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文本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脩者也。见不脩行,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接之A肌肤B华发C隳颠D而犹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如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意思相同。
B.“庶民”指民众、平民。古代百姓的别称常见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隶、黔首、苍生、黎氓等。
C.“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来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与“从弟”意思相同。
D.“见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后文“见廉”“见义”“见爱”“见哀”中的“见”的意义用法一样。
【小题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仅要树立仁爱之心,更要获得贤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德行。
B.孔子认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知道如何治理别人,进而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修身对于他人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强调了“志”和“言”两者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但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3-24高二上·福建龙岩·期末
知识点:《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小题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亲民、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小题5】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足者存,吾是以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注】①兀者:断去脚趾的人。②蕲:通“祈”,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
②自者也                                               贼:伤害
③足以四海                                        保:安定
④犹有足者存                                        尊:尊崇
⑤吾是以全之也。                                 务:致力于
⑥而况全德之人                                 全德之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A.②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孟子一方面认为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同时也强调后天培养的作用,即“四端”需要“扩而充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受到孔子教诲,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小题5】文本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孟子所说的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