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跃入群星(节选)

路魆

毫无防备,一只飞来的足球命中我的脑门!我倒在跑道上,动弹不得,脑袋嗡嗡作响,眼睛也合不上。我凝视天空,第一次在白昼看到月亮。一轮清澈透明的月亮,在云中隐约浮现,荡出一圈圈涟漪,宛如离岸的岛屿,与行星般的内陆遥遥相望。

“痛不痛?你要变傻瓜啦!”妈妈吓坏了,一遍一遍地问我痛不痛。我始终没开口。或许她真的以为我被踢傻了,抱起我就冲出校门。要是她第一次带我来内陆城市就让我遭此横祸,她会为此内疚一辈子吧?她笨拙地跑着,想要找家诊所给我检查脑袋。我的脑袋晃来晃去,眼睛依然凝视天空。看着白昼的月亮,我短暂地镇静下来。只是短暂地——

我出生在泗月岛,在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去向前,十岁时第一次跟妈妈来到内陆城市,来到她的故乡。一到这里,我顿时不知所措,俨然成了一个不会移动的靶子,被某些枪口瞄准了。瞄准我的枪口无处不在:陌生的目光,疾驰的汽车,坠落的石料,脱离控制的足球,还有种种我没见过的事物。在过去,在岛上,我没有什么要闪躲的,不时有鸟落在我的肩膀,鸟不动,我不动。人来鸟不惊;鸟来,人也不惊。

足球飞来那瞬间,我以为,我也可以不动。那时,我还没见过真实的足球,因为岛上没有这种体育活动。足球的形状被速度模糊了,扭曲了,像一颗巨大柔软的子弹,射不穿我的脑门,却撕裂了我的心灵。被当成靶子瞄准的不安感,我永远也忘不了。

太阳晒得马路升起一种难闻的酸味,大厦窗户炫目的反光令人作呕,人们吐痰像喷水鱼捕猎那样,射到墙上去……肯定还有更多这样的事物,更多这样无形的威胁,埋伏在城市里,随时从空旷处扑向我,袭击我——想到这儿,我突然大哭起来。妈妈浑身一颤,停下脚步。

“幸好你还会哭。”

“我要回爸爸那儿去!”

“好不容易出来一次,你就这么想回那个鬼地方?不和你外公你舅多聊几句?净给我失礼。我面子都丢尽了。”她在街边把我放下来,失神地站着,任由我在人流里被推搡着,任由我像一条浮在海面半死的鱼,被浪花一点点荡开。

“岛才是我家!”“但这里是我家。”

那个时候,妈妈就已经后悔嫁给爸爸,后悔嫁到人烟稀少的泗月岛。海水上涨,岛屿会首先消失,跟高海拔、远离海岸的内陆相比,泗月岛永远成不了妈妈的第二故乡。但岛屿即使消失了,沉入深海了,它依然是我的故乡。

“那你自己留下吧!”我仰头大喊。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说得出这种残忍的话。但对妈妈说出带有恶意的话绝不是我的本意。你知道,我的本意是回岛上去,像一株植物那样活着而已。不要试图把我拔起来,你也知道,曼德拉草被拔起来,会发出致命的尖叫。

人流熙攘,我夹在其中,寒毛直竖,浑身僵直,耳边却是静悄悄的。不,是被耳鸣声灌满了。嗡嗡嗡。我好像想起了什么—一是熊蜂。我努力回忆熊蜂在屋檐的横梁上打洞的声音。熊蜂在木头里钻出一条曲折幽深的通道,把巢穴筑在最深处。用一只眼睛对准洞口看,怎么也看不到尽头。熊蜂浑身长满黑绒毛,却是一种温柔的昆虫。它趴在掌心,花粉从它的每一根绒毛上滑落。爸爸教会我关于岛屿动植物的知识。他书架上的科普书和专业书,早已被我翻遍。在我懂得知识前,那些动植物千万年前就出现在岛上,它们中的一部分,在我来得及见到它们之前,又悄然灭绝。

妈妈向她的父母以及哥哥姐姐道别。当初她执意远嫁泗月岛,他们本不同意。这次回娘家,短暂停留两三天,虽然她没说提前回去是因为我,但他们都知道是因为我。我的脸晒得黑黝黝,眼睛睁得圆鼓鼓,畏缩怯懦,跟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他们相比,这种不寻常的风貌仿佛只会来自热带异域,水土不服。

“娇,”舅舅说,“你那个地方叫什么来着?”

“泗—月—岛”妈妈一板一眼地回答,像回答课堂提问。

“泗月怎么写?”舅舅又问。

“这我知道。”大姨抢过话,“三点水,再加一二三四的四。”

这是离开前的最后一顿晚饭。他们明知故问,挑起事端。外祖父蓦地起身,走进书房,出来时拿着一本厚厚的《辞海》。他仔细地翻查,手指顺着发黄的纸页滑下来,定定一指:“看——涕泗滂沱。泗,是鼻涕的意思。”

“鼻涕岛!”舅妈立马从中意会出一个玩笑来,尖酸刻薄地笑着。

大家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我又被刺痛了。妈妈舔了一下干燥的嘴唇。泗月岛的诗意,在变成鼻涕岛后荡然无存。

他们继续在笑。我也有点想跟着一起笑,想跟他们混熟一点,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和妈妈。但我们还没发展出这种自嘲精神。

“自作孽。”我好像听到舅妈这么说。“什么?”妈妈回过神来。

“哦,我是想问你,”舅妈说,“你那个男人是做什么的?”“我老公?…他研究植物。”

“怎么不叫他一起来?”

