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B.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C.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D.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C.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D.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小题3】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4】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23-24高二上·重庆江北·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

莫言

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

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

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

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

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

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

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

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

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

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

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

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

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

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

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

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

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

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

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

(有删改)

【注释】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
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
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小题2】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
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
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
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
【小题3】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4】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争大胜利

赵树理

老杨同志向新干部们道:今天晚上,可以通知各小组,大家搜集老恒元的恶霸材料。小顺道:我看连广聚、马凤鸣、张启昌、陈小元的材料都可以搜集。老杨同志道:这不大妥当,马凤鸣、张启昌不是真心顾老恒元的人,小元他原来是你们招呼起来的人。把这些人暂且除过,只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成功要容易得多。老杨同志把这道理说完,然后叫他们多布置几个能说会道的人,预备在第二天的大会上提意见。

安顿停当,老杨同志便回到区公所去。他到区上把在阎家山发现的问题大致一谈,区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区长,大家都莫名其妙,章工作员三番五次说不是事实。最后还是区长说:咱们不敢主观主义,不要以为咱们没有发现问题就算没有问题。依我说咱们明天都可以去参加这个会去,要真有那么大问题,就是在事实上整了我们一次风。

老恒元也生了些鬼办法:除了用家长资格拉了几户姓阎的,又打发得贵向农救会的个别会员们说:你不要跟着他们胡闹!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三天调了五天换了,老村长是永远不离阎家山的,等他们走了你还出得了老村长的手心吗?果然有几个人听了这话,去找小明要退出农救会,小明急了,跟小保小顺们商议。小顺道:他会说咱也会说,咱们再请有才老叔编。上个歌,多多写几张把村里贴满,吓他一吓!有才编了个短歌,第二天早上,满街都有人在墙上念歌:

工作员,换不换,

农救会,永不散,

只要你恒元不说理,

几时也要跟你干!

这样才算把得贵的谣言压住。

吃过早饭,老杨同志跟区长、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章工作员一同来了,一来就先到老槐树底了一趟,这一着是老恒元、广聚们没有料到的,因此马上慌了手脚。

群众大会开了,恒元的违法事实,大家一天也没有提完。起先提意见的还只是农救会人,后来不是农救会人也提起意见了。恒元最没法巧辩的是押地跟不实行减租,其余捆人、打人、罚钱、吃烙饼……他虽然想尽法子巧辩,只是证据太多,一条也辩不脱。

第二天仍然继续开会,直到晌午才算开完。斗争的结果老恒元把八十四亩押地全部退回原主,退出多收了的租,退出有证据的黑钱。因为私自减了喜富的赔款,刘广聚由区公所撤职送县查办。喜富的赔款仍然如数赔出。在斗争时候,自然不能十分痛快,像退押契,改租约……也费了很大周折,不过这种斗争,人们差不多都见过,不必细叙。

吃过午饭,又选村长。村政委员,除了马凤鸣跟张启昌不动外,老恒元父子也被大家罢免了另行选过。

选举完了,天也黑了,区干部连老杨同志都住在村公所。因为村里这么大问题章工作员一点也不知道,还常说老恒元是开明士绅,大家就批评了他一次。老杨同志指出他不会接近群众,一来了就跟恒元们打热闹,群众有了问题自然不敢说。其余的同志,也有说是思想意识问题或思想方法问题的,叫章同志作一番比较长期的反省。

批评结束了,大家又说起闲话,老杨同志顺便把李有才这个人介绍了一下,大家觉着这人很有趣,都说明天早上去访一下。

第二天早上,小顺跳跳跳哒,看神气十分得意。老杨同志问道:这场斗争老百姓觉着怎样?小顺道:你就没有听见‘干梆戏’?真是天大的高兴,比过大年高兴得多啦!地也回来了,钱也回来了,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什么事有这事大?老杨同志道:李有才还在家吧?小顺道:在!他这几天才回来没有什么事,叫他吧?老杨同志道:不用!我们一早起好到外边一下,顺路就到他家了!小顺道:那也好!走吧!小顺领着路,大家就往老槐树底来。

