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

②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③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④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啜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们寻夫未遇,在听到亲戚的安慰后有些羞愧,但是内心仍充满了失望与伤心。
B.女人们关于自己家里来过队伍的回忆,巧妙展示了抗日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
C.遭遇日本战船时,摇撸的手并没有慌,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可见女人们临危不乱。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时间的变化,简洁地呈现了女人们成长为坚强抗日力量的历程。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藕断丝连”写出了貌离神合的情状,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牵挂思念。
B.句子②中的“一到”“一准”表面在怨男人脱缰忘家,实则赞其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情怀。
C.句子③以织布缝衣写女人们从小划船的熟练,与前文的“飞快”呼应,写出船行速度之快。
D.句子④中的“铜墙铁壁”比喻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形象地写出当时形势之严峻。
【小题3】水生称呼女人们为“落后分子”,简要分析这一称呼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小题4】选文包含了大量女人间的对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对话的作用。
23-24高二上·浙江嘉兴·期末
知识点: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在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可是不瞒人说,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回家,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这里离他的村庄十五里地。

堤坡已被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被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水生从一条小道上穿过,地势一变化,使他不能正确地估计村庄的方向。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二十九岁,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理,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

女人了。③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服。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的。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蹿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

你疯了吗?慢些!

女人没言语,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

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待了不到半夜的功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④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铺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在外转战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B.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
C.女人多次提及自己对水生的想念,写出了她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让水生留在身边,而不是送他去打仗。
D.女人温柔刚毅、乐观坚强,深明大义、支持抗战。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都在她心中。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水生时隔八年再次见到妻子时,深感陌生,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个“你”字。
B.句子②中女人喜极而泣的表情和动作,折射出久别重逢后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写女人终于将丈夫盼回家,就又听到丈夫明天要离开的消息,难掩失落。
D.句子④情景相生,增添文章的诗意,冲出冰面的太阳预示着胜利的即将到来。
【小题3】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如多处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请分别加以分析。
【小题4】孙犁善于用“诗意美”的笔致来表现艰苦的战斗生活。请简要分析这种“诗意美”在文中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谷的人

孙犁

一九四七年六月间,我当记者,跟随树人同志从某县县城出发,到四区去检查大生产工作。

树人同志骑马,我骑车。到了那里,他说:我带你去看望一个老同志,我们有十几年不见面了。

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搀扶着一个老头儿回来了。老人的双目失明,耳朵好像也有些聋。他花白胡子,头上半秃,却留着头发,好像以前的一个高级小学的校长。

到了门口,他摸出钥匙,捅开了锁,让我们进去。

我拉着牲口进院,老人侧着耳朵听了听说:

有牲口吗?我去找个人来饮饮!

老人喊一声:秋格!

那边南屋里,有一个女孩子答应一声,就跑出来,问:干什么呀?姥爷!

咱们来了客,你牵着牲口到井上饮饮!

女孩子有十八岁,身体结实,跳过来从我手里接过牲口去。

院里还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子,正扶着门框看我们。

大女孩子牵出牲口去,老人从北屋里搬出一条板凳来,放在南房凉里,我们坐下。过了一会儿,女孩子牵着牲口回来,手里还提了一大桶水,说:在井上它喝得不多,叫它歇一歇再喝吧!

老人说:秋格,听我说,你去弄点面来,我们来客了,擀凉面吃!

女孩子答应着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抬头告诉我说:

以前,我在这一带做秘密工作,这院子就是我那时候的机关,老人是个高小教员,他倾家荡产来帮助革命。我们在这屋里办过列宁小学,专招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来上夜校,那些孩子们后来就成了这一带革命的根基,现在革命开花结果了,很多人在地方上负重要的责任。那女孩子的母亲叫凤儿,跟着父亲念书。富家子弟来求婚,老人说,那是我们的敌人,她都拒绝了。后来嫁给了老人最喜爱的一个穷学生,我们的同志,叫马信涛。老人后来被捕下狱,受酷刑,双目失明,耳朵受伤,差一点死在狱里。听说信涛在事变以后,参加部队,当团政委,‘五一’那年,在平汉路一次战斗里牺牲了。……

树人同志还没说完,老人说:树人,最近有什么好消息?

树人同志报告了些老同志们的消息,又从皮包里拿出中央二月指示,笑着说:

这里有中央的一个文件,叫他给你念念!

