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镖

郑玉超

东方胜刚回红茶之乡鹅城,就要独上鹅山寨,以二斤红茶,赎回红茶太儒朱彦武。爱喝红茶的鹅城人素有血性,听了群情振奋,可转念一想,东方胜在外多年,人们素闻他擅长飞镖,也仅源于江湖传言;况那寨主洪七是个魔王。这回带的茶,并非洪七要的壶,大家心里实在没底。

当东方胜戴礼帽,着长衫,摇羽扇,骑一瘦驴,腰系红茶,奔鹅山寨而去,人们怎么都瞧不出他有一丁点的侠士风范。

鹅山寨把门的也这样想。

刚放下吊桥,两个喽啰就近前来。一个揶揄道,这打扮也敢闯咱鹅山寨。另一个斜眼道,来,让我搜搜身、伸手就去摸东方胜的长衫。

东方胜轻点脚蹬、一招燕子三抄水,人已离了驴,晃身进了寨门。那个欲搜身的喽啰目瞪口呆,另一个也张大嘴巴,像被人点了穴,杵在那里。

东方胜进门就大喊,洪七何在?我东方大侠献茶来了。边喊边摇羽扇,然而天气并不热。他的声音吸引了鹅山寨不少人驻足观看,心想这哪是大侠,分明就是疯子。身后的驴也赶着凑热闹、咧开大嘴扯着嗓,啊呃——啊——啊呃,叫起来。

你俩都别号丧了。一个穿大氅的大汉立在山头喊。

大汉就是洪七。

东方胜抱抱拳,洪七,我是来领朱彦武的。

可我要的是壶!

壶没有,只有茶!

好大的口气!洪七说着从山头一跃而下。

且说洪七领着东方胜进了山寨议事堂。洪七也不相让,径自饮了碗红茶,向虎皮大椅上一仰,嬉笑着告诉堂中兄弟,这位东方大侠要人来了。

东方胜将羽扇插在腰间,抱拳一圈道,也不白要,我以茶换,红茶,茶中极品。他晃了晃系在腰上的红茶。

众人大笑。

东方胜指着那茶,你们不晓它的好处,提神明目,益思除烦!

众人再笑。

瞧你浑浑噩噩,精神不佳;掳来大儒,眼睛不行;欲夺宝物,心思不正;无视大侠,品德不端,我这极品红茶,恰对你症。东方胜抽出羽扇,指着洪七说。

众人狂笑。

可别不在乎,这红茶还有个天大的秘密。刀枪剑戟钺,鞭铜锤钩镰,但凡入红茶浸泡十八次,每次两个时辰,再钝的刃也能斩金断玉,削铁如泥。

一席话,引得众人个个来了精神。洪七也竖起了耳朵。这时,就听议事堂外,啊呃——啊——啊呃,毛驴又抑扬顿挫地叫起来。

洪七脸一红,你俩合伙愚弄我等?

岂敢岂敢?东方胜笑道,我身带飞镖,曾用红茶浸泡十八次,三十六个时辰,谓之茶镖。如若不信,一试便知。

众人闻听,都跃跃欲试。洪七斥退众人,噌地站了起来,拎起虎头大刀,大笑道,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人已到了东方胜面前,抡刀便砍。

眼瞧就要砍到,就见东方胜身形飘移、轻闪躲过。洪七本不是真砍,想着沾身便收刀。可现在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沾上,洪七的面子挂不住,脸涨得像紫猪肝,他喘着粗气,刀刀凌厉,步步紧逼。

东方胜徒手竟让洪七近不了身,洪七恨不得将东方胜一刀砍了。

也不知谁喊了声,茶镖呢?

就见东方胜一袭长衫、从腰间抽出镖来、长约半拃,乌黑发亮。洪七一愣,可刀法不乱,跨前一步、再向对方逼去。东方胜身形晃动,就像耍猴,玩得他团团转。再一晃身,已飘出几步开外。一扬手,那镖径直向洪七手中刀飞去。耳边听咣当”“扑哧两声,洪七的刀脱了手,插进堂中的横梁之上,晃了几下才定了下来。

众人狂呼。洪七的脸由红变紫,又由紫变绛。不过他输得心服口服,双手抱拳,佩服佩服!没想到,经茶浸泡的镖竟如此了得!

