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双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浪漫”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
B.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茹志鹃《百合花》)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广西百色·阶段练习
知识点:标点符号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熟语(含成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小题1】与文中“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
B.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C.亲情这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D.秋风一起,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起唱歌啊!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大声地、用力地、‘啊啊’地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小题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及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1998年7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杨曰》第一集序中曾说:历史的教训,因为人类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

历史的功能如果纯粹从以上的角度来衡量,不但可读性大减,连值不值得书写都令人质疑。事实上,历史的借镜固然微弱,但,人类的历史实在是世界进化的卷标,让你知道我们从怎么样的原点出发,历经的路程以及终将要奔赴的方向。如果没有历史,人类的生存就茫茫           ,所有生存中的颠簸、匍匐、挣扎、奋斗都是汹涌波涛中的          ,没有舵手,也没有彼岸。从这个角度认知,历史的功能就是整个世界的文明生产制作不可或缺的原创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绵长丰富的历史,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她不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简直是一艘惊动四海的航空母舰。人类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国历史能不能创造新猷           。可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太长,暴君暴行           。人民唯一能期待的就是遇到“明君”“以德化民”,这实在是天大的骗术。

我用《柏杨曰》来读历史、提出我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锻炼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之外,也要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甚至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我仍然要说我的史观,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第一段文字后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D.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居无定所       沧海一粟        息息相关        层出不穷
B.居无定所       一叶扁舟        休戚相关        接连不断
C.无所归依       一叶扁舟        息息相关        接连不断
D.无所归依       沧海一粟        休戚相关        层出不穷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
B.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
C.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甚至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
D.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在湘西侗寨,位于青山脚下,寨外是一坝农田。20世纪60年代,从邻村修过来的一条大水渠穿寨而过,渠头拦住皂溪小河引水,渠里四季水流不断。渠下坎的田旱涝保收,不存在取水难、守田水的问题;而渠上坎的田,就成了每年抗旱的重点对象。邻渠的,用人工库水。①距渠远的田,入库不了,就用抽水机抽水上去。而靠山脚的田,只有等田内坎井里发的源头水了。那时候林木多被砍伐,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头,一下大雨,山上泥沙常常被冲到田头来。遇上干旱,井水就会少得可怜,根本灌不了几丘田。每遇这种年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取田水、守田水,生怕自己家的稻田脱了水——②一旦脱了水,后面再用水灌,也难以坐稳水获得好收成。最难的还是离寨子两三华里远的石榴坡,那里有十五六亩田的取水一向很成问题,得从两三百米远的湾头取水。就坡挖出的水沟,沿途渗漏大,如源头水小的话,经过这一路的渗漏再加上蒸发,到田时的水流就“气若游丝”了。于是,我们避开白天的太阳,晚上去取守田水。几个小伙伴背套蓑衣或带张帆布睡在田埂上,眼望满天星斗,说着这样那样的话题渐渐进入梦乡……

【小题1】文中三个加点词语“秃秃、常常、渐渐”,请说明它们和“秃、常、渐”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小题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小题3】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如”字,请说明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它如人一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如源头水小的话,经过这一路的渗漏再加上蒸发,到田时的水流就“气若游丝”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