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

王愿坚

老姚的话越说越慢,越说越弱,渐渐停住了。①那双一向灼灼闪光的大眼,像蒙上什么,变得灰暗无光了。小赖吃了一惊,连忙一把抓住老姚的手,叫道:“老姚,你怎么啦?”

“……”老姚的嘴动了动,却没有说出声,只是把胡子上挂的几块碎野菜叶子抖落掉了。

小赖心里一酸,把老姚的军衣解开,把手伸到他胸口上去。就在这时,他的手触到了一件东西,掀开衣服一看,原来是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看着看着,小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一下子抱住老姚的肩膀,哭喊起来。

听到小赖的哭喊声,老姚清醒过来。他定了定神,略带责备地说:“哭,怎么又哭啦?”

小赖捂着老姚的伤口:“你,你带着这么重的伤,怎么不告诉我呀!”

“告诉你?为什么要告诉你?”老姚看看自己的伤口,又看看小赖的脸,笑了笑,“让你知道了好多哭一次鼻子?”

“不,我没哭,我不哭!……”小赖抬起手背擦了擦眼睛。

“好,懂事的孩子!”老姚把小赖揽在胸前,把他脸上的泪水擦净了,缓慢地说道,“小赖同志,昨天我说你了,话重了点……”

“你,你说得对。”小赖不由得又向自己的粮袋子瞥了一眼。

“你记下了?”

“记下了。”

“那就好。你看,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老姚喘息了一阵,声音更慢了,“要知道,兄弟部队的同志们,比我们还难。他们想看到我们,看到粮食,看到牦牛,也希望看到我们挺起胸膛走路,大声唱歌、开心地笑……”

话一煞住,手一松,老姚又昏过去了。

小赖这回真的没有哭。他怔了一下,弯腰听了听老姚的胸口,把他的伤口包了包,又轻轻地扶起他,放到牦牛背上趴稳了。

老姚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队伍已经走出了二十多里。

雨已经停了,雾气正在渐渐消散,草地的水、草、树丛正在一点点地显现出来。老姚抬起头,第一眼就看见小赖那伶俐的背影。他头仰得很高,腰挺得笔直,一手拉着牛绳,一手提着马灯,正迈着大步往前走。②腰上的军号在泛着亮光,号上的红绸在闪闪飘动。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小战士是这么漂亮。他看了一阵,才拍了拍牦牛的脖颈,说:“小赖,停一停,让我下来走。”

小赖没有听见。

“咳,你看你……”

“怎么,”小赖猛地回过了头,欣喜地问,“你也看见了?”

“什么?”

“树林!”

果然,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现出了一抹暗黑的影子。可就在这时候,“砰”地响了一枪,接着,枪声疏疏落落地响起来。

“走,快走!”老姚命令着。

队伍在奔跑。随着雾气的消散,看得清楚了:一支十几匹马组成的骑兵队伍在绕着树林奔驰,射击。

老姚喊住小赖,一翻身从牦牛上滚下来。他扶住牛背站稳了,大声命令道:“准备冲锋!”接着,向小赖挥了挥手,“吹号!”

小赖举起了军号。冲锋号声震天动地地响了。同志们散开来,借着雾气掩护,一边射击,一边向林子飞跑过去。

③号声,撕裂着雨雾,震动着草原。响着,响着,突然,小赖觉得一阵头晕。就在这时,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上:“吹呀,我的好同志,鼓起劲来吹!”

小赖仰起了头,号声又响了。反动骑兵被我军密集的火力追击着,正向着北面逃窜。小赖憋不住叫了声:“敌人跑了!”

“吹!继续吹!”老姚把小赖的肩膀搂得更紧了,“兄弟部队的同志们还在听着呢!”

直到反动骑兵看不见影了,老姚才扶着小赖坐下来。他从怀里掏出了那顶军帽,递到小赖的手里,接着就去解自己的粮袋子。小赖却像被火烧着似的,一把按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大手,迅速地解下自己的小洋瓷碗,随手扯下粮袋子猛地一抖,把炒面全都抖进碗里,然后端起来就向林子奔去。

他一手端着小碗,一手摇着帽子,一口气跑进了林子。一眼就看见,一个同志正倚在树上,举着驳壳枪在瞄着林子外边。他亮着嗓子喊了声:“同志——”

"什么人?”