“还不是因为忙育种工作。”

妈妈每次都拿这个理由塘塞他们。

“看样子……”舅妈故作迟疑道,“他的育种工作做得不是很好。”

“你知道?”妈妈一惊。泗月岛上的育种工作,实际上早已停滞不前。瘟病侵蚀所有作物,瘟鸡面积年年扩大,爸爸在岛上的科研站对此无能为力。

“不是有样板看吗?”舅妈竖起筷子,指着我,“来了几天,招呼都不会打一个。还以为是哑巴仔呢。”

我几乎把脸埋在饭碗里。迄今为止、爸爸一次也没来过这里。妈妈家族里的同辈人也没见过他。爸爸不顾礼节,哪怕在电话里问候几句也不肯,外婆怨他没让我们母子过上好生活,在闭塞的岛上经受高温潮湿,蚊虫叮咬。他无从解释,生怕越描越黑,干脆沉默。他关心实验室里的植物多过维护额外的家庭关系,这惹得所有人不愉快。每次回娘家,妈妈总是负荆请罪似的带着款意。

离开前的晚上,妈妈在她少女时期住过的房间里垂泪。我伸手要替地擦掉,她倔强地甩开我的手,说只是肚子痛。我知道她为什么流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运用倒叙,从“我”十岁第一次离开泗月岛跟母亲回她的故乡时,被足球踢中脑门的定格镜头切入,再回顾“我”的成长经历。
B.文中“我”倒在地上看到白昼的月亮时,将“清澈透明的月亮”联想成遥遥相望的“离岸的岛屿”,表现出“我”对泗月岛的怀念。
C.小说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用“瞄准我的枪口无处不在”形容“我”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初到内陆城市的感受。
D.这篇小说的最后说“我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既体现出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颇为耐人寻味。
【小题2】文中详细描写“熊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评论说《跃入群星》中“设置了‘岛’与‘城’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4·内蒙古包头·一模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强调了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在这个对比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可见“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花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小题3】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箱子岩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铺地锦百子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没有被放逐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到《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竟好像今古相同。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附近有十来只小渔船,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天气已经夜了,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扬着。待到我把晚饭吃过后,爬出舱外一望,呀,天上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如镀了银,已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人影子移动。原来这些青年人白日里划了一整天船,还不尽兴,并且谁也不愿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长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提起这件事,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要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寒风中修补渔网。我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水手和编竹缆工人。那个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这些人生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地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但碎了一只腿。他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21.我从那个成衣人口中,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脚,还会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屈指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锣鼓与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物。生恶性痈痘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取材于沈从文的同名散文)

注释:【1】1934年作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根据自己沿途见闻感受,创作了散文集《湘行散记》,本文是其中一篇。【2】特别生意:指贩卖鸦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                      崭削:高峻陡峭
B.排泄感情的娱乐                            排泄:排解发泄
C.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       腐蚀:消耗侵蚀
D.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   刻画:鲜明呈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有关屈原的联想使历史与现实交织,烘托出湘西山水与风情之奇异光彩。
B.第五段作者感到“语言的贫俭”,是因所见景象如《楚辞》般令人“神往意移”。
C.观龙舟竞渡的美好回忆与十五年后作者旧地重游的印象形成了反差,令人叹惋。
D.湘西人与“另外尚有一批人”生命状态的对比,隐含着作者重建民族精神的思考。
【小题3】文章第三段描写渔船上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小题4】作者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简要说明文章中“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仑飞瀑

李若冰

我漫游过不少名山大川,但不知为什么那巍然屹立于祖国西部的昆仑山,总牵挂在我的心头,使我时常想着要回到它的身边。

正是高原八月,天气凉爽。我和旅伴心情兴奋,一出格尔木城,就直往前面走去。沿途,荒凉无边的大戈壁,已有新开垦的黑沃沃的农田和将要收割的金黄的小麦。那一丛丛自然生成的浓密的柽柳,舒展着颀长嫩绿的枝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刚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感慨万端:昆仑山呵,是大戈壁生命的渊薮!

我惊异了,他的诗情竟来得这般快当。

你看见了么,山上水电站的小屋子?

我抬头望去,进入眼帘的是一条嶙峋的深谷,山口凛然坐卧着一尊猛兽似的山头,虎视眈眈地看着过往的行客。我们往上爬,耳旁传来隆隆的吼声,这莫不是水电站机轮的运转声么!此刻,在谷口听起来,显得异常高亢洪亮,有种撼天动地的气势。

我们越往山上走,越觉得呼吸急促。而且风也越来越狂,有时不得不背转身倒走。爬上深谷里的水电站营地,才算缓了口气。我们遇见一位姓的陕北绥德汉子,长得高大健壮,是水电站负责人。他脸庞像久经酷风寒霜洗炼过,闪射着褐红透亮的色泽,站在昆仑狂风中,犹如一根铁柱子。我开口便说:这里的风可真够厉害!

