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脚印

张大愚

旷野,小路。一支队伍正在行进,紧张有序的脚步声踏破晨的寂静。

“哎哟,走不了啦!”后排忽然传来一个声音。

“什么情况?”排长手一挥,队伍停下。

一个士兵歪坐在地上,痛苦地叫嚷着。排长面色一沉:“王志强,又是你!咋啦?”

“脚烂了!”王志强伸出脚给排长看。

排长的目光在上面转来转去,像刀。“几个血泡至于吗?起来,走!”

王志强挣扎着站起来,刚一迈步,一个趔趄又栽倒在地上。

“真的走不了了!”声音里带着哭腔。

排长皱皱眉,从背包里扯出一条绑腿布,递给旁边的一个战士。

“李国亮,你给他包上,陪他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天黑前务必赶到曹家店与我们会合!”

李国亮身子一挺:“是!”

队伍渐渐远去了。

王志强和李国亮坐在路边。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半晌,两人抬头看一眼前方,队伍已没了影子。

“现在感觉好点吗?”李国亮率先打破沉默。

“疼得更厉害了。”王志强做出呲牙咧嘴的表情。

李国亮怪异地看了王志强一眼。对方躲开他的眼神,扭过头,目光投向身后——那是他们家乡的方向。新发的“汉阳造”斜放在旁边,他摸了一下,冷得像冰,赶忙缩回手。

“狗娃,聊聊天吧。”王志强说。

“说吧,铁柱。”

“咱们出来多长时间了?”

“半个月吧。听说马上打北平了,能活着回去不?”

“能,一定能……吧。”狗娃眼睛看着别处。

“你心里也没底是不是?”铁柱紧盯着狗娃。

狗娃没有回答。

铁柱没有再问,目光再次投向家乡的方向。

“狗娃,真羡慕你啊,一个人无牵无挂的,多好!哪像我拖家带口的,难啦。我出来不打紧,家里咋办?你小侄儿才十一个月,没有奶嚼,瘦得猫崽儿样——你嫂子自己都吃不饱,哪里有奶水喂?唉,不易呀,自己一身病,还要伺候我老娘。一个女人家,咋个支撑?她要有个好歹,整个家就完了……”铁柱哽咽了。

狗娃听着,嘴角微微抖动着,眼圈也有点儿泛红,但他始终没看铁柱。

一阵沉默,天空蓦地响起嘎——嘎——的叫声,两人仰起头,一行大雁正朝着北方飞去。

“我想去解个手。”铁柱突然说。

“解呗,就在这解吧。”狗娃说。

“我解大的,你看着我解不出来。”

“那你走不了咋办?”

“我……能走。”铁柱说着站起来,迈开了步子。

“你……装的是不是?”狗娃大声说。

“装啥?只能慢慢地走几步。”铁柱说。

狗娃的呼吸急促起来,仿佛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他背对铁柱站着,许久,转过身来:

“去吧,你要想好了就去吧。”

狗娃的声音很低,像是打地底下发出来的。

铁柱愣了愣,起身往回走,腿一瘸一拐的,速度却不慢。

狗娃泥像似的戳着,他听见脚步声一点点远去了。

“等等!”狗娃突然朝铁柱的背影喊了一嗓子。铁柱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一哆嗦,猛地站住,却没有回头。

“把枪给我,别带枪!”

铁柱满眼是泪:“好兄弟,哥一辈子记着你的好!哥……对不住你!”

狗娃不看铁柱,颤声重复了一遍:

“把枪给我!”

铁柱把枪递给狗娃,狗娃身体晃了一下。铁柱看着狗娃,停了两秒钟,猛地转身向北走去。

狗娃背过身去。

四周无比静寂,时间一点点过去。几分钟后,狗娃猛地转回身。他的动作有些快,两支枪在后背撞击了一下,发出啪的一声响,狗娃心头一凛,低头看了看胸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针一样刺入他的眼睛。他打了个冷战,狠狠捶了一下头,飞似的朝铁柱的方向跑去。

刚跑了两步,他站住了。

他看见铁柱正一瘸一拐地从远处向自己走来。

狗娃喉头哽住了。铁柱一点点地走近,在离狗娃一米远的地方停住了。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都亮亮的,热热的。

“解个手这么长时间,是不是闹肚子了?”

“可不是吗!蹲下就起不来了。”

狗娃狠劲儿砸了铁柱一拳,铁柱也回敬一下,两人都笑了。狗娃把枪甩给铁柱,两个人搀扶着往前走。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两排结实的脚印上,像镀了一层金。

补记:

上面的故事是狗娃叔讲给我的,铁柱就是我爹。我爹没赶上解放北平,打天津时就牺牲了,时间是一九四八年腊月十六,离他二十二岁生日还差一天。后来我长大了,看了书才知道,那场战役很有名,史称平津战役。

(《小说月刊》2023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面写“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像镀了一层金”,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B.小说的语言颇具特色,如“狗娃的声音很低,像是打地底下发出来的”“狗娃泥像似的戳着”“铁柱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一哆嗦”等就耐人寻味。
C.小说细节传神,比如“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都亮亮的,热热的”“狗娃狠劲儿砸了铁柱一拳,铁柱也回敬一下,两人都笑了”就显示二人心有灵犀。
D.小说虽篇末才提及“两个人搀扶着往前走”“两排结实的脚印”,但题目取名“脚印”寓意深刻、直揭主题:两位解放军战士大公无私,奋勇向前。
【小题2】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王志强(铁柱),有人认为是李国亮(狗娃),有人认为两人都是。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小题3】这篇小说的后面还写了个补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四川泸州·二模
知识点: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地愤激着。这一细节,将青年官员敢怒不敢言的神情和心理刻画出来,反映了其守旧的思想状态。
B.通过对大禹的形象、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的刻画,突出其决心和意志,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做简要分析。
【小题3】讽刺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招牌

余显斌

我问:“有事吗?”他的回答,险些让我一耳光扇回去。

你猜他说啥。他说,他是来帮我撑门面的。天啊,我是谁?丰阳玉的传人啊。丰阳玉传人,知道不?我一说,谁都清楚,“玉王”的弟子。哎,我还不怕你说,我不是“玉王”弟子,是他老人家的儿子王轩昂。现在,我王轩昂竟要人来撑门面,我呸!

