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

渡口夕阳曾饮马,陇头荒草觉怡颜。历代文人骚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咏叹千年。摘录一二如下:

其一:汉将征蛮地,威名重伏波。金衔曾饮马,铜鼓重鸣鼍。戈日迷津岸,帆风落战舸。狂澜经底定,舟楫近如何?

其二:勋传铜柱曾平越,名在龚州话伏波。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鼍。

在将军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一马平川,绿草如茵,出征交趾前,马援曾经在此操练士兵。

每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陷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一匹战马陷进去了。

此马,名火龙驹,名马也,来自西域大宛,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赤色,毛如炭火,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云: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火龙驹是马援的坐骑,皇帝亲赠。多年来,此马跟随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

那日,操练中,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忽然,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

马援闻讯,大惊。

火龙驹拼命挣扎,泥潭深可裹腹,无法脱身。

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因一直挣扎,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远处,晨曦初露,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水天一色,沙鸥飞翔,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

看来,火龙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了。

马援老泪纵横。

揪心的是,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向马援走来。

老人深鞠一躬:“昨晚,闻将军的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束手无策,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负伤后留在龚州。今有一法,或可救将军的坐骑。”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照老人的方法,将所有的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持长鞭,身手敏捷,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呼——”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马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它的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它们驰骋沙场,无所畏惧。

哪怕刀山火海,依然不折不挠,勇往直前。

这,就是战马之魂。

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

空旷的草地上,火龙驹劫后重生,那一刻,它浑然不觉体力极度透支后的疲惫、饥渴,蓦然间,它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嘶,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是因马援将军渡江而得名。
B.小说第九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火龙驹的形象,不仅表现出其特点,更突出其不凡。
C.“从黄昏到傍晚……从深夜到黎明”,小说通过时间的推移侧面表现了人们的焦灼心理。
D.作者写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表现了英雄战马的忠贞品格。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歌,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
B.小说结尾部分红日升起的环境描写,既实写太阳的初升,又虚写隐喻火龙驹的重生。
C.小说在交代战马陷入泥潭后,运用补叙宕开一笔,补充说明了火龙驹陷落的过程。
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展现战马挣脱泥潭的震撼场景,暗示了主旨。
【小题3】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小说标题是“战马魂”,文中时时写马,却处处写人,请简要分析。
2024·新疆·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视察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检验,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 “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小题2】“丁老七”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小题4】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海长

陆颖墨

后来,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他都会想起那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就是那个傍晚,临时调任的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在西昌舰驾驶舱里,看着舰艇编队驶入那个著名的海峡。

这时,通信部门长报告,北京有电报。编队指挥、舰队司令员肖远拿过一看,马上通知编队首长到指挥室开会。

肖远一离开驾驶舱,林之江就听得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国军舰。林之江心里一动,上级的研判真是英明,我们第一次出岛链,看热闹的肯定不少。“这一段由他们‘护送’了,真是盛情难却呀!”航海长说。

舰长参加完会议,正式通知: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然后他对航海长和林之江道:“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关于升旗时间,在今天已不是难事,有北斗卫星导航,随时可以推算出来。而那时候我们的军舰出航,靠的还是传统的惯性导航,通过高速陀螺的运转,用牛顿力学原理推算位置,确定时间。

肖远和编队政委一致认为,出第一岛链的这个清晨,升旗时间应该用当地的日出时间,因为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一直按日出时间升旗。

出航前,林之江就做了这方面的准备,他和航海长已经演算过很多次了。现在,林之江还有些不放心,他对航海长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咱们去测一下六分仪吧。”甲板上很清静,只有轮机的轰鸣声和哗哗的海浪声。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他们对着北斗星进行勘测,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他们测算的准确。

航海长郑重地把明天的升旗时间报了上去。很快,通知到各部门,明天清晨北京时间五点十五分起床,五点四十五分升旗。升旗要比北京时间晚半个多小时。

第二天清晨,急促的起床铃把林之江叫醒,他跑步冲去二楼盥洗室洗漱。但是刚进门,就看见广播员小周,自己不洗漱,把水龙头让给了他。

他一把拉住说:“快去换礼服,来不及了。”

小周说:“快操你的心吧,我不参加,我要录下早上六点半的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等你们仪式搞完了,我好播放。”

林之江又好气又好笑:“这不才五点多嘛,升完旗录也来得及!”

小周说:“不是说有时差吗!”

林之江提醒他:“这军舰朝西开,再有时差也是推迟。”

小周说:“我可分不出东西南北,我就用笨办法,这次出航每天录下来,起床铃后半小时播放。听说昨天就有时差,咋没感觉出来呢?”

林之江说:“对,昨天比北京时间晚三十八分钟。”刚说完,心里猛地一惊,冒出一身冷汗,扭头就朝后甲板跑去。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林之江满头大汗地找航海长,怎么也找不到。昨晚对表时,应该用当地时间,他和航海长对的却是北京时间,所以计算今天的时差同样提前了三十八分钟。

他又无助地看了一下右舷边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军的军舰依然在伴航,依然睡着似的。但林之江心里明白,似乎睡着的军舰里,有多少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

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浑身变得冰凉。

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

“稍息!”值更官口令。

林之江知道,一分钟后,升旗仪式就要正式开始。

千钧一发,不能再等了。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

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

“出列!”

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他沉吟片刻,不紧不慢地向乐队指挥招招手,指挥马上跑过来了。

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有困难吗?”

“没有!”

马上,军乐响了起来。跟着肖远,大家都大声唱了起来:“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

“敬礼!”值更官口令。

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

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几乎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这回没错,严丝合缝一秒不差。

此时,整个海面,已洒下了金色的阳光,连舰身也闪耀着金光。

肖远走过去拍拍林之江的肩膀:“我看,这次出访结束,你就在这西昌舰干下去,把‘见习’二字干掉。”留下来,当上航海长,肖远的话说到了林之江的心里。多巧啊,他也是刚刚萌生起这个念头……

这时,外国军舰发来了信号。肖远和林之江都看得懂:“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肖远看着林之江,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你看,精确,他们也很精确,他们的精确是因为卫星导航。而我们的精确,是因为勇于不断自我改正。”

说着,他仰起头,深情地回望高高飘扬的国旗,说:“回信号,祝大家都行驶在精确的航线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军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意义重大,是中国海军的战略突破,按日出时间准时升旗代表着中国海军的实力。
B.小说的主人公林之江是见习航海长,小说却题为“航海长”,暗示了林之江将从见习航海长成长为航海长。
C.林之江知错能改,编队指挥肖远临危不乱,其他人物都恪尽职守,小说展示了中国海军蓬勃向上的整体形象。
D.外国军舰紧跟中国舰队,主观上是为了监视舰队的行踪,希望看到舰队出洋相,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护航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围绕舰艇编队升旗展开,暗线围绕看热闹的外国军舰展开,明暗线的交织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B.广播员小周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反衬出主要人物林之江的人物形象。
C.小说引用海军官兵升旗前高唱的歌词,能舒缓紧张氛围,还能刻画人民军队忠于人民的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D.“整个海面,已洒下了金色的阳光,连舰身也闪耀着金光”描绘出升旗时的环境特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自豪感。
【小题3】小说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展开叙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小说结尾多次出现的“精确”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
B.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
C.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
D.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革命的兴盛。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手法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小题3】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