又一个微微隆起的草坡上,匍匐着粗砺的巨石,像是时光的背影。珍贵的亚热带树木,独立的一株,或是相拥的一簇,挺拔,豪迈,满满的自信。人们满怀希望,播下饱满的种子,而今拔地而起,成为耀眼的存在。

⑥远远近近,散落着白色的敞开式帐篷,让人想起就要远航的船帆,想起银河系的船帆座,想起希腊神话:伊阿宋乘阿格号去找金羊毛,带着众多船员——双子座的卡斯托尔和波吕杜克斯,乐师奥尔普斯,建船者阿尔戈斯,后来连赫拉克勒斯也加入了旅程。

⑦红砖铺就的小径,一对踯躅的老人在咀嚼沧桑,他们曾经手牵手,在彼此的目光中温暖相拥,走过春夏秋冬。肩膀扛着一世的风雨,心里藏着生活的热念,纵使脚下步履蹒跚,依然迤逦前行。回忆总是没有尽头,多少日子在瞬间逝去,在心头烙下满满当当的刻度。相扶相伴的身姿,成为广场上的行为艺术。

⑧坡下的石凳,在回忆燃烧的海誓山盟,散发爱和被爱的温度。迷茫的星光浮现于半空,激流在血脉里奔腾,爱神隐形的翅膀,无声地飞翔。当第一声鸟鸣冲破天际,玫瑰铺满了整个蓝天。

⑨浓密的树丛中飞出彩色的皮球,紧跟在后面跑出欢叫的儿童,他们是城市的未来。有谁在召唤:去吧,去吧!去接受海涛的祝福;去吧,去吧!前面有无穷的无穷!

⑩回廊上有一个漫游的旅人,严肃而潇洒。他俯首倾听大地奔放的声音,用目光丈量广场的辽阔和纵深。说不定哪天他会成为歌者,为一个不是故乡的城市代言。

隔着广场,与城市相对的另一面,是海。碧绿的堤岸、洁白的浪涌、蔚蓝的天际线,是阳光与海风的织锦。荏苒如梭的光与影,是穿梭在五线谱上的音符,演绎出一曲曲生命的交响。成群的海鸟,忽而蹁跹在林立的桅杆,忽而在空中恣意翻飞,忽而箭一样划过。没有恐惧,没有拘束,没有犹疑,没有赡前顾后,王者般地炫耀飞翔的自由。

一切都是绝对自然的呈现。草与树,花与石,高天的流云与大海的波涛,皆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整个广场,没有文字,没有广告,没有画幅,没有噪音,没有煞费苦心的表白与宣扬。唯一看到的刻意,是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几只俊美羞怯的铜雕小鹿。

如果一定要赋予这座广场一个主题,那就只有一个选项:自然。

城市,顾名思义,因城而市,或因市而城。最原始的形态是“内之为城,城外为之廓”“日中为市”(《管子·度地》)。是具有相当面积,集中相当住户,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和网络系统,是人群和房屋的结合体,欲望与利益的共同体。个人在其中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而是属于一个庞大的集群。坦途与坎坷,追求与失落,欢乐与悲伤,智慧与愚蠢,奋发与颓废,成功与失败,美好与丑陋,光明与阴暗,善良与邪恶,温暖与冷酷……构成无数人各各不同的命运图景。

岁月承载了历史的脚步,城市积淀了文明的精华。高塔入云,大厦如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衣袂蔽日,挥汗如雨,人面千般,风情万种,文化多元,水火兼容。千百年来,城市不知打动了多少敏感的心灵,留下了多少天才的篇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

人群会流动,城市一直在原地。它承载集体的记忆,留下个人的足迹。风物人情,历史掌故、情感印象,连接起一卷卷人文简牍。

城市广场蕴涵的诸多信息,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物质线索,因而成为城市空间的华彩部分。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类型,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城市广场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美的韵律和节奏。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脸庞。广场的品质,就是这座城市的品质;广场的气度,就是这座城市的气度。

曾经走过许多城市,曾经见识许多广场,曾经置身不少雷同的“广场八股”:低头是铺砖,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对称中轴线,终点是大楼。空间尺度比例失调,配饰植物很艳俗。脱离了所处的自然环境,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看不到地域特征,抹杀了人文背景,千篇一律,千部一腔。终至背离了广场的本质,与大众隔膜疏离。

在这座并不显赫的边垂城市,竟然意外惊喜地邂逅这样一座广场——静穆地偏安在城市的一隅,仿佛是一则古老的寓言,一个现代的桃花源,一种悠远的几乎被遗忘的文明。不施粉黛,却丰姿绰约,端庄大气。让城市喧嚣的万丈红尘退避三舍,让身心获得彻里彻外的安宁,让人有一种冲动,想要在现时代里复活古圣先贤、唐诗宋词,以哲学和诗歌的名义标榜一方净土。