老人很高兴,他庄严静穆地倾耳听着。我和他并肩坐着,大声朗诵中央的二月指示。那主要是分析爱国自卫战争的形势和指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的。足足念了有吃一顿饭的工夫。

我念完了这个文件,从心里觉得做了一件最高兴的事,有一股热热的情感鼓荡着我,竟一时想起以后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完成!

树人同志叫我去帮那女孩子做饭,我到那边南屋里去。屋里并没有叫秋格的那姑娘,一个小姑娘正坐在地,上学纺线。另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坐在里间炕上,趴在窗台上,拿铅笔描画什么,听见我进去,回过头来笑了一笑。这孩子浓眉大眼,非常神气。

我说:你叫什么?

我叫承志。那孩子说,接着腼腆地一笑,你再和树人叔说说,叫他带我出去工作。

我说:你没有上学?

他说:我想去当炮兵。

我才看见,他描画的是一本新近战场上使用的各种炮的图样。恰好秋格推完了碾子,满头大汗端着半簸箕面回来了。小姑娘赶紧放下纺车往锅里添水,打火烧柴。秋格用手背擦着额角上的汗,笑着说:

同志,你看我们这日子,一个这么小不顶事,一个大些了,什么也不愿意干,整天画那个!

我觉得我这工作,比你们干的活重要,男孩子不服气地望着我说,你叫这位同志说说,穷人怎样才叫彻底翻身?穷人的饭,怎样才能吃得长远?

那得生产!女孩子和着面说。

你叫我说,光推碾子捣磨不行,还是先打败敌人要紧!男孩子说。

做熟了饭,我们就在这屋里吃。老人安排我们坐好,一个劲儿叫秋格给我添饭菜,秋格笑着喊:

他们都满着碗哩!

这一年秋后,我随军攻打津浦线。

这是冀中平原的东北部,地势很洼很平,村落很稀。部队拉开距离,走得很慢。在碧蓝的天空下面,在阳光照射的、布满谷楂秋草的大地上,四面八方全是我们的队伍在行进。只有在天地相接连的那里,才是萧萧的风云,低垂的烟雾。这时还有人在秋草地上牧羊,羊群是那样的洁白和安静,人们丝毫没有惊扰。

突然有一只野兔奔跑过来,有几个幼小的炮兵连声呼喊起来,我看见其中一个,恰恰就是在老人家遇见的那个男孩子承志!

到了冲锋的地点,那个紧邻车站的小村庄,战士们全紧张起来,我听到了战场上进攻的信号、清脆有力的枪声,冲锋开始了。我听见命令:过河!就看见那个小小的炮手——马承志,首先跳进水里,登上了对岸。

这孩子跃身一跳的姿式,永远印在我的心里,这是标志我们革命进展的无数画幅里的一幅。在这以前,有他那年老失明的外祖父、在平汉线作战牺牲的马信涛、勤谨生产的姊姊马秋格;从它后面展开的就是我们现在铺天盖地的大进军,和那时时刻刻在冲过天空、吱吱作响、轰然爆炸的、我们的攻占性炮声。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格饮牲口回来时还提了一桶水,说让牲口歇一歇再喝,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细心。
B.老人叫秋格饮牲口、擀凉面、不停给客人添饭菜等情节,让人感受到老革命者的热情。
C.姐弟对“穷人的饭,怎样才能吃得长远”的争论中显出姐姐的不满,但最终证明弟弟的选择是正确的。
D.马承志听到命令后的纵身一跳触动了“我”,在“我”心里他也是革命发展历史中的英雄。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写马承志想当炮兵,描画各种炮的图样,与后文他成为一名炮兵,情节上前后呼应。
B.文中有意识地将老人过去的革命经历和此时衰老形象形成对比,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
C.老人听读中央文件时“庄严静穆”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他对中央决定的无比重视。
D.奔跑的野兔这一情节的插入,不仅引出了小炮兵马承志,也突出了他身上还有的孩子气。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孙犁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本文的“乡土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瓜的故事

孙犁

马金霞又坐在那看瓜园的窠棚里了。已经吃过晌午饭了,肚子饱饱的,从家里跑来的,满身汗,一到这里就干了,凉快得很呢。窠棚用四根杨树干支起来,上面搭上席子,中间铺上木板,一头像梯子一样横上木棍,像坐在棚子车上。

好凉快呀。马金霞把两只胳膊左右伸开一下,风便吹到袖子里、怀里。窠棚前后是二亩地的甜瓜和西瓜,爹租来种的。甜瓜一律是“蛤蟆酥”和“谢花甜”种,一阵阵的香味送过来。西瓜像大肚子女人,一天比一天笨地休养在长满嫩草的地上。那边是一个用来从河里打水浇地的架子“斗子”悬空着。

