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

徐鲁

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

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

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

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

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

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

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

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

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

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

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

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

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

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

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

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

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

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

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

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

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

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

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
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
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
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
【小题3】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
【小题4】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24高一上·山东菏泽·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一路游乐,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向来健谈的惠子又说了:庄兄,万物从形式上去看,推求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很不究竟,这是小同异;若是从内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们的相同与差别,那才是大同异呢。

一直不喜多言的庄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惠兄,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袭人沁我心。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这是你所说的大同异呢,还是小同异呢?我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差异的,可我们又能相互转化,二化而为一,这岂不是你说的大同异?

知我者,真庄兄也!惠子忽地两手一拍庄子双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异是不可转化的,各有各的特别处,如人是人,花是花,虫是虫,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个品种,虫也如此。大同异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人、花、虫都是生命,而生命却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

世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缚己,哪里能够逍遥?庄子有些愤愤了。

二人边说边走,清澈的濠水缓缓向他们身后流去,伴着西斜的秋日。

惠子迈着新学来的邯郸步,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腰间还吊着几串玉佩。随着自己稳健的步伐,玉佩碰击出阵阵叮当声,既清脆悦耳,还婉转动听,荡人心神。看来,惠子近几年越来越秋风得意、风度翩翩了!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

呼吸着浓浓秋日气息,两人并肩来到濠水一处桥梁上。木桥已有些年头,发黑的颜色表明木桥是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可依然倔强地横跨在濠水之上,静静地注视着濠水缓缓向北流去。

惠子踱着邯郸步抢先上了桥,感慨道:庄兄,请看,这桥流水未流啊!

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吗?你如何说这水未流呢?

庄兄,你还不知道孔夫子执着于现世有为,不能从往、今与来三世看问题吗?你说是水流之久,还是桥驻之久呢?

呵呵,又是惠兄古与今同的道理了。其实从万事万物之合理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何必分是桥流还是水流呢?

一缕秋风吹过,两人一阵沉默,河水依旧缓缓北流。这时,水中游来一群灰白色的鲦鱼。鲦鱼游姿清晰可见,似乎在凭虚御空,一会儿静静呆住不动,一会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既轻快又敏捷。

庄子赞叹道:鲦鱼游得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表面看起来很是潇洒,很不可一世,可内心惶恐得很哩!

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兄,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

迎着斜日余晖,庄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须说:惠兄,刚才你说啥,你记不得么?你说,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就冲这点,可见你是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鱼呵。我就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呵呵!

惠兄,你还执着在小同异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异的境界,从而不能通达鱼之乐啊!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

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

庄子冲惠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希望这鱼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梦中,就像几日前蝴蝶飞入自己梦中一样。

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饿,谁也没有再言语,这无声仿佛把时间凝住。

这时,从水面传来洪亮的声音:不对,不对,你们咋能一看到鱼,就断定它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你们读书的圣人不是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吗?看来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让别人都知道呢?哈哈!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

两人这才发现桥后泊着一只乌篷小船,船头屹立一位发须皆白的渔夫,正朗声高笑地撑着篙……

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优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芦苇丛里,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庄子与惠子就“梦蝶”展开的论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
B.庄子为不能在梦中长留而倍感可惜,因为他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
C.从内容上看,庄子与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
D.惠子为庄子推求到了“梦蝶”的“小同异”和“大同异”而高兴。
【小题2】“濠梁之辩”过程中,惠子的情绪随辩论内容推进而起起伏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小题3】“濠梁之上”这一故事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作者在二人辩论后加上了“庄子梦鱼”的故事,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竹楼海

陆颖墨

竹楼,就是南沙各礁盘上的第一代高脚屋,老乔当新兵时就住在里面。那时候,整个礁盘就五六个兵,挤在这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整个屋子用上好的毛竹搭成,做工结实,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还是好好的,一直矗立在那儿。

李冬冬是机电兵,第一次守礁,刚上礁堡也就二十多天。二十天前,老乔带着李冬冬正在灯塔熟悉设备情况,突然海面上刮起一阵怪风,他们赶紧朝礁堡涉水返回。一股大浪劈头扑过来,浇两人一身水。忽然,李冬冬喊了一声:“不好!”老乔马上看到一只小海鸥从竹楼顶上掠过,直接砸到了水面。小海鸥艰难地扑腾两下,没飞起来,很快被浪打进了那条宽海沟。

喊声未落,李冬冬已追着海鸥跑了过去。李冬冬把小海鸥抱进礁堡,发现它的左翅膀受了伤。卫生员赶紧给伤口做清洗和包扎。

老乔正琢磨这小东西怎么安置时,李冬冬提出这只海鸥由他来看护。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鸟,在老家浦东读初中时就参加了护鸟队。“我还会鸟语呢!”

