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了,问其何书耶?非演“宝、黛爱情”之书乎?人皆谓然。我则曰否。原因安在?盖大家对书中“情”字之含义范围不曾了了,又为程、高伪续所歪曲、所惑乱,故而误认,雪芹之“大旨谈情”,男女之情耳。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原来在雪芹书中,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度是很不美妙的,比如像《金瓶梅》作者对妇女的态度,即是著例。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不管是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互对)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红楼梦》正是雪芹借了宝玉而现身说法,写他如何为一大群女子的命运而忧伤思索。他能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她们的志气(如探春)……都胜过掌权的须眉浊物不知多少。他为她们的喜而喜,为她们的悲而悲。他设身处地,一意体贴;不惜自己,而全心为之怜悯、同情、赞叹、悲愤。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情,没有半点“邪思”杂于其间。《红楼梦》是不容俗人以“淫书”的眼光来亵渎的!

宝玉的最大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试看他凡在女儿面前,哪怕是一位村姑农女,他也是“自惭形秽”,绝无丝毫的“公子哥儿”的骄贵意识。他烫了手,不觉疼痛,亟问别人可曾烫着?他的无私之高度,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宁愿自己化灰化烟,只求别人能够幸福,也是同一意境。

他之用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所谓“情不情”,正是此义。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他有悲天悯人的心境,但他并无“救世主”的气味。他如同屈大夫,感叹众芳芜秽之可悲可痛,但他没有那种孤芳自赏、唯我独醒的自我意识。所以我认为雪芹的精神境界更为崇高伟大。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一个“唯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我所以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称《红楼梦》为“文化小说”的主要道理。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他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看法。你记得到了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后,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花袭人的一段议论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贾宝玉说,植物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应。他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预先枯萎。这是贾宝玉对于我、物、人复杂关系的一种观点。这个我认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一切里边都包含着这一点,都有它的个性,不是一般的。这一点我们首先掌握,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的所谓特点、特色。实际上就是个性。中华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个作品看成一个活物,它如同人一个样子。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一张字,他说这里边不是一个裱起来一张纸,挂在那里,这是一个活物,它有生命。在人家的眼里一看,有骨、有肉、有血、有脉,这生命生理上所具备的一切它都具备了,而且它有性情。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艺术,首先掌握这一点。然后,就比较好办。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一些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也得到了一些欣赏、体会、享受,可是你仍然没有把握住曹雪芹《红楼梦》那个艺术的真正的生命的精彩、精华。因为你那是两个层次。你讲的那个,就是今天流行的那个,那都是从西方来的,西方艺术作品,它看的就是那几点,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先写她领子别着一个最值钱的一个宝石,然后哪一个头发的卷是怎么卷的,这叫刻画细致,这个真好,这个艺术真高,一般人是这样看法。我回过来马上就要问诸位,你看《红楼梦》看到这样描写吗?

好了,他为什么不写这儿,林黛玉一上场,略微交代了一下。林黛玉到底穿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你对林黛玉那个形象那么鲜明呢?这个奥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它就让你感觉到这个就在那儿,就是活的。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红楼梦》一书中主要人物的具体事件作为典型例证,运用细致具体的分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以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为例,论述曹雪芹意在借助男人如何对待女子的根本态度问题抒发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C.材料二开篇借助《红楼梦》中贾宝玉、花袭人谈论海棠论述贾宝玉对物、我、人复杂关系的认识阐释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材料一《红楼梦》与《金瓶梅》对比,材料二东西方艺术作品评价对比。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三句中的“他”所指均不相同。
B.中国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是要把作品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特色就是个性。
C.用流行的西方的一些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言语要生动等理论去品读《红楼梦》不会得到艺术享受。
D.“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这句话从文本整体看,意思并不是完全不写外貌、细节,而是着重描写精气神。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贾宝玉“独具只眼”观点的一项是(       
A.史湘云背地里和贾宝玉称赞薛宝钗“宽宏大量有涵养”,宝玉也曾去探望薛宝钗,探讨彼此身上佩戴的物件。
B.贾宝玉认为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目……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C.探春理家,树立威信后,在大观园兴利除弊,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得到凤姐的大力支持,宝玉也赞不绝口。
D.贾宝玉主动给晴雯赔不是,前嫌尽释后,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递扇子给她撕,说是“千金难买一笑”。
【小题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周汝昌解读《红楼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小题5】下面文字是《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部分心理描写,中华文化精神在其中也有所体现,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2024·辽宁朝阳·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关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关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象”融合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得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
B.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也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B.品评文学作品时,作家构思谋篇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够通过意象更准确地表述出来。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古诗名句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胸中之竹”一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送别诗中“笛声”《折柳曲》这一意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学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的“非虚构”写作。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它与报告文学最为接近但不是报告文学,它的概念范畴比报告文学要大些,涵盖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多样,也更贴近社会人生。

