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以炮以燔,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醴盏在户,陈其牺牲,备其鼎俎,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作其祝号,醴盏以献,荐其燔炙。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节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

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

(节选自《史记·礼书》)


【注】①燔:烤。捭:撕裂,分开。②污尊:古代掘地为坑当酒樽。抔:用手捧东西。③蒉桴: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土鼓:筑土为鼓。④饭腥:用生米等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苴孰:用草叶包裹熟食以送死者出葬。⑤醴:指甜酒。⑥祝嘏:祭祀时祝祷和所传达的言辞。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不由A命者B然C后俟之以刑D则民知E罪矣F故刑G一人而天下H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指制作器物的模型,与《活板》中“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的“范”用法相同。
B.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但“牺”与“牲”有区别,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恶,厌恶,与《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D.尤,抱怨、怨恨,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尤”的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死后头朝北,活着的人面向南居,是沿袭人类最初的做法;等人死时,亲人要向天招魂,向地下埋藏,即肉体入土,灵魂升天。
B.先人祭祀所施之礼,仪式或内容看似指向鬼神、祖宗等,但却是现实的反映或表现对现实的关注。
C.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易怨愤、争斗,发生祸乱,因此古代帝王为了防止祸乱产生,就以礼泯灭人的欲望,约束人们行为。
D.遵行严明的礼义之道,适时使用民力并真心爱护他们,能使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使天下得到更好的治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
(2)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
【小题5】从材料一看,礼是怎样产生的?
23-24高三上·山西·期末
知识点:《史记》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案标号涂黑。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B而收爵禄C绝减百吏D之禄EF损不急之枝GH以奉选练之士。
【小题2】下面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王行之年而薨矣”中的“期”,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亭集序》)的“期”词义不相同。
B.“禁游宦之民而耕战之士”中的“显”,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的“弱”用法相同。
C.“乃以为西河守”中的“以为”,与“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的“以为”词义相同。
D.魏公主”中的“尚”,娶公主谓之尚。春秋时期,诸侯之女和天子之女都可称公主。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执政,对百姓户籍实行什伍编制;烧掉儒家的诗书,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韩非子表示赞同。
B.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韩非子认为原因是大臣苦于吴起、商鞅的法令而小民憎恨他们的法治。
C.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这是他屡战屡胜的秘诀所在。
D.吴起变法,强调赏罚分明,裁减冗员,收回三代以上封邑贵族爵禄,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小题5】韩非子和司马迁对吴起死因的分析多有不同,请分别概括二人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太史公观六国之盛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之,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六国时事,迄二世,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节选自司马迁《六国年表序》有删减)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上涂黑。

学者牵于所闻A见B秦在帝位C日浅D不察E其终始F因举而笑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座庙以供奉祖先,文中代指王朝。
B.表: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共为《史记》的五种体例,与《陈情表》的“表”不同。
C.卒,在材料一中为“士兵”之意,与材料二中的“卒”词义不同。
D.乡,通“向”,“往时,昔时”之意。宾,通“摈”,“排斥,弃绝”之意。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但一统天下后的秦朝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原因是统治者不施仁义。
B.贾谊运用多向对比的手法,从地位、武器、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之师进行比较,充分叙述,使得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C.司马迁考察六国的兴盛,认为他们关键是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运用权谋诈术,于是合纵连横学说从此兴起。
D.司马迁根据《秦记》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目的是借此表明他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原委,以供后世的君子阅读。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2)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
【小题5】根据材料二,请概括司马迁对秦朝兴亡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向,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玉。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B.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C.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D.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长公主:汉代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历代相沿。
B.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行列。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C.拜:在古代可以属于职官文化的内容之一,通常指晋升官职,如“拜安国为梁内史”。
D.肉祖;脱去上衣,露出肢休。古人在降服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窦太后很宠爱梁王,允许他有自己推举国相和郡守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乐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B.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析,他通过太后,终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C.在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统率军队抵御叛军,阻止了叛军西进,为朝廷立下功勋。
D.韩安国有大韬略,有才智,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士人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
(2)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向,惟梁最亲为艰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