李有才见小顺说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找他,所以一吃了饭,取起他的旱烟袋就往村公所来。从他走路的脚步上,可以看出比哪一天也有劲。他一进庙门,见区村干部跟老杨同志都在,便道:找我吗?我来了!小保道:这老叔今天也这么高兴?有才道:十五年不见的老朋友,今天回来了,怎能不高兴?小明想了一想问道:你说的是个谁?我怎么想不起来?有才道:一说你就想起来了!我那三亩地不是押了十五年了吗?一说大家还真就想起了他押给阎恒元的地,不由得大笑了一阵。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最好你也在村里担任点工作干,你很有才干,也很热心!小明道:当个民众夜校教员还不是呱呱叫?大家拍手道:对!对!最合适!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大家想请你把这次斗争编个纪念歌好不好?有才道:可以!他想了一会,向大家道:成了成了!接着念道:

阎家山,翻天地,

群众会,大胜利。

老恒元,泄了气,

退租退款又退地。

刘广聚,大舞弊,

犯了罪,没人替。

全村人,很得意,

再也不受冤枉气,

从村里,到野地,

到处唱起干梆戏

大家听他念了,都说不错,老杨同志道:这就算这场事情的一个总结吧!

谈了一小会,区干部回区上去了,老杨同志还暂留在这一带突击秋收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健全各救会组织。

194310月写于太行

(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顺主张将斗争对象的材料一并搜集,一起斗争,老杨同志却主张先“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这表明在斗争的方法上,人心不齐。
B.老杨到区上把在阎家山发现的问题跟大伙大致谈了下,大家反应各不相同,这可以看出主任、区长、工作员对阎家山存在的问题一点都不关注。
C.阎恒元一方面利诱几户姓阎的村民,另一方面又去威逼个别农救会会员,这是阎恒元通过收买和分化的方式阻碍人民斗争,足见其奸猾。
D.小顺“跳跳跳哒”,村民们唱起“干梆戏”,有才走路“比哪一天也有劲”,足见群众与地主恶霸斗争胜利后,欢欣雀跃的心情。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民主政权初创时期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旧的村政委员和新当选的干部之间,地主阎恒元和以李有才为代表的新农民之间。
B.本文详写了斗争前的准备,却略写了百姓揭露阎恒元违法事实的经过,此种安排与作者想要启发读者关注新时期的斗争方式有关。
C.“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此处将农村里的地主恶霸比喻成吃人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为祸一方的可恶。
D.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和乡土气息,体现了赵树理创作的一大特色。
【小题3】“蹓”有“闲走”之意,文中多次使用“蹓”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犹豫、懵懂的眼神让狍看起来显得有点傻,而这种傻主要表现为其对人类的戒心不足。
B.狩猎时魏老师开了三枪也没击中大狍,是因为他在瞄准时受到了体型小的狍子的干扰,而他也误认为这是一只未成年的狍子,不想猎杀它。
C.小说通过一次奇特的狩猎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
D.小说中最重要的形象是公狍。公狍保护母狍、坦然面对死亡的表现,让“我”和“老魏”对自己、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有了新的认知。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便营造出了浓郁的狩猎气息,为后文写我和魏校长的狩猎做了铺垫,也暗暗点出魏老师出色的枪法。
B.在刻画被追赶的狍时,重点描写公狍,突出其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对母狍保护的情形。这样处理,既繁简各宜,也重点突出。
C.小说充分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将狍子的形象塑造得生动逼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悬崖边两只狍眷眷相依,盘着腿静静坐在雪地上的“我们”……小说最后的描写渲染出神圣庄严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主题。
【小题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简要分析概括魏校长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变化。
【小题4】故事精彩才能打动人心,优秀的作家一定是会讲故事的人。这篇小说在故事的讲述上有哪些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