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②证:征兆,迹象。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火F击鼓G画H陈诈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辅,指辅佐自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句式不同。
B.遂,指成功,与《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的“遂”词义不同。
C.聊,指依赖、依靠,与成语“民不聊生”中的“聊”词性、意思相同。
D.谢,指认错、谢罪,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认为尧、舜、禹举用贤士的方法不同,尧只要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让其任职以判断他是否贤能,禹则根据成绩选拔人才。
B.圣明的君主谨慎选择贤士,使其爵尊禄厚,黜退不贤之人,使其从事体力劳动。从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是任用贤臣的功效。
C.石买到钱塘江后以杀立威,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军中大权。越军将士军心涣散犹如鱼烂,石买根本不知,仍然用严刑峻法来对待他们。
D.越国将士退守会稽山,准备拼死反击,又被追来的吴军紧紧包围。句践喟然叹息,采用谋臣文种、范蠡之策,最终改变了身死国灭的命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2024·四川成都·二模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说苑》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饥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何谓其无德也?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使菽粟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此桀、纣之所以亡也。君如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菜。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注】①殣:饿死的人。②捃:拾取。③畚:簸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
B.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
C.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
D.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绣被台榭”与“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被”字含义不同。
B.“顾臣愿有请于君”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C.“君如察臣婴之言”与“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察”字含义不同。
D.“取备信有罪”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饿死的百姓,齐景公感慨自己无德,而晏子认为齐景公有德,只是施及对象局限于后宫等,未能施及普通百姓。
B.晏子认为,只要把国君的盛德和公正之心遍布天下,那么国君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死亡多少百姓都显得无足轻重。
C.楚文王得知两位王子强夺老者箕备,便令人将两位王子拘捕并准备处死,其后虽有大臣为王子求情,但是楚文王依然决定处死二人。
D.子羔在卫国当政之时,依凭公心判了守门人刚刑,但守门人并未因此怨恨子羔,反而在其遇难时帮其逃脱追捕,说明了唯有公正仁德才能不招致怨恨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菽粟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此桀、纣之所以亡也。
(2)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需要停顿处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0能P免Q之R于S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吾言当也”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当”含义不同。
B.“闻其令尹之族也”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含义相同。
C.“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D.“黜”,废掉官职,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还有“罢”“免”“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他不拉帮结派,且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他做了中军尉。
B.赵宣子的车驾在战斗中冲撞了队伍,韩献子就按律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必死。
C.咎犯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守,此举不仅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D.楚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犯法的族人杀了,都城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对他的赞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小题5】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两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语意连贯。

为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诛杀不法的赵宣子车夫;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守初心,秉公心,做国家、人民的好公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B.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C.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D.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相同,都是依靠的意思。
C.“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为中心内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D.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小题5】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