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

(节选自《管子·区言》)

材料二: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注】①术:《韩非子》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设告相A坐而责其实B连什伍C而同D其罪E赏厚而信F刑G重而必。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训,动词,指教导训诫,现代汉语中的“教训”也常作名词,指从错误之中取得的经验。
B.谲其辞,诡辩,其中的“谲”指变化、变幻,与成语“风谲云诡”中的“谲”词义相同。
C.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文中“万乘”指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是说韩国兵力的雄厚。
D.却,指退,与白居易《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书》认为,国法如果废弛多变,国君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人民不守法、官员脱离法度办事,都是不祥的。
B.法与私是相对立的,法,是自上而下用以管理百姓的;私,是自下而上会对君主造成扰乱的,圣君要以法克私。
C.韩昭侯时,晋国旧法没有废除,韩国新法已经公布,两套法令的存在,使行事的标准难以统一,从而贻害无穷。
D.秦国的许多实权者都利用秦国的富强,长年攻打其他国家,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结果。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2)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
【小题5】材料一、材料二都写“法”的治国理念,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河北邯郸·三模
知识点:韩非子(前280-前233)《韩非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

[注]①燔:fán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吏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诳,文中的意思是欺骗、欺瞒,如“出家人不打诳语”意为出家人不说谎话、大话。
B.薨,指诸侯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薨。古代帝王和皇后之死则称“崩”。
C.什伍,文中指秦孝公设立的基层居民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D.美,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
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
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
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小题5】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佑。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注】“或”,此处系韩非子。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愚A人者多B智C人者D少E智者不肯为F恶G愚H人好犯宪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意为留,指不立即实行,与《逍遥游》“宿舂粮”中的“宿”字意思不同。
B.安,表反问,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安”用法相同。
C.四海,意为天下,与《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意思相同。
D.修,涵养,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修”字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醉酒后不慎遗失冠冕,他深以为耻,以致多日不理朝政,管仲趁机勉励他提升国家治理水平,齐桓公欣然接受。
B.齐桓公推出“赐贫穷”“出薄罪”的举措,百姓以歌咏的方式表明其拥护的态度,但长于冷静审辨的韩非子却不以为然。
C.太宗追溯史上治乱兴衰,在对照中揭示出谨慎处理赦宥的重要性,并以此解释自己坐拥天下以来绝不放赦的良苦用心。
D.长孙皇后病情危重,太子建议她奏请太宗赦免囚犯,并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得这些入道者的福佑,结果却被她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
(2)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
【小题5】材料一、二均有反对赦免罪犯的主张,其相同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