风季早过啦!老郝笑着说,如果你们赶冬月或春上来,那才叫飞沙走石,风刮得人连路也看不见,身子也站不定。这里是昆仑山的风洞嘛!

我这才察觉到,我们已置身于昆仑山一条幽深的大峡谷中,抬眼回望,两边石山高高耸立,直插云天。周围悬崖倒挂,绝壁陡峭。简直难以想象,人们怎样在这陡壁险境里造就了这座水电站?难道他们是倒栽葱式的在空中施工么?据介绍,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正像山鹰般飞身登上悬崖,用绳子把自己吊起,在峭壁上勘察测量,在半空中搭起脚手架,一步步攀援而上,给大坝喷水灌浆。他们在无比艰险的峡谷里,在狭窄的工作面上,一任狂风飞沙的扑打,一任严寒酷暑的煎熬,开挖着导流、冲刷洞,搬运着笨重的闸门机件,安装着电器仪表……

这一阵儿,我们已走上48米高的薄拱坝。忽然,眼前出现了一泓碧绿如镜的水库。呵,应该叫它天湖,因为它竟奇迹般飘流在这远离人间的高峡里。

老郝提醒我们:这座水库容量2400万立方米,是昆仓山雪水汇集成的。老郝转过了话题:你们到这里来还适应吧?

我说:适应,才上来有些气喘。

老郝立即快活起来:这儿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是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

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电站!站在昆仑水电站身旁,我格外激动,在我国富饶的高山峻岭之上,不是还会出现比这座更高更漂亮的第二座、第三座水电站么?我想,一定会的。

在沿着水波粼粼的水库边漫步,穿过坝头那间小屋子的时候,有种扣人心扉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鸣响。这时,我惊疑地掉转身,循声望去,只见在宽阔的大坝前面,深谷里白云翻卷,水烟升腾,一条飞银吐珠似的瀑布,发出唿唿的喧响,急速地翻卷滚动,直落万丈谷底。飞流荡漾的瀑布,仿佛拨弄着巨大雪白的竖琴,悠然在水云浪花中旋舞,欢奏着喷薄激情的英雄交响乐。多么宏伟壮观的昆仑飞瀑,多么摄人魂魄的昆仑飞瀑呵!

我们在飞瀑声中,转弯下了条大坡,走进电气运行控制室。瞬间,喧闹的瀑布声隐去,代之以静谧肃穆的气氛。这间大大的控制室是现代装置,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的眼睛异乎寻常地专注忙碌,手脚也出乎寻常地敏捷麻利。这里管水管电,这里一举一动,关乎着山下格尔木城的命脉,维系着戈壁农田、工矿和草原的兴衰。我看见立在操纵台前,掌握水电命运的人,多是支边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他们毅然摆脱世俗的羁绊,长年在昆仑高山上生活,在荒寂的峡谷中战斗,使巍巍昆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新的光华。

从电气控制室出来,我们来到了昆仑瀑布前面。我感到眼前如同矗立着一座晶莹的万仞雪峰,流水和云天相连,喷溅着珠玉,闪烁着斑斓炫目的光点。我倏忽觉得,仿佛是娇丽的云雀、天鹅和仙鹤群集的长阵,潇洒自如地飞荡着,以气盖山河的流势,凌空呼呼欢叫,旋即俯冲而下。转眼间,它却宛如莫高窟飞天肩披的长长的飘带,飞落于幽深的谷底之后,霎时拍波击浪,掀起狂涛巨浪,继而在闪闪的霞光里,哼着自由悠扬的歌,跌宕有致地向大漠奔去。我被这飞瀑震慑了,被它瑰丽多姿的景象迷惑了呵,这飞瀑来自何处?它莫不是从天宇里倾泻人间的金波银流?它莫不是从昆仑胸脯里喷涌的奶汁玉浆?

我翘望着昆仑飞瀑,心如潮涌。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无限热爱着自然的创造,然而更热爱着创造的自然。我想,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里,飞荡着不少闻名于世的瀑布。但是,没有昆仓瀑布这么吸引我,这么使我留恋的了。这犹如搏击长空的海燕般的昆仑瀑布,正以无与伦比的滚滚洪流,穿过千沟万壑,跨越千难万险,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

1980825日,格尔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随着行文的发展,渐渐解开“我”总是牵挂昆仑山的原因,构思巧妙。
B.刚刚来到昆仑山脚下,旅伴就对昆仑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这从侧面写出了昆仑山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C.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从格尔木城到昆仑山脚下,再健步登山,沿途写了水电站、薄拱坝等,最后到了昆仑瀑布前。
D.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议论,饱含情感和理趣,如“向生活的大海奔去,向历史的未来奔去”写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昆仑瀑布进行了描写?请各举一例并赏析。
【小题3】茅盾曾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篇文章也表达了这个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