“红军!”小赖把那顶军帽举到了同志的面前。

“红军?”那个同志脸上浮上了一丝微笑,扶着树干的手一松,身子顺着树干滑倒在地上。

小赖抢上一步,伸手从树叶上拍下水珠,把炒面拌了拌,扶起了那个同志。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个粗重的嗓音:“我的好同志,快来吃!”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

“来,一块吃!”那同志接过了铜瓢,招呼着。

老姚连连摆了摆手:“不,我不饿了,我……”说着却一侧身子栽倒了。

老姚醒来的时候,只见身边围满了人。原来两支队伍已经会合在一起了。那个提驳壳枪的同志弯下腰,亲切地望着他,感动地说道:“同志,你们来了,来得好,也来得不容易啊!”

“是啊,是难!”老姚紧紧地握住了那个同志的手,“不过,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

他仰起脸,轻轻地笑了。透过树梢,他看到几只苍鹰正在矫健地盘旋。

熠亮的阳光,正斜射进这古老的树林,射到了同志们的脸上。东方,一片火红,太阳正冉冉上升。④那曾经撒下雹子、泼下暴雨的乌云,正被朝阳撕裂着、驱赶着,破成了浮云片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党费》都与红军相关,本文写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党费》写红军在敌后开展地下斗争的故事。
B.老姚受伤很严重,说话都说不出声,甚至昏迷,却不愿将受伤的事情告诉小赖,这是怕连累战友,影响行军。
C.在紧张的战斗中,小赖吹军号头晕,老姚用手拍着小赖的肩,用话语鼓励小赖,让他鼓起勇气继续吹响军号。
D.敌人逃跑后,小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兄弟部队的同志,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像”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姚在受伤后即将昏迷的境况。
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小赖在老姚的鼓励下展现出昂扬的面貌。
C.句子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渲染战斗的紧张氛围,表现红军奋勇杀敌的斗志。
D.句子④运用象征手法,以太阳撕裂乌云预示红军将战胜困难,迎来胜利。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军帽,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3-24高二上·河南洛阳·期末
知识点:王愿坚(1929-1991)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却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①从湖面上吹来的风像无数只粗大的手,摇撼着树梢,撕捋着松针、败叶和枯枝,把它们随意地撒开来。

老赵挣扎着欠起身,向小孙走来的方向看了看,伸手摸摸我脸上的擦伤,长长地叹了口气:唉,我可把你们俩拖毁了!说着,他猛地扭过头去。

我扶他躺好了,把他伤口上的绷带又扎了扎,伸手从怀里掏出了最后的那个苞谷,掰下几个粒子放到他那干裂的嘴里去,说:别胡思乱想了。要是今晚敌人不再追上来,我们歇一阵还能再走的。

入秋以来,我们这个连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全力向东北方向活动,吸引住敌人,让大部队向西发展。一个月来,我们完成了任务,但连队却被大队的鬼子紧紧地盯住了。就在三天前的下午,遭到了敌人突然的包围。部队拼死战斗了一个下午,总算突出了重围,而同志们却被冲得七零八散了。

我们三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凑在一起的。我在突围的时候左臂受了一点擦伤,伤势不重,还可以坚持着走;四班长赵广烈的伤势比我重多了,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的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通讯员小孙了。我们组织了一下:老赵由我驮起走,小孙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钻进了大森林,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像只小猫似的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去瞭望去了。

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乎乎地爬下来了。他一纵身跳到我们面前,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

什么?我们以为又有了情况。

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

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

突然头顶上喀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刺耳地响起来,接着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

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他一面回枪,一面咒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

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时,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了。我们不得不退回到山顶上来。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逬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呵!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老赵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抖抖索索地向我伸过来。

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一切决定了以后。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

没有。我摇了摇头。

小孙把脑袋探向我这边,恳求似地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

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就在这么一座森林里,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呵!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合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抖索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随着这歌声,我觉得我周身的血液真地沸腾起来了。