当我们从狭义的视角来考察非虚构写作,会发现近十年来的写作潮流,无论是在文体的建设,还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来看,深度作品匮乏,田野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创作队伍良莠不齐、急功近利,正成为这一类写作的突出问题。当然,任何一种写作都充满了挑战,这一文学潮流在挑战当下写作伦理和审美趣味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纯文学话语机制的反思,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界面,并引领了散文美学的新风向,推动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二:

《湿地繁花》是曲子清关于盘锦乡村振兴叙事整体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它提示我们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常识——除了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作为一种田园乌托邦,乡村还有其在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实践中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地位。

《湿地繁花》以新时代盘锦乡村日新月异的振兴与发展实践为写作对象。这样的写作对象预示了文本在实践性上可能抵达的限度。《湿地繁花》属于非虚构写作中现实写作一路,这种“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体属性,意味着它的写作方式、写作生态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作品来自一种实践性发生语境,一种作家与写作对象浑然一体的浸入式写作方式。如火如荼的实践每天包围着作者的视觉和听觉,参与着作者观念的塑造和情感的生发,情感的在场给作为实践的写作对象投射了强烈的诗性。

亲历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面临乡村振兴的伟大篇章,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不应止于忠实地还原生活、记录时代,更应该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文学对时代本质的把握最终总是落实为对人的关怀,《湿地繁花》关注的是人在这场伟大历史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幸福感。无数普通人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勇气,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喜悦和富足,火热的现实经由对人类改造世界的无限潜能的见证而洋溢着诗性的浪漫。《湿地繁花》将个体性经验置于时代总进程的视野之下,将生命的诗意注入改造世界的实践,确立起充满力量和阳光的乡村叙事。

记录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时代现场,描摹现场中人的精神面貌,首先需要在新闻学路径抵达事实性,以现实世界提供的母本为起点出发,进而抵达文学的审美境界。《湿地繁花》创设了“我”在其中的发生语境和叙述视角,“我”是重新“发现”地域“风景”的媒介,生成文本诗性的内在结构和语言形式,新闻语言、叙述语言和诗性语言交织杂糅,通过文字表达的张力,最终为乡村实践的书写确立诗性内核与外观。

(摘编自宋扬《诗性的实践:关于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读曲子清的<湿地繁花>》)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的问题,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要克服的焦虑。
B.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落实行动非常重要,要将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有能力介入生活,呈现当下的现实感和现场感。
C.从狭义上看,非虚构写作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
D.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靠的是非虚构写作,总的来说,这要求作家在作品深度、田野调查等方面下功夫。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一文学潮流将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
B.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为非虚构写作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契机。
C.《湿地繁花》是反映乡村振兴与发展的现实作品,它落实了对人的关怀,记述的是作者的个体性经验。
D.《湿地繁花》作为反映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通过诗性的语言形式,抵达了文学的审美境界。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A.《重走》作者围绕着当年湘黔滇旅行团的行走路线写作,触入了社会学、文献学、新闻报道等各种文学元素,形成了一种极为芜杂但很灵活的文本。
B.《中国在梁庄》的作者多年深入家乡农村,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讲述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C.《微尘》讲述了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小作坊老板等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作者将真实经历贯穿其中,书中饱含着人性的悲悯和温度。
D.《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通过叙述逃避诅咒的知识分子、带着求生梦想的孤儿、为了施展拳脚的“拳匪”等人的奋斗史,谱写了磨盘州的百年征程。
【小题4】材料二以《湿地繁花》为例,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非虚构写作?
【小题5】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所做的努力,就是把新闻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文学的方法为新闻保鲜、抗衰,抓住视频讲解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为时代存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这其中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

(摘自刘彦《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三:

“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如果全球都减排去碳的话,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摘编自刘劲等《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摘自新京报《十四五规划目标下,北京如何实现碳中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定“碳中和”计划,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决心。
B.“碳中和”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C.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相较发达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D.北京在降低能耗方面的空间不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如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比如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碳排放是渐进的,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2030年后中国需要逐渐减少碳排放。
B.碳减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改变能源结构主体可使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不再受限制。
C.我国在制造氢能关键技术方面有待突破,一旦掌握核心技术,有望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
D.实现“碳中和”需要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这既考验国家智慧,也考验国民素养。
【小题3】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挑战”和“机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