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

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

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

(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
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
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
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
【小题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
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
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
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小题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23-24高一上·山东菏泽·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小题3】根据材料一内容,以梁思成的观点来看,以下做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C.建筑师设计了上覆琉璃瓦、檐下画彩绘、窗上加菱花的欧式洋楼。
D.定州古城开元寺塔周围的新建筑,高度都不超过83米。
【小题4】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明形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略和重大任务。

以五大文明建设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提出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再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涵盖政治文明在内的“三个文明”,再到涵盖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五个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胆识和实践本色。

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鲜明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五大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100年来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深深地融入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之中,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风范,使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引领、美学价值和智力支持。

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五大文明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永续运动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运行系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和深湛的整体辩证法思想,强调“物无孤立”“大道无垠”的互联整体观,“万物皆化”“变不失常”的发展变化论,“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说,“执两用中”“中和为用”的中庸和谐观,反对死板教条,提倡“当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五大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系统发展。“五位一体”之“一体化”思维和战略,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锦绣前程,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李明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B.我们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大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
C.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鲜明地展现文化自信,是五大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
D.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能深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五大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既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又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C.第四段论述了文化自信与五大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全面赋能作用。
D.第五段重在论述五大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运行系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决定着我国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五大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
C.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的重点是增强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D.五大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系统发展,绝不是突出某一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的片面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求会意”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示己志”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饮酒,而“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
【小题1】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1段的论证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