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学文

在记忆的河道中,井无疑是深扎于岸边的大树,纵然风雨剥蚀,依然以无法抵挡的姿态横空伸展,傲睨苍穹,每每刺破我的视线。

关于井的故事太多了。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说井重要,但挖井人更重要,更了不起。没有挖井人,哪来的井?哪来的水?老师还引申,没有农民,哪来的粮食?没有工人,哪来的石油?天天摸黑吧。当时我很不以为然,我是个胆小的学生,不敢和老师争辩。以当时的年龄,我还没见过哪个学生胆大到敢和老师顶嘴。

我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理解中,井其实就是个坑,深浅不同而已。在村子四周,在田野,甚至在村子的街巷,遍布大大小小的井。我就掉进过一次。刚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我经过一片水泽,忽然就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我听见大人们杂七杂八的叫喊。几分钟后,我被捞上来。霎时又淹没在训斥声中。走路不看着点儿,怎么往水坑走?那可不是白糖水,不好喝!从惊恐中逃出,那些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当然,也为自己判断失误而羞愧,几天前那里不过是个浅坑。

父亲打窖,常常打出水。窖是村人用来储存土豆白菜的。我们村没有那种窑洞似的窖,因为土质太差。只能挖一个坑,上面盖顶。选址时要在高处,背风处。但即使这样,仍有打出水的可能。我家有一口窖在村西,用一年就废了。四壁潮湿,窖壁已有坍塌的可能。换一个地方,也就一人深的样子,出水了。父亲懊恼地跳上来,坐那儿一口一口地吸烟。我趴在窖边,看着湿洇的窖底,也就一支烟的工夫,已经是一洼浅水,几乎能照见自己惊奇的脸。每年秋天,找一个不出水的地方打窖,是父亲的一大愁事。我记得他扛着铁锨和路人说的话,又白费劲了,挖个坑也出水。我帮不上忙,只沉浸在无边的幻想中。我不打井,打井太容易了,我打窖。铁锹挥舞,阳光四溅,一米,两米,三米……我挖出一口又大又深的窖,能储存全村的土豆和白菜,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

村里有三口井,前街后街东街各一口,村子虽大,但足够用。水井旁是村子最繁闹的地方之一。除了挑水,人们能在那里传递想传递和获得想获得的信息。清晨和傍晚,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我的印象中,炊烟不是从烟囱冒出来的,而是从水桶中腾空。只有桶声响过,那一缕缕烟雾才慢慢悠悠飘向空中,像一个端着架子的老太爷。年龄渐长,我开始出入井台。尽管每次挑半桶水,但已赢得大人的夸赞。夏天打水容易,冬天则费事得多。井台冻了厚厚的冰,井口在冰的包围中缩得只有水桶粗。看不见水面,打水全凭感觉,水桶是否落到水面,是否盛满。每次走下井台,我都要长长地舒口气。但有人在场时,我总要竭力装出轻松的样子,颤着扁担,一步一步走回家。再后来,村民都在自家院里打井,我家也不例外。依然不是很深,夏秋季浇菜,我一鼓作气能打二十几桶上来。对井的感情已丝丝缕缕,任是快刀也斩割不断了。谁能离了井?谁能离了水?

再后来——这是讲故事最常用的词汇,时间的跳跃沉积着人世的沧桑——我参加了工作,成了家。在最初工作的那个乡镇依然从井里挑水。那么,再后来呢?我进了城,每天喝的是自来水。水井远离了我,但我并不能远离水井。哪一个生命能够呢?只不过那个距离以看不见的方式存在而已。

看不见井,关于井的话题却更多了。每次回乡,井是绕不去或绕过去了,但总会因别的话题牵出来。2010年,我在坝上的一个乡镇住了几天。黄昏时分,我常到镇外和种菜的老人聊天。他说种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还有对井的忧虑。十年前,种菜只需打三十米的井,后来改打七十米。七十米的井用两三年就废了,他指着一座座红砖垒就的井房说,那都是废井。现在,他打的井都是一百二十米。以后呢?再以后呢?他没说,我的思绪却被他拔到时间的车轮旁,我望不见前方是什么,也不敢望见。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据说我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漏斗——是井的另一种形式吧?我想起学过的那篇课文,如果老师再讲,我不会再把坑和井混淆。但我也许仍会不以为然。是的,没有挖井人,哪来的水井?可是没有水,纵然挖到地球的另一端也不能称为井。挖不出水的挖井人是否还能叫挖井人?