当时忘记打听这座广场的名字,回到住地,问当地朋友,因为我说不出所属的地名,回答语焉不详,各不相同。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无名广场。

无名广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经意,但我知道,一切又绝对是精心的营造。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营造体现出的城市美学,以及由此显示出的对人的尊重。

(有删减)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        逦 yǐ                 步履跚 pán
B.发 bènɡ      qiān       约 chuò     前顾后 zhān
C.粗           jué         chuí     费苦心 shà
D.踯zhú         zài         xiāo     退避三 shě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我穿过峡谷般的楼群去看海”承接上文的“南方滨海城市”,“却在不期然间,见到这座广场”总起下文。
B.文章善用比喻:第②段把楼群比喻成峡谷,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的不喜厌倦;第③段把花比喻成火,突出他的“惊喜”。
C.第段对堤岸、浪涌、天际线、光与影和海鸟的描写,表现了无名广场的环境是“绝对自然的呈现”。
D.第段引用的古诗词是历代文人给“这座并不显赫”的城市留下的记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浪漫色彩。
E.作者写“广场八股”千篇一律,比例失调,配饰俗艳,没有地域特征和人文背景等,与第段内容形成对比。
【小题3】“无名广场”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小题4】文章题目是“无名广场”,为什么第段至第段写“城市”?
【小题5】如何理解结尾画线的句子?
2024·天津河北·一模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小题2】第③段中的“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①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②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③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④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⑤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⑥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⑦十年后,我国向世界发布,沿海12海里范围内为中国领海。我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⑧我猜测这个挎包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来历。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⑨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用祖国的土和种子,亲手培育出一颗绿色的生命,那份欣喜、那份珍贵,无与伦比,怎舍得吃?

⑩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儿时、青年、中年时期与“镰刀锤头”相关的人生片段,结尾以“全科人”的身份直接抒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
B.首段“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用“怪物”“天神下界”等词语夸张地形容火车,令听者嫉妒,激起了“我”对这未知事物的向往,引出下文看火车的经历和感受。
C.文章运用情感与物象交织的叙述方法,寄予“镰刀锤头”象征意味,将变化的人物生活和不变的中心意象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流变中的永恒价值。
D.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记述了火车、镰刀、挎包、铁锤等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平实自然地叙述人生经历,抒发感受更真实感人。
【小题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句。(赏析两种手法即可)
【小题3】“记忆里的光”在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具体指什么?作者对其各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请结合文本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宿渑池

吴伯箫

旅途里遇见阴雨连绵的天是很惹人烦厌的,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细雨霏微。这真是既悒郁,又无聊。可是“渭城朝雨浥轻尘”,也有像渴久了的禾稼一样,枝叶被丝丝细雨越浇越青翠,疲困的旅客经了雨打才精神抖擞起来。——那夜我和季陵就是以后一种情景宿在渑池。

一九三九年春的一天,小雨淅淅沥沥。我们路过时,渑池正是前方的后方重镇:若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所纵横织成的游击区比就一片网状叶,渑池通垣曲的大路就不多不少是一茎叶柄。又比就是通水的栈桥,从这里再迈一脚你就可跳入澎湃汹涌的海。①游击队像鱼在深渊,你可以恣意活跃游泳。

我们那次是带着复杂的情绪渡黄河的。我们是从火线回来。想想前面还开展着激烈的战斗,我们却回来了。仔细听不是还听得见隆隆的炮声么?有炮声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夺,有肉搏,有牺牲。将万千弟兄留在火力网里,倒觉身子的逍遥成了心灵的重负了。

过黄河又适逢夕阳西沉的黄昏时候。夕阳没带走浮云,给黄昏添了几多风味。然而黄河边的风沙忒大,黄河道里的水流忒急,过黄河的人也忒多忒挤了。那蚁聚在渡口两岸的人群,简直像赶市集,连零星小摊都在摆着,支起帐篷就暮宿河边的也有——倒好,可体会花木兰,深夜里听黄河流水声溅溅。渡船呢,它载着千钧万钧重量,昼夜穿梭,载回那来的,又送过那去的,是浮桥,又像一道咽喉,它吞咽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子弹,人马粮秣。晋东南二十六县的抗日根据地借它的滋养才能一天天扩大,一天天坚强。也为此,七天走六百里山路之后,我们才有缘黑夜摸过黄河,又趁黑夜沾光搭送子弹的回头汽车。渡船是辛苦的,我祝福撑渡船的舟子。

汽车也是辛苦的,九十里一夜要往返四趟。你听:呜——呜——爬上一个山头它不也得喘几次么?汽车司机完全凭了车前的两只大眼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上山下山,他们不但出力,连睡眠都捐献了,那应是战士也是英雄的行径。可是比这更苦的还有牛车呢。轮子转在悬崖上,应了空谷慢吞吞叫着“剥蓬剥蓬”。牲口是要吃夜草才肥的,为了赶道,又为了怕白昼轰炸,它们却不得不伴了无眠的车夫在深夜的郊野里冒了霜露风雨打长更。“喂,靠边走!”在汽车司机不耐烦的叱喝声里我注意到那些人、车辆、牲口的幢幢黑影了。常常是喘吁吁地拨在路边站定着十辆、百辆……我想问:“老乡,瞌睡吗?”汽车却匆匆擦过了。