连着好几天,官兵们都喜欢坐在平台上,看着竹楼那边。他们总能看到两个身影,一只海鸥和一个水兵,那是李冬冬在训练他的部下小黑。

上级紧急通知有较强的土台风来袭,让测量船进潟湖避风。老乔隔着跳板嘱咐李冬冬,土台风过后几天有运输船过来送台风季补给,一定让海鸥跟着运输船飞到永兴岛去。他特别强调,一定要让海鸥在风雨天出去飞几次……

虽然不舍,但李冬冬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老乔:“为这事还要麻烦海测船专门调整计划,为一只鸟,上级会同意?”

老乔黑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为一只鸟就不行?”

按照老乔的要求,当天就断了小黑的“伙食”。李冬冬把它抱到灯塔那边放下,让它自己觅食。没想到,他刚返回,小黑已经飞到了礁堡上,冲到李冬冬的房间,直接叼住了床头的一包饼干。

李冬冬抓抓头皮,不知怎么办了。

这时老乔出现了,他端着一支枪,拉开枪栓,对准小黑,大吼一声:“回灯塔去!”

李冬冬吓着了。小黑明显也吓着了。海鸥马上飞离了礁堡,飞向属于它的竹楼,在竹楼上空盘旋。

“你看,它什么都会,这段时间你喂罐头把它喂废了。”老乔说。李冬冬有些惭愧:“不光罐头,还有剩菜。”老乔又好气又好笑地看他一眼:“什么剩菜,你是不是老把自己的菜拨一半给它?”李冬冬很惊讶:“这你也知道!”他明白了,老乔和自己一样关心小黑。

“我看你不是护鸟队的,是宠鸟队的。”老乔继续说,“以后它离开了我们,风雨天就不飞了?”

李冬冬知道这个理,无奈,顶风冒雨把小黑送到了灯塔的基座处,而后朝空一抛,让它飞了起来。虽然在海面上晃晃悠悠的,但还是能勉强飞着,扑腾了十来分钟,海鸥飞回了基座,如此几个来回。李冬冬放心了,冒雨看海鸥不时在海面上迎风逐浪扑腾。

老乔说:“好!赶紧回去洗个澡。”“洗澡,现在淡水太紧张,擦擦就行了。”李冬冬也知道淡水太金贵了。

“不,就洗淡水澡,洗个痛快!”老乔大声说,用手指指天空。李冬冬马上明白了,兴奋得仰天大吼一声。两个人都回到礁堡。除了值班员,老乔把大家都叫到平台,官兵们把衣服全部脱光,欢叫着冲进大雨,面对大海的汹涌波涛,尽情地享受着老天赐予的淡水。

告别时刻终于到来了。

傍晚,海测船起航前,李冬冬把海鸥抱起来递给拥上平台的守礁战友们,他们挨个抱起小黑用脸颊贴一下,最后又还给了李冬冬。李冬冬把海鸥交给海测船上的水兵,轻轻拍着海鸥翅膀说:“小黑,到了永兴岛,就不要乱跑。等台风一过,我到永兴岛找你,别让我白找。”

终于,水兵用力一抛,海鸥飞上了天空,在海测船上空盘旋了两圈,扭头就朝礁堡直飞过来。在空中,它盘旋着,似要清清楚楚看看这块荷叶一样的礁盘,看看它曾经拥有的竹楼和灯塔。李冬冬感觉自己要窒息了,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目光和小黑的目光相碰时,浑身如电击一样。海鸥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在空中大叫一声,追着军舰飞奔而去。

礁盘上灯塔亮了,照亮了铅灰色的海面,也照亮了竹楼海。

(有删改)

文本二:

