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的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的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好,您说吧。她说。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④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也不忘老婆子托付,急于求助聂赫留朵夫,说明她原本的善良不曾泯灭过,有“复活”的可能性。
B.玛丝洛娃两次强调自己是苦役犯,聂赫留朵夫是公爵,反映了她思想中深刻的阶级意识成为两人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C.选文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有利于直接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叙事更集中更简洁,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D.选文不限于描写玛丝洛娃心理过程的结果,更关注心理变化本身,她经历了一个媚笑、恐惧、激动、愤怒的过程。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两个“当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权贵当道,底层百姓受人主宰,任人欺凌的社会现状,引人深思。
B.句子②中“恐惧的神色”表明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以致她至今未走出心灵的阴影。
C.句子③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的指责和驱逐,无所适从,此处情节设计真实,自然引出下文此次探监的结束。
D.句子④照应了前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小题3】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反映出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小题4】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随着“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已结束,后面三个语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23-24高二上·山东枣庄·期末
知识点:列夫·托尔斯泰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更担心了。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鬈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他会说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小题1】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小题2】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

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色死马,上船向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

您望望海湾,海湾里遍布着漆成条纹的舰船,有的近,有的远;您望望呈现在远处水晶般澄澈的水天之际的敌舰。您听听节拍匀调的划桨声和从水面上飘送过来的人语声,以及塞瓦斯托波尔雄壮的炮声。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

就拿这个辎重兵来说吧,他正拉着三匹枣红马去饮水,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而且,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衣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

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上了麻药的伤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嘴里像梦呓般说着些莫名其妙但有时却朴实动人的话。您还会看到担架上躺着另一个伤员,他眼看着伙伴动手术,忍不住浑身痉挛,哼个不停。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

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

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嘻嘻哈哈地从您旁边经过,你会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昂起头,向这座泥泞滑溜的山上爬去。

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正好打中炮眼,我看打死了两个……喏,抬出来了!您会听到这样的欢呼声。接着您就会看到有个黑色的球撞在地上,发出清楚而响亮的爆炸声。随后,弹片带着尖叫声向四方飞溅开来,石子在空中沙沙直响,您身上也会溅满污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接着又是炮弹的呼啸声、落地声和爆炸声,但在爆炸声中还夹着一个人的呻吟,使您大吃一惊。这个负伤的水兵浑身都是血和泥,声音哆嗦地对伙伴们说:别了,弟兄们!他显然还想说些什么,但结果只重复道:别了,弟兄们!

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草婴译,有删改)

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

(乙)

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

(节选自《老人与海》/李育超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中的辎重兵在牵马饮水时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虽时时刻刻遭受死亡的威胁,仍保持淡然自若,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面。
B.甲文多次提及的“泥泞”意味深长,它在小说开头意味着对红马的埋葬,而在士兵顺泥泞滑下山时,则传达出对战争沉重的消解。
C.甲文借描写俱乐部里腥臭难当的气味、苍白阴郁的医生、神志不清的伤员,呈现战争的触目惊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
D.乙文中的老人在与大鲨鱼第一次搏斗后,看着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对于杀掉它是否是罪过,产生了激烈的心理活动。
【小题2】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几乎没有正面刻画敌我士兵激烈的厮杀,而对飞溅的弹片、爆炸的炮弹等细节加以描述,来展现战争的场景。
B.甲文中,作者擅长用“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使其有整齐之美,铺陈了战争的多个画面,增强感染力。
C.甲文通过对浑身血泥的水兵重复的语言描写“别了,弟兄们”,再现战争的残酷,歌颂为卫国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
D.甲文在曙光中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
【小题3】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您”历经了怎样的心绪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设置了“您”和“你”,它们产生的文学效果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捆绑的人”的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是社会环境描写,既能设置悬念,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警察出场做铺垫。
B.“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运用反语,也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反动政府警察的形象。
C.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像“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通过父亲的善意谎言和吞吞吐吐的话语,塑造人物形象。
D.开头人们的亢奋情绪和愤怒仇恨之情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小题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4】“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