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
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
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
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
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
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
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小题5】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3-24高二上·河北沧州·期末
知识点:《史记》《新五代史》史传文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户,住户,一家谓一户。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张良运筹帷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嬴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政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归于丹,丹不以强秦而弃之。”

荆轲见太子丹,太子曰:“今秦有贪利之心。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B.匈奴,属游牧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集团,秦末汉初称雄于局部地区。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是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曾到赵国做过人质,后来嬴政成为秦王,丹又到秦国做人质。期间因嬴政对他不好,他逃回了燕国。
B.秦军伐楚临赵,燕太子丹意识到秦国的贪心、燕国的隐患,所以想先下手对付秦王嬴政。
C.樊於期原为秦将,得罪秦王后逃到燕国。后在荆轲劝说下,自刭而亡,可谓深明大义。
D.荆轲刺秦之际,本想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膛,可是由于秦王剑术精湛,荆轲始终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穷困,归于丹,丹不以强秦而弃之。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 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 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C.“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惠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齐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听从屈原的反对停止出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课内文言文翻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