准确展现思想内涵,是军旅剧灵魂所在。十年来,我参与导演的军旅剧在思想内涵上力求表现时代脉动、军人风采。

文艺作品只有真实才会可信,只有可信,其传达的思想才会为观众接受,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生动塑造人物形象,是创作的一个关键。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更是担负着特殊使命的战士。当今时代,年轻人多是怀揣着从军报国、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感参军入伍。他们工作生活在军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塑造军人,就要走进军人的内心。在一次和某特战旅特战队员交谈时,这名战士说道:“每一次出去执行任务,我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我曾无数次听闻有战士在训练演习中负伤,有战士在保卫国家领土时光荣牺牲。他们的故事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活水,礼敬军人,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战士形象是我们的职责。

(摘编自许永昌《让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广为传扬》)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冬冬抢救小海鸥,李冬冬当时冒着很大危险:一是海上刮起怪风,二是海沟很宽。
B.老乔的一句责怪“我看你不是护鸟队的,是宠鸟队的”,表现老乔对李冬冬救治小海鸥很不满意。
C.年轻人在父母眼里只是孩子,而文本二认为在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环境下,多数战士会迅速坚强起来。
D.文本二认为军旅作品的创作源泉来自官兵真实故事,这是优秀军旅题材文学作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小题2】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本一的体裁特征。
【小题3】文本二指出,“生动塑造人物形象,是创作的一个关键”,作者是怎样使李冬冬这个形象生动起来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峰寺(节选)

这次回乡,心里烦闷。一是刚换了工作,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家已经没有了。不仅如此,整个县城都在剧变,新来的领导看样子颇有雄心,要在这山区小县施展拳脚。

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起了两座售楼部,各亮着殷红的大字,左边是:盛世御景。对面是:加州阳光。我一阵恍惚,不知身在何世。如此迷糊了几天,忽然想起竹峰寺,想起慧灯师父。一联系,慧灯说你有空来住几天嘛,我二话不说,收拾了一个小包,和父母说了一声,就来了。

峰以竹名,倒不是因为峰上多竹,而是说山峰的形状像一截上端被斜斜劈去的竹茬子。这比喻不知是什么人想出来的,倒也传神。春夏时山头隐没在一片浓绿中,不大看得出来,待到秋冬草木萧疏,露出苍然岩壁,这才显出一峰孤绝,宛若削成,确实像一截巨大的竹茬,直指云天。峰顶是一块倾斜的平面,竹峰寺就建在这块斜面上。最低处是山门,山门进来,照例是大雄宝殿、观音堂、法堂,渐次升高,最高处是北面的藏经楼。寺院不算大,前后高差却有十来米。我在公路上望见的,就是藏经楼的一角飞檐。

住了几天,我渐渐对竹峰寺加深了了解。一方面是向慧灯师父请教,一方面,用手机查了些资料。

竹峰寺始建于北宋,寺中传下来的刻有元丰字样的石臼、石槽可以证明。后来几经劫乱,屡废屡兴,规模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其时芍药环寺而种,通地绮罗,烂漫不可方物。花香炉香,融成一脉,满山浮动。竹峰寺的芍药就出了名,列入本县十景之中,当地缙绅名士,多有题咏。这些诗如今还能查到一些,大多无甚可观,有趣的是,几乎都提到了蛱蝶碑。因为竹峰寺此前是以这块碑出名的。如今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碑上有个故事。故事大要在《覆船山房随笔》里有记载,有些细节则是听慧灯师父讲的。他是在解放前听他师父说的。

说是明朝景泰年间,有个书生姓陈名永字元常的,寄住在竹峰寺中。陈元常“家贫,世崇佛,工书,少有才名”,功名不就,就成了写经生。几个月前,方丈托他写一部《法华经》,酬以银钱,还管吃住,一是爱他的字,二来也有怜才恤贫之意。陈元常来了数月,却不着急写,笔墨不动,每天就在寺中转悠。午饭后在庭院里走走,黄昏时在山崖边坐坐。望望天上的云,捡起一个松果,看看,又抛掉。日子久了,僧人间不免有议论,以为他吃白食。陈元常不着急。他在琢磨该怎么写。陈元常少孤,母亲信佛很诚,从小就拿佛经教他识字。他是在念“子曰诗云”前就先读过“如是我闻”的。《法华经》,他自幼能背,而且感情很深,一些句子,使他想起已经亡故的母亲。他要好好写这部经。该怎么写,他琢磨了很久,还是没动笔。

