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小题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3-24高三上·湖北武汉·期末
知识点:韩非子(前280-前233)《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堵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鹿。答曰:“余不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

(选自《韩非子·说林》)

材料二: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暑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堵师赞:战国时魏国人。堵师,复姓。②孟孙:复姓,即孟孙氏,鲁国贵族。③麑(ní):小鹿。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病湿A而强之B食C病暑D而饮之寒E此众人之所以F为养也G而良医之所以H为病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被信任,“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容”表示被容纳,两者用法相同。
B.辟,指躲避、避免,与《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的“辟”词义不相同。
C.先忤,文中与“后合”相对,是指先遭受逆境、不顺心如意的意思。“忤”在这里指不顺心。
D.左右,文中指的是在旁侍候的人、近侍,与成语“左右逢源”中的“左右”意思并不一样。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羊担任魏国将领,奉命带兵去攻打中山国,为了不辱使命他喝下了敌人用他儿子的肉熬的汤,最终战胜了中山国。
B.韩非子认为,魏文侯本来很欣赏乐羊的节义精神,但他听了堵师赞的谗言后就对乐羊的巧诈有了猜忌,渐渐疏远了乐羊。
C.孟孙氏猎得一头小鹿,本想让秦西巴带回家去,秦西巴却不忍母鹿悲啼而放掉了小鹿,后因拙诚被孟孙氏聘为儿子的老师。
D.同是记录乐羊和秦西巴之事《韩非子》得出“巧诈不如拙诚”的结论,而《淮南子》则看出“愚者”与“有道者”的区别。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
(2)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小题5】贤臣应具备怎样的优秀品质?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骛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轻视,与《<老子>四章》中的“其微易散”中的“易”,意义不同。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凿户牖以为室”中“户牖”的词义相似,但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小题5】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节选自《左传·十过》)

材料二:

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还A反B处C三年D与兵伐E虞F又克之G荀息H牵马操璧I而报献公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接续,继承,文中指继承王位。与现代人所说的“子嗣”“后嗣”中的“嗣”用法不同。
B.是,在“将虢是灭”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此语意为会要灭亡虢国。与“唯才是举”“唯余马首是瞻”的“是”用法相同。
C.乘,意为“四马一车”的兵车装备,“屈产之乘”就是送用来行贿的豪华车马。这个“乘”与“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尊”的“乘”意思相同。
D.殆,在文中为“危险”的意思,与《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老子》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公不顾念虞国和虢国是表亲同宗关系,最终决定为晋国讨伐虢国提供过境便利,这其实是一种损人又害己的行为。
B.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后代,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并为周王室立下大功劳,但晋国仍执意要灭掉虢国。
C.宫之奇努力劝阻虞公无效后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他认为晋国会趁这次借道,在灭掉虢国后顺势灭掉虞国。
D.荀息用虞国终将成为晋国之外府的形象语言,消除了晋侯对用“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去请托虞国的疑虑。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小题5】为什么虞公不听劝谏而借道给晋?请简析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