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B.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指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
C.庠序,指古代等级最高的学校,后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置,指设置、建立,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小题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3-24高二上·河北邢台·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恕,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

材料二:

齐桓,其事行也,险污淫汰也,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或曰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大君子之门哉!

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有删改)


【注】①倓(tán)然:安然不疑的样子。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或曰A然而仲尼之门B五尺C之D竖子言E羞称乎F五伯G是何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为能,只有……才能够之意,与其在“惟士为能”中用法相同。
B.厥,代词,与苏洵的《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厥”含义相同。
C.节,即关键之意,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节”含义不同。
D.乎,相当于“于”,文中表示被动,与“不拘于时”的“于”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两国交往,面对小国要讲求仁德,遵从天命。以仁德待小国,才能安定天下。面对大国要讲求智慧,敬畏天命,这样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
B.孟子认为作为君王应该好大勇摒弃匹夫之勇。他认为《诗经》中所记载的周武王兴兵灭莒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的行为是大勇,而文王反对霸道也是大勇。
C.荀子认为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可谓险恶肮脏、骄淫奢侈,但是他毫不怀疑管理的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托付给他,抛弃前嫌,尊管仲为仲父,故而能称霸。
D.五霸不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不推崇礼仪,只注重方法策略,依靠计谋取胜,以谦让来掩饰争夺,假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是小人中的佼佼者。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小题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交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也,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B.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C.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D.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B.传,主要是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也称传。
C.《春秋》,“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D.昆弟,指兄和弟,常以喻亲密友爱。《汉书·邹阳传》有言:“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的萌芽状态,孟子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表明四端也是人先天带来的,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观点。
B.原道指的是探求道之本源,这个“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不同,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由尧舜禹一直传到孟子,之后便彻底失传。
C.孟子希望能够扩充、发扬四心,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这与韩愈“传”中所表述的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理是一致的。
D.韩愈发出了攘斥佛老的强烈呼声,嫉佛如仇火一样的激情,短句、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急促有力,遒劲奇峭,气势旺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小题5】韩愈《原道》最后一段从哪几方面来论述先王之道?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