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拍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扛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挲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贞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将延安比作灯塔,形象生动地表明延安在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心中代表着希望和光明,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B.赵大刀对赵果的态度前后构成鲜明对比,一开始他看不起说话爱脸红的赵果,但随着对赵果了解的加深,态度发生转变。
C.赵大刀回忆湘江边无名高地战斗的场面,泪光盈盈,这些细节使得赵大刀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打动人心。
D.本文标题中“奔向”一词凝练有力,表现出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深得人心、深受拥护,暗含对革命的讴歌和赞扬。
【小题2】赵大刀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使他能够成为同行者的精神领袖?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篇文学短评,经过集体讨论,提出了一个关键词:成长。假设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围绕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23-24高二上·山西太原·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春小花

阎秀丽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

一弯上弦,清冷无声。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三天后回来时,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

以后,我去哪儿都带着你。兵抚摸着大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春的脑袋在兵的脸上蹭了蹭。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它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它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便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只有那个小小的哨所,只有木木的兵,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

兵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大春却喜欢热闹,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它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因为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它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它一时的雀跃而已,很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它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它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不知不觉地就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莹莹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捡的!往后你就有伴儿了。兵笑着对大春说,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哼,不需要,它那么娇滴滴的能干什么!大春心里这么想,但是说不出来,只是冲着小花扯了龇牙,看到小花瑟瑟的样子,大春心里方有了一丝满足。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拍了拍,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开了。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国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

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升旗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庄重。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它听不懂,它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但是它现在一点儿也不排斥小花,领着小花就去了它们的窝里睡觉了。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它们一眼,也翻身上床,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似乎隐约听到几声汪汪……”“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B.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取材琐碎平凡,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C.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塑造的“兵”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出现了三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地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月亮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净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雕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以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摧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到地保的耳朵里了,便叫乡下人捞将上来。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juān)            (bó)       惘(máng)
B.小(qū)                  地 (mù)   不住(jìn)
C.摇(yè)                  (huí)     (zuó)
D.动(tan)                 黑魆(xū)   战战兢(jīng)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起到增强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也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B.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中,他将失败归结于考官有眼无珠,其实他也应该反省是否因自身学识不够而未能录取。
C.小说在陈士成临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实际上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D.本文描写了陈士成落榜后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因追逐白光落水而亡的悲惨经历,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运用拟人修辞,生动描绘出陈士成渴望在榜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急切心情。
B.(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C.“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运用夸张修辞,是陈士成再次落榜后,内心极度恐惧的真实感受。
D.“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均运用比喻修辞,这是“白光”带给陈士成的力量。
【小题4】有人说: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是害死了陈士成这样的读书人,其更大危害是也荼毒了周围人的心灵。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试从原文中列举三例,并任选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5】陈士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自卑,固执,癫狂,可怜……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评析这一人物。不少于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雪

王啸峰

高铁上,他看到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在他微微走神的罅隙里,雪在江南大地上积了起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

列车减速,城市扑面而来。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一闪而过。弟弟在出口处向他挥手,随之一起抖动的是黑臂章。他走到弟弟身边,搂住肩膀,轻拍几下。弟弟低下头,接过行李箱,领他走向停车场。这两年,弟弟经常坐高铁来看他,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吧?老人非常想念你。他回答嗯嗯。而今天一早,弟弟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抛下所有事情,朝着已被列为虚无的城市赶来。

弟弟的父亲,他的继父,清晨突然往后一仰,倒下再没起来。

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市区也开始积雪,车堵起来,弟弟骂了几句鬼天气。眼圈黑黑的,就像即将入夜的天色,车厢里静得让他心慌。

走得没痛苦,也是修来的福。他刚憋出这句话,就想到了母亲。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虽然他每次都让弟弟带钱、东西给母亲,但这抵得了什么?弟弟手机里的母亲一直在老去,他看着照片愧疚感加深。不过,如果弟弟提出来视频一下,他又忙不迭地摆手。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下,完全打乱了他的算盘。头脑里预想的大团圆结局,彻底破灭。他没有机会说抱歉。在大雪天温暖得逼出汗的狭小空间里,①他如坐针毡。如果能一下子快进到此刻,掠过八年时光,那么他再也不会面对弟弟多次诚恳邀请,摆出傲慢、生硬的丑态。

很多事情,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汽车转过一个大广角。他紧盯着大片绿地看:怎么是公园了呢?

