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小题5】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人物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
颜之推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

2024·浙江温州·二模
知识点: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观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

(节选自孔鲋《孔丛子·诘墨》)

【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②僇:通;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④子鱼: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小题1】材料一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昭王A之世B夫子C应聘D如荆E不用F而反G周旋乎H陈宋齐卫。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为“认为、以为”,与《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
B.趣,意为“趋向,取向”,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相同。
C.与,意为“结交、亲附”,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D.夫子,古时对男子或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此处齐景公用以尊称晏子。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墨子》记载,晏子认为孔子和白公是一类人,他对孔子的这一看法影响了齐景公。
B.由曹明的话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论,所以孔鲋能对其进行有力反驳。
C.孔鲋以充分的论据有力批驳了墨子虚构的不实之词,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为了诋毁孔子。
D.在晏子看来鼓励教导下面的人反抗弑杀君主,这是做邪恶的事情,这不是贤人的行为。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小题5】孔鲋指责墨子虚造妄言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借助,利用)舟楫者     (借助,利用)虎威   (借助)思索
B.冰,水(做,凝成)之     行将(被)人所并     (为了)其然也
C.非利足也,而(达到)千里 专心(尽,极)志   闲情逸(兴致,情趣)
D.(劝勉,鼓励)学        (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说,阻止)架
【小题2】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望武昌     ④假舟楫者,非能
⑤顺流而     ⑥吾妻之我者        学而大遗
A.①②B.⑤⑦C.④⑥D.②③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曲中规皆出于此乎
B.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惟江上清风
C.吾尝终日思矣 扣舷歌之
D.冰,水为之而寒水 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4】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客有吹洞箫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D.崖限当道者。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有不(通“惬”,愉快)于心,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通“悯”,忧虑)其苗之(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报之者。
C.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通“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小题4】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小题5】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