一带沙滩,是通南北的大道,河从中间转弯流过。

村边上,那个斜眼的铁匠的老婆,又爬上她那蔓延在一棵大柳树上的葡萄架了。从马金霞这里也会看见那已经发紫的累累的葡萄。马金霞给这个铁匠老婆起了一个外号,一看见她便叫起来:

“馋懒斜!”是因为这个老婆顶馋(不住嘴地偷吃东西),顶懒(连丈夫打铁的风箱也不高兴去拉),顶斜(眼也斜,脾气性情儿也斜)。那女人从葡萄架上转过身子来,用手护着嘴像传声筒喊:

“金霞又卖俏哩吗?看过路的哪个脸子白,招来做驸马吧!”

“你看你不是坐在八人抬的大轿里了吗?要做新媳妇了呢!”斜眼女人扯着嗓子怪叫。

马金霞便不理睬她了。理她干吗呢,狗嘴里掉不出象牙来,满嘴喷粪。

水冲着石子,哗啦啦地响着。

马金霞把鞋脱掉了,放在一边。把右脚的裤脚挽到了膝盖上面,拿过一团麻,理了一理,在右腿上搓起麻绳来,随口唱一支新鲜小曲儿:

小亲亲,

我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

我不要你的银,

只要(你那)抗日积极的一片心!

一架担架过来了,四个人抬着急走。后面跟着两个人挥着汗。马金霞停止了唱。

“住下,住下。”后面一个人望了一望瓜园嚷着。

“什么事?这里晒得很哩!”抬的人问着,脚也没停,头也没回。

“王同志不是说要吃西瓜吗,这里又有甜瓜又有西瓜,住下,住下……”

担架住下了。在一床白布罩子下面,露出了一个脸。黄黄的,好大的眼睛啊。头歪到了瓜园这边,像找寻什么,微笑了。一个民兵上来喊:

“下来,小姑娘,买瓜。”

马金霞赤着脚下来了,快得像一只猴子。两步并作一步,跑到伤兵的面前,望了望那大眼睛,又看见那白布罩角上的一片血迹,就啊呀了一声。

她带那个人去挑选瓜了,告诉他还是给同志一个西瓜吧。受了伤甜瓜不好,肚子痛还不要吃甜瓜呢。那个人以为这孩子要做“大宗买卖”,也便没说话。马金霞在瓜园里践踏着,用手一个个地去弹打着瓜皮,细听着声响。然后她问:

“是百团大战受的伤吗?”

“是,真是英雄呢。”那个人赞叹着,“可是你会挑选瓜吗?”

“你瞧着吧。”

金霞想起在西北角上那个血瓤的西瓜了,那是她前天就看准的,她把它摘下来,亲手抱过去。

抬担架的小伙子们还不相信,就地把那瓜用一把小刀剖开来。

瓜瓤是血红的,美丽的,使人想起那白布罩上的光荣的战士的血迹了。几个小伙子夸奖着,问价钱。

“送给同志们吃的,不是卖的。”

虽然那战士也用微弱的声音诉说着这不好,但马金霞跑上窠棚了。她对那远远的葡萄架上的女人喊:“馋懒斜,把你的葡萄送些来,有位受伤的同志呢。”

可是斜眼女人问了:“买几毛钱的呀?”

有什么意味呀!马金霞气恼了。总是“几毛钱”。她常见斜眼女人烦絮地和买葡萄的同志们要着大价钱,赚了钱来往自己坏嘴里填。吃饱了和不三不四的坏男人嚼舌头,有什么意味呀!

1940年于平山

(有删改)


【注】①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1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该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瓜的故事”为题,其中“瓜”是小说的线索,它串联起了马金霞看瓜、摘瓜、送瓜的主要情节,使情节紧凑。
B.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法,通过对马金霞送瓜给受伤战士吃的叙写,反映了抗日时期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主题。
C.“西瓜像大肚子女人,一天比一天笨地休养在长满嫩草的地上”此句形象生动地凸显了西瓜的生长情形。
D.马金霞随口唱的小曲“小亲亲……只要(你那)抗日积极的一片心”暗示了其想通过“民兵”的介绍走上报国之路。
【小题2】马金霞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极为成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的。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没交代“馋懒斜”是否送来葡萄就收笔,使结构不够完整,可谓败笔。你怎么看?并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