我们很快收拾停当。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②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苞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同时突出人物面临的严峻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两次写歌唱,第一次歌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绝望的三人重燃希望;第二次歌唱是对成功突围后的庆祝。
C.尽管三人身处险境,但对敌斗争分工明确,如小孙像小猫似地哧溜爬上树,是他执行“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的任务。
D.“歌声”在文中不仅实指唱《国际歌》,也有象征意义,蕴含对敌人的痛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崇高、坚定的精神信仰。
【小题2】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中都写到了“手”,表达的含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愿坚小说创作“在努力表现革命者崇高的精神美”。请说明本文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唰唰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咝咝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煳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捡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过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
【小题3】“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踏着烂泥,踏着水草,这支给兄弟连队送粮的小小的队伍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

傍晚,正是草地行军最好的时候。清凉的晚风,吹散了闷人的热气。太阳刚落,西天上便出现了浓黑的乌云。暴风雨说来就来,老姚看看天色,愁闷地叹了口气,喊了声:“休息!”

同志们忙起来了,寻柴草、找牛粪、生火、搞水……一堆篝火点起来了,大家围着火堆叫着、忙着。小赖伸手去扯粮袋,粮袋是扯下来了,还没来得及抖开看看,一阵风吹来,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和军号的那条大红绸子绞在了一起。

轻飘飘的粮袋子,从左手掏到右手,又从右手捯到了左手,他犹豫了一阵,最后横了横心:“干脆,全倒完算了。”

可是,他那举起粮袋子的手,还是停住了。

小赖来到老姚身边,说:“老姚,帮我下粮去吧!”

“好,就走。”老姚收拾完东西,抬头一眼看见小赖腰间的军号上溅满了泥点,还夹着老长一截草刺。他本想说什么,但一看小赖那脚步蹒跚的样子,还是闭了嘴,牵着牦牛来到篝火边上。小赖拿起粮袋,鼓起勇气对准了小碗。粮袋轻轻地抖着,炒面像群小虫子似的,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流出来,飘出一股扑鼻的香味。

“好了。”老姚喊了一声。

“是。”小赖应了一声,手却还在抖着。但是,才抖了几下,手腕子就被老姚那只粗大的手卡住了。小赖望望碗里,①水都没有变浑,连碗底那块疤痕也还能看清。水面上,几片小小的麸皮,随着亮亮的水泡儿在轻轻地浮动。他仰起脸低声地说:“再下一点?”

“不。”

“再下一点吧,”小赖举起了大拇指,随即又换成了小指,“只下这么一点点。”

“不。”

小赖望着老姚那严肃的神色,突然,他一把抓住老姚的胳膊,喊了声:“同志,我饿啊!”说罢,他扑到老姚怀里,低声地哭了。

老姚揽住了小赖的肩膀,慢慢地低下了头。他左手把小赖抱紧了,右手扯下自己的粮袋子,悄悄地抓出一把面粉,撒在小碗里,用树枝搅了搅,然后扶起小赖,柔声和气地说:“来,我的好同志,就这么吃了吧!都吃光了,明天怎么办哪?”

“要不,”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那里还有……”

“什么?”老姚一愣,一把揪住了小赖的肩膀,“你,你说什么?”

小赖瞟了老姚一眼。只见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把军号敲得铛铛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真趔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③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迸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老姚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老姚看着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泪。

停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面切,一面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噬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糊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

“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用刺刀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嗤的一声笑了。

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说来就来”,可见红军过草地时环境的恶劣及行军的艰难。
B.“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袋子中粮食极少的情状。
C.小赖最终还是让老姚帮忙下粮,因为他怕控制不住想去偷拿牦牛身上的粮食。
D.小说抓取了长征行军途中晚饭这一短暂时刻来表现主题,题材虽小却意蕴丰富。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水没有变浑、碗底疤痕清晰的细节描写,突显当时条件的艰苦。
B.句子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队伍中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句子③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借以反衬小赖和战士们听到老姚的话后内心受到的巨大震动。
D.句子④中“沾着面糊的嘴巴”与老姚两次往小赖碗里加面粉形成呼应,行文缜密。
【小题3】本文是如何塑造老姚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写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体现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