消逝的恐惧再次潜入心间。

(有删改)

文本二:

陪母亲回乡

胡学文

母亲和二姨说话,我在微信上发了几张照片。我想用一个标题:破败。但写上之后又删掉了,生于斯,长于斯,我不愿用这样的词形容它。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没有树木的树林,独自吃草的驴——这张照片拍的是欠弟弟二百斤小麦那家院子,还需要什么标题呢?发了不久,便有十多条留言。留言基本都是赞美的,好像我的村庄是天堂。有一友半开玩笑地问,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要离开?

我有些恍惚。没有回应,没做任何解释说明。我又浏览了一遍所发的照片,竟然有些吃惊。自己也觉得美,似乎比记忆中的还美。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村庄两年之后将迁至另一个地方。她的破,她的美,她的流言蜚语,她的是是非非将不复存在。我有点困了,靠在门框上,听着母亲和二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那一刻,我挺享受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掉到水坑里被救上来之后,觉得大人们的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动,也表现了村民的朴实、坦率。
B.小时候的“我”认为“井其实就是个坑”,这反映出当时的农村水资源丰富,不存在打不出井的情况,井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
C.“我的思绪却被他拽到时间的车轮旁”用一“拽”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绪”可被牵引和飘忽流动的特点,使“思绪”具体可感。
D.文本一寓象征于写实,雨水积聚的坑,储存粮食的窖,做饭、浇菜取水的井,既是写实,也具有象征意义,可视为乡村生活的象征。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和《故都的秋》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样,都写了百姓日常的生活情景。
B.文本一中“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和《哦,香雪》中“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一样,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C.文本二中“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和《荷塘月色》中“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样,都将情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
D.文本二中“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和《我与地坛》中“剥蚀”“淡褪”“坍圮”等一样,都写出了繁华之后的破败。
【小题3】作者说“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疼”的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标题“井”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3-24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青的草叶

(孙震)

花儿已经开得相当尽兴,相当热烈的时候,我的梦境里却常常只是一片纯情无涯的绿。我知道,38年前那个盛夏的热风,掠过惠特曼那些极具个性的葳蕤草叶们,无可阻挡地又追上来了。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在图书馆、书店里浸泡得实在惬意。当年的书店,实行开架售书。置身书架前,可以随意取阅。读不完的书,第二天可以继续,只要记住中止过的页码。当然,书店说不上欢迎站成一棵树“揩油”读书的我,但我确实没有遭受过拒读的驱逐。我尽可安心地站读,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时时涌动着一个念头:有钱了的时候,一定把自己喜爱的书都抱回家去。

有钱的日子总也不来,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时候,我尤为钟情于诗,凡是搜捡到的诗集,我几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剥了。在吸吮过了为数不算少的诗集之后,隐隐总有点不过瘾的缺憾。那时我说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觉诗人本应一泻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块形式过多地拘禁着了。诗人,难道正被一种什么流行病感染着吗?

然而,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与众不同。他的诗与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如同来来去去无须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风。我端详着扉页上惠特曼的画像,他那满脸满腮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样芜蔓的胡子,和宽沿帽下那对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雾障的眼睛,就满有理由地想:只有这样的汉子,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斧头之歌》等犹如排山倒海的波涛,滚滚而来。我捧着这本题名为《草叶集选》的书,当时是真正体验到“爱不释手”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释”也得“释”,当一眼看清此书封底1元l角的定价,就乖乖把它放回书架上了,我身上1分钱也没有。   

从没读过一天书的母亲,倒是很能体谅儿子爱书的痴心。当我委婉地向她诉说了自己的喜爱之后,她沉吟片刻,还是把钱1分不多地给了我。母亲没说一句为难的话,但我知道这1元1角钱,在她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当年,人均月生活费不足8元才能吃救济啊。

我记不清那天是怎么高兴地跑过海沿那条路的,反正一进书店就去书架上取《草叶集选》。可是,交书款时却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还是少了1角钱。收书款的其实也还是那售书的女子。整个暑期,我几乎很少听她说话,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静静地或站或坐在书架前。看她这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莲花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她有我应该呼之为大姐姐的年龄,见我浑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l角钱,便轻轻地说:“书你拿去吧,那1毛钱我垫上。”