洪七忙命人看座,心道茶犹如此,看来壶也非寻常人所能拥有,遂断了那心思。于是,叫人带来朱彦武,交予东方胜。

再说鹅城满城上下见东方胜孤身入虎穴,不伤分毫,领回了朱彦武,先是惊异,后是惊叹。是夜,朱府大摆宴席,答谢东方胜,遍邀全城名士作陪,夜半方散。

子夜时分,一黑衣蒙面人倒挂金钟,悬于朱府书房后窗。好一会儿,才悄然拨开窗户,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怀里多了个盒子,盒上有字:红茶御壶。说起此壶,乃当年皇帝御赐朱家先祖,传到朱彦武手里,已历三百余年。

黑衣人抱壶蹿进长廊,忽见前面立一老者,仙风道骨,长髯飘飘,手持支竹筷。黑衣人见状,大惊,欲抽身后退。谁知,四周灯火亮起,一片通明。

老者怒喝,逆徒还不束手就擒,更待何时?

黑衣人并没乱了方寸,抽出三支飞镖,一扬手,镖裹着劲道,呈品字形飞向老者。老者手持竹筷,将三支镖轻轻拨落尘埃,又挺身而上,筷子早点了黑衣人的穴。黑衣人扑通倒地,揭开面纱,竟是东方胜。老者指着地上飞镖——镖刃处一牙一牙缺口,朗声道,红茶要义,首推正心。与洪七比,你心太邪,再好的红茶也于你无补!

原来,老者是东方胜的师父西门道长,平素酷爱红茶,武功炉火纯青。东方胜悟性强,跟着道长研习飞镖,镖艺精进。奈何心术不正,钻营坑蒙拐骗偷这些下三烂东西。起初,道长想以红茶茶义,教他回归正道。谁知他不为所动,道长恨铁不成钢,将他逐出师门。谁知他出门就委身沙皇——适逢沙皇觊觎朱家红茶御壶,软硬兼施,奈何朱彦武油盐不进——此番回鹅城,一心窃得此壶。知悉后,年逾九旬的道长怎肯让国宝被盗,遂动身下山。怎知节外生枝,爱茶的洪七也想得此壶,绑了朱彦武,放话以壶赎人。这才发生了上面的故事。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现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红茶大儒朱彦武被绑架,刚回红茶之乡鹅城的东方胜便自告奋勇去鹅山寨赎人,体现鹅城人的血性。
B.东方胜性格直爽见到鹅山寨寨主洪七便直奔主题,申明要领回朱彦武,引得山寨上的人们肃然起敬。
C.东方胜与洪七比武,先是徒手搏斗,后是飞镖夺刀,可见东方胜茶镖不凡,功夫了得,确是武林高手。
D.西门道长以竹筷轻松打掉东方胜三支飞镖,并点了东方胜的穴,可见道长没有给东方胜传授武功秘诀。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城人的担心、山寨人的揶揄、洪七的鄙视,既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烘托了东方胜的胆识与武功。
B.洪七与东方胜比武的情节,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别里科夫一样,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
C.“遍邀全城名士作陪”的交代,意味着西门道长可能也在受邀之列,这为降伏东方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简练明快,短句为主,句法多变,这种语言特色与武侠小说扣人心弦、快意江湖的情节相一致。
【小题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是西门道长的徒弟东方胜要盗取“红茶御壶”,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
【小题4】学校公众号拟在“最小说”栏目刊登本文,对于最后一段,编辑部产生了分歧。李编辑认为可以删去,而王主编则认为不能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2024·山西·二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清歌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干部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等,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①真实意义恐怕很深远……

老李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②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任姐一听这话,一挺身从炕上跳起来,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他们又开始教育秀秀。谈了一阵,秀秀的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听他们讲起了那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学校里丰富得没边没沿的文化海洋。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次早我抽了个空到她家去,门口的孩子却说她上村北果园地里去了。我只得跟寻到果园里。一抬头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拿长杆姑娘的身影。她脑后梳着双环,可不正是秀秀!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那碍手碍脚的长杆拈在她手里就像一根软软的柳枝一样,简直没有什么分量,她仿佛随意地一会儿指到东,一会儿指到西,管子里喷出的药珠,就成为一片闪光的雾网,密密匀匀地都喷在绿叶上,连最高的大树顶上也全无遗漏。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一看马上就叫人感觉到:只有她那干活的姿态和这片明丽的果园才相配呢。

队长吹哨子,宣布歇歇子了。果园里马上热闹起来,姑娘们全围成一圈,却把秀秀围在中间,要她唱歌。她这天却唱得很活泼,很轻快,声音简直像在跳着的,像是在这园里的绿树顶上跳,从这片叶子跳到那片叶子。她好像情绪很好,看不出一点儿那晚在大队部表现的那种黏糊糊,也并不见有什么离别情绪。这是怎么的哩?我已经感到,她走的事情大概有点“悬”了。果然,在中午吃饭时见到老李,他就告诉我:秀秀对出去学习的事已经变了卦了——恋人小黄在反对。我问:“那怎么办?”

