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器时代

迟子建

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风呼号,霰雪狂飞,而木刻楞房屋里却炉火熊熊。木柴噼啪地燃烧,把热气播撒到每一个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狗将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质本色;而鸡则用利喙将长形的木槽啄起一层茸茸的白毛。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我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尝着鲜美。

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辟邪的红布。接着,我转过身去看涂着天蓝色油漆的木窗,可怜的蝴蝶被挡在窗外扑扇,而阳光却能带着天堂的气息越窗而入,透过玻璃爬上了墙面。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子中的小动物的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雕。谁的泪水滴落到河里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海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

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了。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诸葛亮使木器在战争中的发挥程度绝不亚于特洛伊木马,他的木牛流马千古传唱。而那战争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飞烟灭。因为战争永远成为和平的囚徒。

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把木椅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小憩。我们坐在书房里把一本书从木质书架上取下来,读不朽的诗句。我们把最经典的画镶嵌在木框里,使这画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们用木勺喝汤,体味生活的那一份简单和朴素。我们用木制吊灯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带着一份安详与和谐。

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木茶碗写起,细致描写了屋里屋外各种各样的木器,富有亲切、温馨的农村生活气息。
B.人类因为一己私欲不停砍伐树。树被迫祖露自己的年轮与沧桑,暗示了作者对树的遭遇的同情。
C.同为木质材料的小提琴、手风琴让作者不禁想起去世的父亲,此处只为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D.人活着离不开木,死后依然离不开木,静静听着树木生长的声音,可见人类和木是不可分割的。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特别注重对颜色的选用,“红布”“天蓝色”“金红和鹅黄色”等等构筑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温暖而烂漫。
B.作者对“木”被制成刀剑的柄和木牛流马的态度形成对比,凸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
C.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是“木器”,标题却是“木器时代”,这使得主题更明确、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吸引力。
D.本文先后写到木制器具、树木及人们对木器的情感等,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小题4】迟子建曾说过,“我喜欢采用童年视角叙述故事。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童年视角”即儿童视角,本文前三段采用的视角就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指的是把儿童当成叙述的角色,以儿童的心态去体会,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以儿童的情感去批判或赞美),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3-24高一上·江西萍乡·期末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各题。

   

筱敏

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②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③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④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⑤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⑥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⑧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小题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下列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渴望自由B.反对苛政C.热爱祖国D.反对专制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3】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小题4】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小题5】当代作家筱敏把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比喻成“山峦”,而清朝大文豪曹雪芹则把女子比喻成“水”,他在小说《红楼梦》中借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大部分时候,水清澈、温顺、柔美、和善、包容,……请你任意选择《红楼梦》一个女子形象,结合她的性格、经历,说明她具有水的什么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行的悲哀

丰子恺

寒假中,诸儿齐集缘缘堂,任情游戏,笑语喧阗。堂前好像每日做喜庆事。有一儿玩得疲倦,欹藤床少息,随手翻检床边柱上日历,愀然改容叫道:“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业还未动手呢!”游戏的热度忽然为之降低。另一儿接着说:“我看还是未放假时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现在反觉得比未放时不快了。”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

我虽不是学生,并不参预他们的假期游戏,但也是这话的同情者之一人。我觉得在人的心理上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西人有“胜利的悲哀"之说。①我想模仿他们,说“实行的悲哀”。由预想进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但在人心的深处,奇妙地存在着这种悲哀。

现在就从学生生活着想,先举星期日为例。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星期六的快乐的原因,原是为了有星期日在后头;但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滋味,却不在其本身,而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六午膳后,课业未了,全校已充满着一种弛缓的空气。有的人预先作归家的准备;有的人趁早作出游的计划。更有性急的人,已把包裹洋伞整理在一起,预备退课后一拿就走了!最后一课毕,退出教室的时候,欢乐的空气更加浓重了。有的唱着歌出来,有的笑谈着出来,年幼的跳舞着出来。星期六晚上,学校中的空气达到了弛缓的极度。这晚上不必自修,也不被严格地监督。学生可以三三五五,各行其游息之乐。出校夜游一会也不妨,买些茶点回到寝室里吃也不妨,迟一点儿睡觉也不妨。这一黄昏,可说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最终了。过了这最终,弛缓的空气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到了星期日早晨,昨天所盼望的佳期已实际地达到,人心中已开始生出那种“实行的悲哀”来了。这一天,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人事不巧,昨日所预定的游约没有畅快地遂行,于是感到一番失望。②即使天气好,人事巧,到了兴尽归校的时候,也不免尝到一种接近于“乐尽哀来”的滋味。明日的课业渐渐地挂上了心头,先生的脸孔隐约地出现在脑际,一朵无形的黑云,压迫在各人的头上了。而在游乐之后重新开始修业,犹似重新挑起曾经放下的担子来走路,起初觉得分量格外重些。于是不免懊恨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这星期日好,原来星期日之乐是决不在星期日的。

