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②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用法律,否则便是粗暴。”

③传统农业社会,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子,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经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够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够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逐渐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了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是个体的情结,是民族的时序密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④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⑤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大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

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增加认同,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①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滋养今天的生活。

②“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春节是阖家团圆之日,也是辞旧迎新之时。饮屠苏、换桃符、放花灯、舞鱼龙,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美好的节日有声有色、有光有亮。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音乐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发掘民间音乐传统,盘活民俗活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变得“可听”。“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在阖家团圆、欢庆热闹的春节里,总少不了乐器的身影。四川达州大竹县的“竹唢呐”,乐音清脆嘹亮、清新动听,为节日营造喜庆气氛。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闹年锣”,桶鼓、大锣、班锣和铙钹等竞相赛乐,把年味儿烘托得更加热烈,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

④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过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的红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红色之外,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感受文化赓续绵延的魅力。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旧民俗有旧味道,新民俗有新样貌,新旧民俗精彩纷呈,丰富和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这其中就包括挖掘并激发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和当代审美,让节日民俗更“响”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⑥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滋养今天的生活。

(摘编自车淑娅《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以立法的方式规范燃放行为,体现了法治思维,但对于传统风俗,不能仅靠立法和执法来改变。
B.材料一认为,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风俗承载着人们的文化期待,但在现代社会,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C.材料一指出我国的民俗已具有充实的形态,完全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材料二认为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欲使节日民俗更加亮眼,民间之“色”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细致分析了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C.材料二第五段论述新旧民俗各自彰显魅力,既能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也能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俗文化,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原因,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作用。
【小题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赋予传统民俗新面貌观点的一项是(     
A.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加入了现代元素,如用灯光秀代替烟花表演。
C.“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D.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小题4】下列选项最适合补充到下面这幅表空缺处的一项是(     
节目民俗活动创新方式
春节贴春联
清明祭祖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
A.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春联
B.举办春联书写大赛
C.在网络平台展示春联
D.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春联运上太空
【小题5】本地区某社区计划在龙年元宵节之际举办一场富有民俗韵味又切合时代感的活动,你认为应当如何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小题2】【小题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陪伴式服务?在媒体语境中,包含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陪伴聊天、哄睡叫醒等等。依照市场供需理论,有供应说明有需求。试问,当下社交网络这般发达,这辈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为何如此需要“陪伴”?

当代青年人对游戏、学习、健身、聊天等等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即便社交网络相对发达,也难以从其中找到契合精神需求的“朋友”。加之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的朋友不一定玩同款游戏,不一定考同门科目,不一定善于健身运动。部分青年人若想在朋友圈中找可陪伴的人,显得极其困难。

202111月份中国青年报面向高校大学生展开的一场调查中,有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青年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大,社交圈相对受挤压,在网上寻求陪伴式服务,就成了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解方”。与陪伴式服务类似,宠物经济、社交游戏兴起恐怕也源于青年人对孤独感的焦虑。

(摘编自严奇《当关注陪伴式服务背后的“孤独”》)


材料二:

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陪伴式服务。不过,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这类服务往往因为缺少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陪伴式服务容易遇到的问题,56.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打造的完美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51.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用固定话术和套路应付服务对象,50.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变相敛财。其他方面还有:遭遇“甜蜜陷阱”(49.5%),服务内容难界定,难以有效维权(29.1%)等。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陪伴服务经济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问题,甚至存在灰色地带,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孙山、顾鑫凤《陪跑、陪玩、陪学……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


材料三:

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难免会混淆“虚拟陪伴”和“现实情感”的界限,难免会有人借着“陪伴师”的职业身份从事敛财等违法活动。毕竟有关部门既没有将其纳入监管和规范操作,有关法规也没有给陪伴师一个“合法身份”,这种陪伴式服务自然就会野蛮生长。这个行业也必然存在多种隐患或潜在风险。

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一方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有关方面明晰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和种类,督促平合压实管理责任,加强对服务提供方资质的审核把关,并对违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惩处,引导陪伴式服务行业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职业陪伴师必须具有相应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尤其是面向老人、孩子的陪伴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更需要行业和平台严控从业人员。

同时,对使用陪伴式服务的人来说,也要注意隐私保护,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避免陷入“消费陷阱”、遭遇“甜蜜陷阱”,情感得不到抚慰不说,反而还平添许多烦恼。

(摘编自付彪《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的社交网络没有让青年人都在朋友圈中找到可陪伴的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朋友不合乎陪伴的要求。
B.超过56%的受访青年在其获得的陪伴式服务中遇到了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说明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的问题目前比较严重。
C.从年龄段看,体验过陪伴式服务的人,00后最多,90后次之,80后最少,其陪伴式服务又以游戏陪玩和陪跑陪健身这两种最多。
D.陪伴式服务行业正在发展,借“陪伴师”身份行不法之事的现象很可能屡屡出现,有关部门把这种服务纳入监管范围势在必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青年人都对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再加上他们存在的轻微“社恐”,以及对孤独感的焦虑,促生了陪伴式服务。
B.随着时间推移,陪伴式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一改过去的失误而变得规范而完善,专业化程度和准入门槛也应越来越高。
C.关于陪伴式服务的发展期待,“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的比例最高,“提升隐私信息保护”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后者不如前者重要。
D.要想让陪伴式服务真正走出“灰色地带”,有关部门、相关平台、职业陪伴师等多个方面应该共同发力,负起应有责任。
【小题3】后两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在我国,只有城市规划设计院。在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开始之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大学里的规则设计人才下乡进村了!农村城市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了。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因为有暴力做后盾,有拆迁办和开发商做先锋,几乎可以在推倒重来后的一张白纸上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而正常的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不能这样的。乡村规划设计既要更充分地考虑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及工程、建筑及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和谐程度;还要更充分地考虑乡村的历史、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祖宗、信仰、水系、道路、风水、产权关系等等因素。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很少考虑落地实施的问题,而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城市建设有暴力作为后盾,征地拆迁后,产权关系单一化了,实施主体单一化了,可以推倒重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而农村不一样,不是单一产权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的主体更不是单一的,不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规划设计必须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否则,再好的规划设计也只是乌托邦、只是一堆废纸。