“还是要说服!”老李镇静而坚决地回答。

到了晚上,老李、任姐和我三个人,打叠起精神就远山近水地绕着弯子对小黄开起讲来。到我们几个每人都说完了一段,喘气的功夫,小黄才忽然把那一双小灯似的眼睛向我们很快地扫了一眼,声音重重地说了一句话:“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这话的用意当然是很显明的。说完,小黄“咚咚咚”地脚板打地就走了。

这时,秀秀和她娘也来了。先是秀秀娘向我们哭诉:“你们别逼她了。她心里实在舍不了他,也舍不了这村庄。照这样,到了那大地方也成不了什么人才的。我不指望她有那个光采,只指望她快活,高高兴兴过光景就行。”而秀秀则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任姐,我可真对不起你,你们对我好,真补报不过来……”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

后来我在机关里又一次遇到老李,他提起陈秀秀没能出来的事,口气里还有些惋惜。当然,他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年之后,我们早已回到原来的机关里了。这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应公社的邀约回到村里去“探亲”。当天晚上,参加了玉泉村的中秋晚会。在这晚会上,又一次听到陈秀秀唱歌。

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她的声音贯注到了歌曲中间每一个细微曲折的地方。如果说歌声可以分刚柔的话,那么她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听着听着,忽然一个感觉浮上脑际——这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

我一下子思前想后联想定好多事情来,想到秀秀当时如果离开小黄和三泉行走了,知今会怎么样呢?当然,秀秀当时就是走了,也不会没有前途,不过,我总觉得值得高兴约是秀秀终于留下来没有走,这一次又让我们听到了她这充满幸福和骄傲的歌声!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1966),被誉为“十七年小说中绝少的对个体生命的优美赞歌”。②下放干部:从19575月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③歇歇子:田间休息。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还知道!”小黄的回答,说明下放干部们对秀秀的人生设计可能不适合她。
B.秀秀在果园里的表现,以及秀秀的歌“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表明乡村生活对于秀秀更有意义。
C.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和“歌声”,其中“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歌声”则显示了秀秀的“幸福和骄傲”。
D.作者对下放干部们动员秀秀去北京学习的努力与秀秀最终的拒绝,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但最终的价值指向仍然倾向于后者。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的一项是(     
A.传统白话小说常以留白的笔法使故事意蕴无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就用了这种笔法,写下放干部劝说秀秀去北京学习的重要意义。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刚进入山神庙暂宿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细节描写来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
C.小黄反对秀秀去北京学习,和《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一样都属于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从表层看,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从深层看,反映出乡村的封闭落后,个人选择的合情合理。
【小题3】关于是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秀秀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秀秀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月夜清歌》中的陈秀秀,都是美好的女性形象,但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方面存在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是的,那只竹笼,是用竹蔑编的,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从屋梁上垂下的铁钩上吊着这只扁圆的竹蔑编织的笼子。一年四季,这笼里都装着取之不尽,摸之不竭的馍馍,陈馍不等吃完,母亲又装进新蒸下的了。当然,一年中的近十个月里,这笼里总是装着黄色或白色的包谷面馍馍,只有在年下节下和收麦碾场的时月,这笼子里才会装满纯净的麦子面馍馍。现在,那笼子空了,整年整月地空荡荡地挂在那只铁钩上,悬在一家人的头顶。空着的竹笼子总是诱惑起我对香甜的馍馍的无限深情。我真不明白母亲为啥总不把它摘掉,令人在半夜里想到它时,却是空的,多么沮丧!可反过来一想,即使母亲把它摘掉了,扔到看不到的什么角落里去,甚或砸了烧了,此刻仍然会想到它!