其次,毕业也是“实行的悲哀”之一例。学生入学,当然是希望毕业的。照事理而论,毕业应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候,但人的心情却不然:毕业的快乐,常在于未毕业之时;一毕业,快乐便消失,有时反而来了悲哀。只有将毕业而未毕业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浓烈地尝到毕业的快乐的滋味。修业期只有几个月了,在校中是最高级的学生了,在先生眼中是出山的了,在同学面前是老前辈了。这真是学生生活中最光荣的时期。加之毕业后的新世界的希望,“云路”“鹏程”等词所暗示的幸福,隐约地出现在脑际,无限地展开在预想中。这时候的学生,个个是前程远大的新青年,个个是有作有为的好国民。不但在学生生活中,恐怕在人生中,这也是最光荣的时期了。然而果真毕了业怎样呢?告辞良师,握别益友,离去母校,先受了一番感伤且不去说它。出校之后,有的升学未遂,有的就职无着;即使升了学,就了职,这些新世界中自有种种困难与苦痛,往往与未毕业时所预想者全然不符。在这时候,他们常常要羡慕过去,回想在校时何等自由,何等幸福,巴不得永远做未毕业的学生了。原来毕业之乐是决不在毕业上的。

进一步看,爱的欢乐也是如此。男子欲娶未娶,女子欲嫁未嫁的时候,其所感受的欢喜最为纯粹而十全。到了实行娶嫁之后,前此之乐往往消减,有时反而来了不幸。富贵之乐也是如此。欲富而刻苦积金,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是其人生活兴味最浓的时期。到了既富既贵之后,若其人的人性未曾完全丧尽,有时会感懊丧,觉得富贵不如贫贱乐了。

人事万端,无从一一细说。忽忆从前游西湖时的一件小事,可以旁证一切。前年早秋,有一个风清日丽的下午,我与两位友人从湖滨泛舟,向白堤方面荡漾而进。俯仰顾盼,水天如镜,风景如画,为之心旷神怡。行近白堤,远远望见平湖秋月突出湖中,几与湖水相平。旁边围着玲珑的栏杆,上面覆着参差的杨柳。杨柳在日光中映成金色,清风摇摆它们的垂条,时时拂着树下游人的头。游人三三两两,分列在树下的茶桌旁,有相对言笑者,有凭栏共眺者,有翘首遐观者,意甚自得。我们从船中望去,觉得这些人尽是画中人,这地方正是仙源。我们原定绕湖兜一圈子的,但看见了这般光景,大家眼热起来,痴心欲身入这仙源中去做画中人了。就命舟人靠平湖秋月停泊,登岸选择座位。以前翘首遐观的那个人就跟过来,垂手侍立在侧,叩问“先生,红的?绿的?”我们命他泡三杯绿茶。其人受命而去。不久茶来,一只苍蝇浮死在茶杯中,先给我们一个不快。邻座相对言笑的人大谈麻雀经,又给我们一种啰唣。凭栏共眺的一男一女鬼鬼祟祟,又使我们感到肉麻。最后金色的垂柳上落下几个毛虫来,就把我们赶走。匆匆下船回湖滨,连绕湖兜圈子的兴趣也消失了。在归舟中相与谈论,大家认为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

现在回想,世事都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身入其中,不但美即消失,还要生受苍蝇、毛虫、啰唣与肉麻的不快。④世间苦的根本就在于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叙写寒假中孩子们的一个发现:假期不如未放假时快乐。开篇其实已经入题,题旨隐藏在对“现象”的描画中,引而未发。
B.作者不但详细列举了星期日之乐、毕业之乐的事例,还略写了爱的欢乐以及富贵之乐的事例,举例详略得当,也凸显出观点的主次。
C.对比成文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全篇多处以预想的快乐和实行的悲哀相对照,变“单向”论说为“双向”互证,强化了主旨力度。
D.作者补充从前游西湖的小事,不仅是为了说明“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更是为了旁证“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点明“实行的悲哀”是由西人“胜利的悲哀”联想仿造出新词,借此说明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
B.句子②用“即使”一词退一步补充生活中情形,不但说理周严,而且取得了“以退为进”的艺术效果。
C.句子③中“进一步看”标志论说的推进和深入,由学校生活跨入社会生活,由学生之乐推向人生之乐。
D.句子④中“此”指代现实生活中无可回避的种种困难与苦痛,也包括了前文中所描述的各种“世间苦”。
【小题3】星期日之乐不在星期日而在星期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学生多重心理状态,请加以梳理概括。
【小题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主题定为“平实中寓深致”,请从作品选材、语言、思想等角度入手,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替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水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白,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注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真,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小题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神府洞天,既表现了范家门的神奇之处,同时也为下文写范家门人发掘这一宝贝作了铺垫。
B.文章通过描写胆大的人在玻璃桥上“吓得趴在上面爬行的容态,以小见大展现了范家门山峰的险峻。
C.文章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范家门的可喜变化,人们变乱采滥伐为保山护水,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发展旅游。
D.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范家门的独特最象,不仅回扣了文章的题目,而且预示了范家门的美好未来。
【小题2】文中写景的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简要赏析画线的句子。
(1)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
(2)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小题3】作者说“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