他说:“别砸了玉王的牌子。”

我懒得理他,再答一句话,我估计我得被气死。

我忙,在雕一块玉。

我看着玉,本来准备雕一尊佛,可雕了一会儿,玉石一崩,里面出现一点红,血红。我傻眼了,这点血色咋办啊?

这点,我爹可没教我。

我愣住了,喝着茶,端详着。

他说:“我来。”

我嘁一声,告诉他,几万块钱的东西,不是闹着玩的。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

他站了一会儿道:“毁了我赔钱,不就三万块的料吗?”我抬起头望他一眼,他咋打听得那么清楚啊?他一笑,这玉水色差不多,清、润,市场价也就三万。我叹口气道:“雕尊睡佛,毁了。”

他哼一声:“相信我,我来,让你稳赚。”

我不相信道:“你行?我可是‘玉王’的儿子王轩昂,知道不?”

他不回答,反问:“信我不?”

我不答话,让开。他坐下,脱了鞋,双脚掌着錾子,左手拿锤,开始敲打起来。我这才注意到,天,他没右胳膊,是个残疾人。我忙说:“你没……能行?”他哼一声,指指铺上刻着“玉王”的二字牌匾,告诉我,他雕的如果我满意,他就摘走这块招牌。如果输了,就按这块玉雕成后的市场价赔我,十万。说着,他忙碌起来,动作行云流水,如风行水面。慢慢地,我的卧佛变了,变成个闺中少妇的样子。慢慢地眉眼出现了,长长的睫毛,迷离蒙眬,好像三杯两盏淡酒后春睡初醒的样子。

我提醒道:“那点血色咋办啊?”

他呵呵一笑,不说话,卖关子。不一会儿,女孩耳朵上出现一个坠饰,是颗血红的红豆。接着,女孩手里,出现一柄团扇。一个宋朝女子,雨打芭蕉,出现在我眼前。

他得意一笑,问道:“咋样?”

我张张嘴,想说不行,可说不出口。我心里酸酸地想,我真没用,竟然守不住我爹的招牌。我也恨我,平时总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没事打麻将,打牌。

我说:“你摘吧。”

他说:“我真摘啊?”

我吞口唾沫,许久道:“能不摘吗?”

他说不行,说我白糟蹋了“玉王”招牌。他说着,就搭着梯子,摘下招牌,走时留下一句话,如果我胜过他了,招牌归我,否则,就放他那儿。

我气呼呼道:“你在哪儿,我到时哪儿去拿?”

他说:“放心,你找得见我。”

真的,第二天我就找见了他。

第二天有一个玉器店开张,就在对面,鞭炮噼啪,我抬头一看,一个人站在门前笑着,是他,门上挂着“玉王”招牌。我一看,险些吐血,这……这不是打我脸吗?我想,我得努力,得为我爹争气,得为“轩昂”两字争气。不然,我就不叫王轩昂了。

我回去,对着爹的照片磕头,我说:“爹你看着,我一定要胜过那家伙,将招牌夺回来。”此后,我不再打麻将打牌,坐在家里,认真研究我爹的一本手抄玉雕书籍。

时间在流逝,我的生意红火起来,慢慢和他的持平。

有时,我也过去看看他的玉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啊。

那天,他拿着块玉打量,不停摇头。那玉灰色里透黑色,还有淡红色和绿色:这玉没用,雕啥啥不成。

我哼一声道:“我救你。”

我走过去,拿过家什,不一会儿,一串水灵灵的葡萄出现了,黑的如玛瑙,紫的如水晶,绿的如翡翠。黄色咋办啊?我在葡萄串上雕一只蝴蝶,黄色的,蝶粉毛茸茸的。

他睁大眼道:“师弟,厉害啊!”

我喊一声:“谁是师弟啊?别套近乎。”

他拿出一本手抄书,是我爹有关玉雕的。看我一脸傻相,他解释,他是残疾人,很喜欢玉雕,可自卑,怕见人的,就用手机给我爹发信息请教。我爹送他书籍,还在手机里指导他。他于是就学会玉雕,有了名气,也有了信心,就开始闯世界。

当他听说,我整天玩麻将,荒废了玉雕,快要砸了我爹招牌后,急了,从远处赶来,就想出摘招牌一法激我。他得意地道:“没想到,还成功了。”

我红着脸道:“我爹偏心,向着你。”

他摇头,许久道:“师父引进门,成功靠匠心。”

他说着,将爹的招牌给我,他说:“端好了,别砸了。”

我没有拿招牌,我觉得招牌放在他那儿,更对得起我爹,对得起“玉王”二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牌”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着“争夺”招牌而展开,同时“玉王”招牌象征着某种荣耀,暗含了小说的主旨。
B.小说两次描绘了雕玉的过程,意在展现玉雕这一传统工艺品的美丽和手工匠人的巧思妙想,以此激发读者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C.小说插叙“我”的父亲帮助“他”的往事,揭示出“他”的身份和前面离奇行为的动机,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D.小说中多处人物语言内涵丰富。比如端好了,别砸了”一句,既指把父亲留下的招牌拿好,别掉了,也暗指不要坏了玉王的名声。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以“我”把招牌留在“他”的店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 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