这天暮春午后,花气熏人,陈元常又在寺中闲逛。照例看过了偏殿的壁画,听了会儿枝头的莺啭,摸了摸打呵欠的小和尚的头,他到一处石阶边坐下。对着庭院中融融春光,他看了很久,想了很久。直到一只翅上有碧蓝斑点的蝴蝶飞过他眼前。那个午后他想了什么呢?几百年前的少年心绪,没人知道。蝴蝶飞过。陈元常意态忽忽,迷了魂似的,就跟了那只蝴蝶走。那天天气晴暖,莺啼切切。蝴蝶飞进大雄宝殿,他也迈进去。午后殿中无人,香烟袅袅,佛也半眯着眼。陈元常见那蝴蝶在香烛垂幔间忽上忽下地飞,飞绕了几圈,竟翩翩然落在佛髻上。他大吃一惊,呆立当场,《覆船山房随笔》里写,陈元常“见彩蝶落于佛头,乃大悟,急索笔砚,闭门书经,三日而成。成,乃大病。诸僧视其所书,笔墨神妙,空灵蕴藉,似与佛理相合。尤以《药草喻》一品,神光涌动,超迈出尘。”蝴蝶轻盈地落在大佛头顶,是何等光景?难以想象。宗教的庄穆和生命的华美,于刹那间,相互契合,彼此辉映,想来是极其动人。陈元常被那个瞬间击中,找到了他的平衡点,得于心而应于手,于是奇迹在纸上飘然而至。这部经一直保存在寺中,其中的《药草喻品》后来被刻成碑,立于亭下,供人观赏。原本应叫法华碑,因此典故,多被称作蛱蝶碑。每年到寺中礼佛的文墨人不少,见了这碑,没有不惊奇赞叹的。晚明的福建晋江书法家张瑞图曾购得此碑拓本,评价说:“如春山在望,其势也雄,其神也媚。又如古池出莲,淳淡之间,时露瑰姿。端凝秀润,不失圆劲,真得永兴之宏规,北海之神髓,惜乎其人名之不显也!”据说弘一法师晚年在泉州,也见过友人所藏的拓本,说:“此字中有佛性,有母性,亦有诗性。”不知确否。如今是连拓本也失传了。至于陈元常其人,据《枯笔废砚斋笔记》记载,几年后他再次赴考,在山路中遇到土匪,死于非命。也有说他就在这寺里出了家的。

到清末,寺庙为土匪所占,成了匪穴。民国时又重建,不过已经很凋敝了,寺中僧侣不过五六人。“破四旧”时,寺庙废弃,那块碑也就此失踪。慧灯师父说,竹峰寺重修,是改革开放后的事。

我成天在寺中闲逛,想东想西,终于到了该回去的日子。慧灯送了我一本《金刚经》,说有空时看看。午风中林叶轻摇,群山如在梦寐中,杜鹃懒懒地叫。我恍恍惚惚,想到老屋和故乡,想到竹峰寺,一路走下山去,不知何时会回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回乡看似与“竹峰寺”没有直接联系,但“我”的老屋的消失,和小说后面“蛱蝶碑”的不知所踪,显呼应之效和惋惜之情。
B.文中描写竹峰寺“遍地绮罗”的芍药,对竹峰寺的鼎盛起了渲染的作用,写芍药又引出对下文的蛱蝶碑的描写。
C.陈元常“跟了那只蝴蝶走”,最终悟出了书法之道,作者在这里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又流露出人生虚无缥缈的消极情绪。
D.“慧灯师父说,竹峰寺重修,是改革开放后的事”,表达出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快慰之情。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三段描写竹峰寺,作者从不同角度,移步换景,点面结合,并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形象而灵动地展现了竹峰寺的整体风貌。
B.作者将陈元常书写《法华经》前的镇定从容与寺中僧人对他的误解形成对比,欲扬先抑,为后文他写经时的“笔墨神妙”铺垫蓄势。
C.小说倒数第三段,陈元常写经及“蛱蝶碑”广被赞誉的相关内容,描写细腻,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典雅,文化底蕴丰厚,给人真切动人的审美愉悦。
D.作者交代了陈元常的结局,看似随意而写,却流露出对旧时有才之士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语言朴实无华,却有含蓄蕴藉之妙。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字中有佛性,有母性,亦有诗性”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