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机蓬勃的、散发着浓郁的野味儿的草叶,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昏。当我偶然对母亲说及买书少钱,书店那位女子代为垫付的事时,母亲便以为我犯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过失。她立即掏出1角钱,要我去书店还账。“她一天才能挣几个1毛呀。1毛就是一顿饭钱呢。”母亲说。我赶到书店时,却没有见到那位女子,再去,还是没有。那绿地圆白点的短衫不见了,书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风云突变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如一片草叶,飘忽难定的。

好长一段时间,我还到书店去寻找,忧郁的眼睛倒是见过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我那时懂事不多,却知道是不可随便向不相识者打听人的,何况打听的又不知姓什名谁。

38年过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女子。欠她的那1角钱,以及远远不是钱所能涵盖的珍贵东西,看来是永远难以偿还了。

惠特曼那些个性独具的草叶们,常年摇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草会“一岁一枯荣”,惠特曼的草叶们不会。它们永远鲜活,蓬勃着不枯的绿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句,使用通感手法,形象写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
B.母亲在得知售书员为“我”垫付书款后,催“我”去还钱。此时售书员已不知去向,这一情节暗写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C.本文通过回忆引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及渴求,详写了买《草叶诗集》时母亲、女店员对自己的理解与帮助。
D.书店是“我”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我”认识了惠特曼及其诗歌,获得了远远不是钱能涵盖的最珍贵的东西。
【小题2】文中有两处写到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本文题为“常青的草叶”,结合文本谈谈其所包含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杂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竞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我的兄弟

鲁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一九一九年


【注】①《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鲁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讲述过这一故事。②胡蝶,现在写作“蝴蝶”。③胡途,现在写作“糊涂”。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儿时往事,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B.“我”认为“弟弟”喜欢风筝“是笑柄,可鄙的”,因为“我”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他的行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弟弟”的角度去想。
C.由于“弟弟”的忘却,“我”没有机会弥补曾经的过错。这“忘却”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识到这是一种伤害,也更加凸显了主题。
D.结尾段两次写到“严冬”,第一处写“我”想要逃避内心的自责,第二处强调无从逃避、无处可避:表现了作者直面自我、严于自剖的态度。
【小题2】下列关于文本一、二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发现时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弟弟被抓现场时的恐惧,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认为背着“我”做风筝是不对的。
B.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关于弟弟制作风筝的细节描写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风筝的用心,也与前文弟弟喜欢风筝的表现相照应。
C.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毁掉风筝的描写多了修饰词“即刻”并粗暴地先“掷”而后“踏”,意在表现“我”因被隐瞒实情而出离愤怒。
D.文本一写到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对于后来如何,“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表现了那时的“我”对弟弟的漠不关心与嫌恶心理。
【小题3】“我”对于弟弟喜欢风筝一事有着复杂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原来以“我的兄弟”为题,鲁迅时隔六年重新书写同一件小事,改以“风筝”为题,改后的题目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走向虫子(节选)

刘亮程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蚂蚁

南帆

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到桌面上。这只蚂蚁越过阳光地带,微小的身躯透彻晶莹,没有一点杂质。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仅仅是这一张桌面。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于是,我伸手拿起了笔,在稿纸上写下一行字:“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我不知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吗?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几倍的粪蛋上坡,并不是为了把粪蛋弄回家,而是想以此来断定后腿劲儿大还是前腿劲儿大。
B.忙碌的蚂蚁回头看见我捉过去的那只,二话没说,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那只脸上扇去,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干虫被它抢走。
C.本文叙述角度独特,既有客观的自我经验言说,又有对虫子生活主观臆想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思,同时又富有情趣。
D.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摹动物的情态,行文喜用短句,用词朴实凝练、简洁明澈而又形象传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把爬上书桌的蚂蚁,描述成一个“畏畏缩缩的偷渡者”,说蚂蚁是“偷渡者”并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作者有意夸大蚂蚁的小心翼翼。
B.在发现我丢在桌上的饼干屑之后,蚂蚁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说明蚂蚁对潜在的危险充满了警惕。
C.我眼中的蚂蚁既渺小,又可怜。它既无从知道自己幸福的局限,也无法预知“一根手指就能将它捻成碎末”灾难性危机。
D.作者理性冷峻,在观看蚂蚁的活动时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带着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卑微渺小的动物。
【小题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以蚂蚁为描写对象,但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意图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一选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初版时题为“三只虫子”,再版改成了“走向虫子”,作者为什么这样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