再次,城市规划设计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因为城市的居住、服务等功能是最主要功能,不仅同质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也高。而农村规划设计则难以复制,这是因为农村差异化、个性化严重,有的村子会逐步空心化直至消失,有的村子会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村子会成为中心村或集镇。成为中心村或集镇的村庄,有的可能适合做休闲农业,有的可能适合做养生养老,有的可能适合做文化艺术和民俗村,有的适合做商贸服务……

第四,城市规划设计一旦批准后,过几年实施也问题不大,因为总体上是会推倒重来的;而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必须马上实施,如果拖延两年再实施,原规划就难以实施了,因为农村两年之中会发生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这就是农村规划过几年就要做一次,做了也几乎等于没做的原因。

(二)

我们中国乡建院和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一帮人,经过多年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觉得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譬如,10%的村庄会进入城市,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村民如何抱团进入城市的问题;60%的村庄会逐步空心化,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如何适应城市化趋势,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再进和农业现代化模式;30%的村庄会逐步演变成中心村或小镇,这30%的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其规划设计要重点研究是如何适应逆城市化趋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建设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有个性的新农村,实现农村农业服务业化——面对城市人来经营乡村,这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其次,要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做规划设计,要用参与式方法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譬如,规划A处做一个小水塘,但如果A处的产权主体不同意,这个小水塘的规划就落不了地,与这个小水塘关联的其他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都会受到影响,或根本无法落地。所以,乡村规划设计需要参与式,和村民一起做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一个以主体为主、由主体主导实施的过程,规划设计师们只是主体的协作者。在一个村庄,村社共同体是一个大主体,村民各家各户都是小主体,各个主体都有各自的主体性,规划设计及落地实施是主体的事情,规划设计师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协作主体完成规划设计并指导其实施。如果规划设计师们心中没有村庄主体的位置,不摆正自己协作者的位置,这样的规划设计师创造的再好的作品最后都会被主体——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

再次,乡村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较长期的现场过程。和城市规划设计不一样,乡村规划设计必须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从进场、到落地实施、再到不断调整直至完成的一个连续过程。假如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始终在现场进行的过程,会随时都在规划设计和修正规划设计之中。假如这个整体的、连续的规划设计值500万元,那么在办公室花几天时间出一个规划设计的本子(方案)大概只值10万元。所以,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与实施指导统一起来,最好是一帮人、一个团队提供服务。

最后,乡村规则设计师们要提供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服务,我们开始的时候叫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后来重新注册了一块牌子,叫中国乡村建设院。我们提供如下服务;规划设计、施工指导,内置金融创建及土地抵押贷款、土地流转、合作及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景观环境改善、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居家养老中心及养老村建设营运服务,经营乡村理念方法推广及基层干部村民培训,甚至乡村建设融资投资服务等。新农村建设是复杂且系统的修复和激活,必须提供系统性的服务,规划设计只是其中之一。政府一定要认识到乡村建设时系统的修复和激活,政府要采购系统性的服务,先好好的做一个点,在做点的过程中学习和总结,培养人才,再以点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其他村的建设,否则,我们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新鬼村或新鬼镇!

(两则材料都摘自李昌平《乡村规划设计应该走出城市化歧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意义上讲,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要比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复杂得多,和做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相比,做农村规划设计及建设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
B.相比较而言,城市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十分简单,农村规划设计要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
C.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需马上实施,不必顾及农村发生的太多的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变化。
D.农村规划设计中,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个性,应该有个性化的定位及规划设计,定位如果出错了,规划设计就毫无价值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规划设计诞生于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背景,要晚于城市规划设计。
B.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C.乡村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一系列关系的梳理和重构。
D.规划设计师们的有些作品,最后被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往往是农民不懂专业的缘故。
【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所说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A.金坛儒林柚山村围绕“一山一湖、一宕一村”等资源,建设“洮湖鲜乡,诗意柚山”新农村。
B.武进雪堰镇太湖湾以“动漫艺术、游戏文化”为主题,颠覆传统,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国际动漫游戏体验公园——嬉戏谷。
C.金坛薛埠镇仙姑村多家农户自办农家乐,茅山老鹅、咸猪蹄等名扬方圆百里;政府又引进一号农场项目,结合周边景点,打造休闲旅游路线。
D.溧阳竹箦陆笪村,重建陆氏宗祠,以传统村落为基础,植入与陆游相关的诗歌文化,同时完成了污水治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小题4】乡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哪些方面有明显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小题5】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他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