长途汽车站早就搬迁城北公路上了。弟弟又指着一些高大建筑给他介绍,可他都没听进去。

②终于,噩梦般的长途汽车站消失了。

八年前,也是个大雪天,从高考分数出来,直到冬天,他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都是对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说的。

冲突的起因是什么,他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个夜晚北风凄厉、雪花狂舞。继父把酒杯往餐桌上一顿:有本事考个好成绩回来,整天臭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似的。

高中三年,他每天都在奋发努力,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打球、写诗……为的就是考出好成绩。他填写的志愿,没有一所本地高校,最远的有哈尔滨、西宁。他要尽早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庭对他来说充满压迫,使他苦恼。

他清楚地听到了继父那两句酒话,开始,他已把愤懑咽下去。寄人篱下,大概就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可是母亲接了话:他还是个孩子呢,要怪就怪我吧。他本来浑浑噩噩的心,被母亲的话激得锋利,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

快走,你打不过他的!母亲拼命地喊。

他退回卧室,插上插销的那一刻,人突然静下来了。继父在客厅里的咆哮,正从他脑子里被移到很远的地方。他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衣物、课本、压岁钱、母亲给的零花钱,等所有东西压缩进一只大背包后,他才意识到,一个局外人将要离开。

③他大大方方地打开小小的卧室门,昂首挺胸地往大门口走。继父又坐下喝酒,还点了烟。房子里充满了烟酒的刺激气味。母亲上前阻止,拉他胳膊、拉背包带,跪下拖他的腿。继父喘着粗气冲着母亲嚷嚷:让他走,有种不要回来!

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

现在,在旅途中漂了八年,他终于回归了。完全没料到的是,心情如此沉痛。在高铁上,他就意识到这不寻常的变化。弟弟常捎带母亲的口信,最先浮现出来的是这么多年了,也该谅解了。到后来,他竟坐不住了,在车厢连接处踱步,有时迎来漆黑隧道,有时身子斜着承受列车漫长的转向。

弟弟指指前面说:快到了。

顿时,全身血液往他脑子里冲。他看不清前面的街巷,雪下得太大了,他还没做好准备,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家门。

弟弟在黑暗中对他说:下车!

老式楼房敞开着的单元,陷入漆黑。他机械地随着弟弟走去,走的过程中,他踩到了石子,鞋滑了几次,腿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可他还是往前走,自己都不知道迈的步子是快还是慢,只知道自己在移动。

八年前那个夜晚,他爬进长途汽车站候车室。九点过后,所有车辆停发。工作人员收拾完,灯全熄后,他躺倒长条凳上,寒气围拢来,他抱住背包,呼吸久久不能慢下来。突然,他听到急促的讲话声,接着,候车室灯全都打开。他赶忙钻到凳子下。

看看,看看,我说没人吧!

谢谢!那我们去火车站候车室。

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

沿着渗着白光的楼梯一级一级往上走,④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提到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既点明了此时沉痛的心理状态,又制造了悬念,引出对下文故事的叙写。
B.时隔多年,在接到继父去世的消息而赶回家奔丧的路上,他才最终放下对继父的怨恨,在纷飞的雪花中选择谅解。
C.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介绍,故事深处其实是隐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而具体的你我。
D.小说设置复杂的家庭关系,叙写了由此引发的激烈的家庭冲突,意在揭示人们如何在事件中成长,在隐秘中和解。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如坐针毡”,写出了“我”因错过了说抱歉的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愧疚感。
B.句子②在文中单独成段,既引出了对八年前的回忆,又加强了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C.句子③中“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可见冲突的责任在继父的酗酒和对“我”的不理解。
D.句子④中出现的“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寓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创伤得到了修复。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叙事很有特色,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