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痛恨我为什么缺乏对于饥饿的忍耐能力。父亲同样和我在生产队的地里干了一后晌活儿,回来只喝了一碗盐水,就不声不响地躺在火炕上了,此刻已经响起令人羡慕的鼾声。我却在脑子里不断地旋转着那只什么也没有装的空笼。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汁液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另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呵斥道。

我没有腾出口舌和他争辩的心思,反正我偷吃了包谷棒子,任你去队里告发吧!随你们怎么处罚好了!我已经无暇考虑后果,仍然大啃大嚼着生包谷棒子,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既然总免不了一罚,索性让我今夜饱餐一顿也划得着了

“跟我走!”马罗吼喊着。顺着水渠往东走,我看见一盏马灯荧荧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我没有坐,仍然站着。坐下了,要再站起来反抗可能为时过晚,措手不及。我没有吭声,倒把两手轻轻提起,叉在腰间,暗示给他一点威势。

“啊……嗨嗨嗨嗨嗨……”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实暴发山洪,扶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泻。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此时才理解了他的举动中所表达的感情的含义了。而当一领会,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的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假积极’!放‘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叫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蹿出,冒得老高。他在一个用铁丝担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们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吃——熟咧。”

马罗大叔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有删改)

[注]①放卫星,指那些不切实际、吹牛、夸大声势的行为。当时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

文本二:

棋王(节选)

阿城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的时铝盒的碰撞声,王一生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到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不出它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以致“我”难以入睡,而父亲却睡得很香,让“我”非常羡慕。
B.文本一中“我”见到看守庄稼的马罗后没有逃跑,而是继续把包谷棒子掰下来啃着吃,表现了“我”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性格。
C.文本一通过一连串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马罗烤包谷棒子的过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画面感十足。
D.文本二最后说王一生“惨无人道”,是贬词褒用,其实是说明他对食物非常珍惜,不舍得浪费。
【小题2】文本一第一段围绕竹笼展开了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竹笼的材质、形状和位置的详细描述,说明竹笼对我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B.竹笼中所装馍馍能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境况,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C.现在空笼子整年整月地挂着,说明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会挨饿。
D.即使竹笼始终空着,母亲也没有摘掉笼子,这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
【小题3】文本一的“我”与马罗相遇后,马罗多次说话,先是冷笑呵斥,然后两次吼喊,最后破口大骂,而“我”每次都一言未发,请简要分析其中原因。
【小题4】两个文本都写到了“我”和“吃”,但二者关系并不相同,表达效果也有所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 宴

朱胜喜

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屋子虽小,但打扫得很干净,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战士们自己画的画,还挂着吉他、二胡等乐器。一个小黑板上写着《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他们又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样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条标语映入作家的眼帘:“枕着涛声入睡,迎着霞光上岗。”作家十分佩服战士们的文采。

礁长又领着作家来到厨房,里面的炊具、餐具也都摆得整整齐齐。两位战士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礁长对两位战士说:“做好点啊,今天有客人,是军宴。”两位战士高兴地答应着并向礁长、作家敬礼。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

他们又绕着整个礁转了一圈,才回到哨所。

开饭了,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让人想起久旱不雨的大地,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在大笑。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很想吐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但看看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他硬着头皮吃完饭,虽然只吃了半个馒头,喝了一小碗汤,却吃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却不好意思再要求洗脸。礁长看出了他的意思,对炊事员说,再打点水给作家洗把脸。炊事员支支吾吾,最后说,已经没水了。

“水呢?”礁长问。

“上次补给船出了故障,只送来了半罐水。”炊事员说。

“不行就让作家用刚才用过的也行啊。”礁长说。

炊事员又支吾了半天,最后说:“那半盆水今天中午做饭已经过滤后用完了。”

礁长看看作家,一脸的尴尬。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作家看看礁长,再看看战士们那一张张黑黑的脸,禁不住热泪盈眶。

哽咽了半天,他终于说:“我真的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模样,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凸显了作家斯文扫地后的窘态。
B.小说通过对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和寝室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精神。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颇见作者匠心,比如那盘干裂的馒头,既能暗示岛上用水匮乏,又能表现战士们的高尚精神。
D.小说从作家、礁长、炊事员、战士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礁上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表现出南海守礁官兵的平凡和崇高。
【小题2】小说虽然到最后才揭示了“缺水”这一事实,但前文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请至少找出三处。
【小题3】小说标题叫“军宴”,这个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