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服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蔺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一言:指义。②倍蓰:五倍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B.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C.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D.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事莫贵义”和“耻学师”的意义不一样,但用法一样。
B.“令彭氏之子”中“御”指驾驭车马,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义”。
C.“因彭氏之子”的“下”字与“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的“明”字都是使动用法。
D.“彼苟然,后可也”和“非恶其声而也”中加点的“然”字意义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表达了“贵义”的观点。
B.墨子认为,“今天下莫为义”,“故人”如果劝说他就算了,怎么能够阻止他去行义?
C.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担心楚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
D.墨子的观点:世俗的君子不喜欢行义之人,甚至非议、诋毁义士。认为义士比不上负粟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
【小题5】墨子善辩,长于推理,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墨子“说穆贺”的推理过程。
2023·重庆·模拟预测
知识点: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别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①);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②);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③)。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仲,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是A则百姓莫不安B其处C乐D其乡E以至足F其上矣
【小题2】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括号相应序号①②③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敬      B.顺      C.敬      D.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仁者做事的出发点是为百姓谋利益,讲求兴利除弊,而不是为了感官的愉悦。
B.墨子认为兴乐会加重百姓负担,兴乐对于改善百姓生活、平定国家祸乱没有具体作用。
C.荀子认为君王创作音乐是为了引导人们表达情感,音乐也能让君王名扬天下,并成就王业。
D.儒、墨两家对待音乐的态度截然不同:儒家倡导以乐治国;墨家却不顾人情,反对兴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2)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小题5】【拔高题】荀子为什么反对墨子的非乐观?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墨子《兼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C.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B.“具此而已矣”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具”字含义相同。
C.“恶施不孝”与“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这样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没法去治理。
B.作者分别从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窃室、大夫乱家、诸侯攻国诸多方面,来指出天下动乱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C.作者运用一连串的反问,来说明如果能做到“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那么天下就能安定太平。
D.文章中心明确,通篇都是围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这一中心观点展开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能则
A.一成名B.一反三C.国同庆D.唯才是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事则不
A.患难B.人为善C.欲取先D.时俱进
【小题4】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          乙:而B.甲:则          乙:而
C.甲:且          乙:则D.甲:则          乙:则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6】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小题7】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