汽车开进渑池城,正好午夜。因为是“捎脚”,汽车将我们甩在街上就走了。半夜里的渑池城沉静得像一座坟墓,一切都酣睡了,我们便无形中变成了两只游荡的鬼影。只有街尽头一个唯一卖零食的老头儿在一盏灯笼的微光中吆喊的声音:“热馄饨开锅!”“汤圆哩,热的!”也空寂得像在缥纱的梦中。忽然身上湿漉漉的,破军衣觉得有点凉了,便索性将行李交给空旷的长街,我们且去吃宵夜。一壁和卖零食的老头儿打着问讯,一壁抬头望望阴霾的天空,仿佛觉得天不会亮了似的,更加感到了夜景的凄清。

听说兵站就在左近,待要找时,却十扣街门九不开了。那有什么办法?就在寂寞的街上两人并肩靠了并不大的行李卷坐到天亮也好吧,火线上打埋伏还不都是一枝枪伴你露宿么。忽然背后“支幽”一声门响,经过了简短的几句问答我们却被一个姓刘的带进了“交通饭庄”。替我们打开一间小小的客房,频频说着:“咱们是一家,不要客气!”为什么客气?原来他是店主东,是退伍军人。“交通饭庄”是新开张的,房间里,床、桌、盆架,仿都市风光安置,素朴,也雅洁。苇席作隔壁,和另一家旅客可以息息相通。实在有些倦了,照行军规矩擦擦脸、洗洗脚,李陵占床,我用一张席打一个地铺,便草草就睡了。窗外开始落着渐浙飒飒的微雨。

被点滴的雨声催着,天一亮,我就醒了。起来吧,地铺也太潮了。阴雨天是不必跑警报的,且出去看看渑池街市,夜里的死城,早晨又活了。踏着一街泥泞,来往的人还是极杂沓的。油条烧饼铺拥挤着,杂货店也都排比地开门了。货品呢,洋磁茶缸、暖水壶、虎标万金油,多是行旅军人应用的什物。大门面的竟有金字红漆招牌的“江苏同乡楼”,街上房舍,有些被炸了,但残砖败瓦上支一架草棚也还有人在那里过活谋生。②旧枝断折的地方往往跟着发出更茂密的新芽来,这正是老树的榜样。

热闹的街道拐角处,茶馆里在唱河南坠子。河南坠子,调子有些魔力。③你看那满座的各色军人,吸着贱价的香烟,剥着花生、瓜子,还没耽误了向清唱的姑娘喝彩鼓掌。在街上冒着细雨,拥在茶馆门口的也有不少读书人在那里凑趣“挂对子”。群众、士兵,在新组织的剧团不够分配、电影演映又推行不到前方的时候,教他们天天在弹雨里洗浴的人怎样解脱那过分紧张的心情呢?有二胡,有梆子,有梨花简已是娱乐了;更何况还有“开口不把别人讲,表一表张君瑞去借西厢”呢?渑池,大家不过从这里过路,一宿半日就要走的。后方的到前方去,前方的回后方来,歇歇脚,打打尖,④“一切为了前方”。人们都太匆忙啊!呜!呜!火车的汽笛响了,车厢里不有新军三旅,军火一万二千箱吗?是火线上的粮食,火线上的生命啊,又该汽车、牛车、运输的民夫一站倒一站,昼夜奔忙了。

渑池长安道上,依旧细雨霏微。我的思绪也跟了雨,跟了辘辘的车声拖得更远更长了。

一九四○年六月三十日,杨家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途遇雨心情烦闷,本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和季陵”夜宿渑池时,虽一路细雨霏微,精神却是振奋的。
B.渡船的频繁往来,承载着物资和人员往返的重任,象征抗战的艰辛。对渡船舟子,“我”充满祝福和敬意。
C.汽车司机的大声怒斥,既表现了他们因睡眠不足产生的烦躁和冷漠,也凸显了交通工作中的忙碌与压力。
D.文章末尾通过对细雨、车声以及作者内心感受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意境深远的氛围,激发读者沉思。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将渑池地区比作深渊,将游击队员比作鱼,生动地塑造了游击队员英勇善战的形象。
B.句子②阐释了一种生活哲学:即使遭遇苦痛和灾难,人们的生活仍会继续,新的希望和生机总会涌现。
C.句子③描写了军人们在茶馆欣赏河南坠子的热闹场景,说明人们在特殊时期也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句子④表明在战争年代,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为了大局。人们都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微雨”的作用。
【小题4】吴伯箫的散文善于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请结合文木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