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反过来,有什么样的读者也就有什么样的作品。“阳春白雪”有人需要,“下里巴人”也一样有人需要。作为一个作家,你的生活属性必然决定着你作品的用性。你要是常年生活在一个极其孤独的小天地里,那你就不可能写出轰轰烈烈、情绪饱满、黄钟大吕似的史诗般的时代文学;而如果你要是时时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活,那你同样不可能一直只写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消闲和游戏之作。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题材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东西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我们总是埋怨读者的水平太低,埋怨知音难觅,以至想把自己的作品留到下个世纪供人们去研究。下笔之前,我们总是想着应该如何突破,如何超越,如何让专家们耳目一新,如何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这种既有的观念已经变得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成为我们的下意识,时时刻刻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写作。

面对着自己以往的作品,连我自己也感到说不出的震惊。为什么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的自己,会把自己的眼光时时盯在别处?又是在什么时候自己对自己以往的责任、理想和忧患意识放弃得如此彻底而又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又是什么促使自己变成了这样?我们似乎很少有人这样去想去做:我这一部作品就是要写给最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看,写给这近十亿的农民和工人看。

面对着市场和金钱的诱惑,我们的承受能力竟也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或者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职责;或者把世界看得如此虚无和破碎;或者除了无尽的愤懑和浮躁外,只把写作作为一场文字游戏……写作如果变成这样的一种倾向,那么老百姓的生活也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处处都有生活,处处都有素材,处处都能产生语言游戏的欢欣和情欲,时代和生活也就没了任何意义。于是我们的作品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读者群也越来越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却又拿出“边缘化”“多极化”的理论,以印证文学的倍受冷落和读者群的减少势在必然。

面对着国家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变迁,无动于衷,冷静得出奇的一些作家们却仍然高高在上地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依然故我地做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文学梦。或者一览众山小地显示着自己的清高,或者把自己贬为微不足道的码字匠。也许这才是文学跌入低谷无以自拔的最致命的原因。

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简单得再不能简单的道理:文学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如果我以前没有真正想过我的作品究竟是要写给谁看的,那我现在则已经真正想过和想定了,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

(摘编自张平《〈抉择〉代后记》)

材料二:

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早年曾接受过新文学的影响,但很快就发现新文学传统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真正提供农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他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完全出于自觉的选择。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浸淫过民间文化熏陶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年代感觉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这才是赵树理拥有的一般民间艺人所不可取代的特性。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地发现,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农村“基层干部是混入了党内的坏分子”(周扬语)。《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一个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青年农民的自由恋爱如金旺那样的地痞流氓,小元那样的旧势力跟屁虫,小旦那样随风转的地头蛇,以及小昌那样“轮到我来捞一把”的坏干部……他的小说的矛盾冲突大都是围绕这样一批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结合的坏人而展开的,这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才会发现的问题。他的创作曾被一些用所谓阶级斗争的眼光来“深刻”看问题的人批评为“模糊了阶级观点”,但如果从当时的农村实际生活斗争来看,赵树理的小说何止深刻,可以说是相当尖锐地揭示了抗日根据地农村新的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愿望。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他时刻想的是“自己供给的精神食粮群众能不能吃进去”。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创作的美学意义。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五六十年代作家所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要面向群众,都重点强调文学要立足于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关注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认为作品与读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读者的生活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C.面对时代的变迁,作家们有的自我封闭,有的自命清高,还有的妄自菲薄,这是文学走向困境无以自拔最致命的原因。
D.赵树理的作品在“政治上起作用”,指的是他用文学作品既能够宣传推广国家意志,也可以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
【小题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己封闭在小天地中的作家写不出史诗般的文学作品,这表明作家的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B.“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这体现出张平对作家职责的定位,即要有服务时代和人民的意识。
C.赵树理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和“不识字人”,由此可见他所谓的“问题小说”缺少深刻性。
D.赵树理时刻想着“自己供给的精神食粮群众能不能吃进去”,可见他努力避免“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风。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提出作品的评价标准,然后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认识,批判了错误的文学观念,最后表达了自己为人民写作的决心。
B.材料一列举了作家们面对市场和金钱的诱惑的种种表现,是为了证明作家的承受能力脆弱,创作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
C.材料二作者提取了“文摊文学家”“问题小说”“为工农兵服务”这些赵树理的创作要素,用来证明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
D.材料二善于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例如用赵树理的话语阐述其创作理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更易理解。
【小题4】材料一中使用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请结合文本解释它们的含义,并简析其作用。
【小题5】材料二说“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山西运城·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
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
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
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作者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B.作者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小题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小题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浪漫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与世界的本质一致,所以它能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创新,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体现。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不再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现代主义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呈现给读者的是支离破碎的的经验世界,但他们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繁华喧闹,但孤儿、童工等问题也广泛存在等现象,这些现象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托尔斯泰创作了《复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是托尔斯泰对自己的一个寄托,是自己内心的缩影,所以说,聂赫留朵夫的经历是托尔斯泰的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C.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壳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在《党费》这篇小说中,黄新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部队腌制咸菜,凸显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党的拳拳之心。小说挖掘的革命前辈的精神蕴涵,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孙犁的《荷花淀》被誉为“战争小说的纯美绝唱”,请结合文本二谈谈其中蕴含的“虚构”与“个人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材料二:

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足以证实人们对诗歌“回暖”的判定。
B.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看待诗歌。
C.阿多诺认为文化商业化,导致了“本真”文化贬值,将其变成了商品。
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B.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可能会持续。
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歌的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A.某市开展体验“诗歌诗情”主题活动,推介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
B.某公众号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
C.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商品销量大幅度提高。
D.某APP将往期诗歌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
【小题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谈谈诗歌回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5】人民日报指出:“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