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叶

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鹊。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罕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的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秾丽。指甲花也已经窈窕长起,开几朵我就摘几朵,能染几个指甲就染几个指甲。

这些花花草草拍下来发个朋友圈是惯常做法,宝水村年轻些的都这样,顺便也给自家店打打广告。秀梅发得最积极,却还是不足意,说粉丝太少,效果不好,得想法子。到底还是拉着雪梅、香梅来和我闹,非要组个团。说一个人能玩的花样到底有限,组团的话就能花样百出。听她的想法,无非也就选一些网上流行的俏皮段子,配着人家的口型拍动作,或者配着人家的歌儿来跳舞,还有什么分角色的戏曲对唱,对了还有丝巾秀旗袍秀之类,听得我头大,敷衍说你们年轻,能蹦跶动,我可不禁折腾,饶了我吧。哎呀,姐,俺们仨来求你,就没有一星星面子?秀梅撒着娇。雪梅莞尔一笑,也撒娇,萍姨,就是耍耍嘛。香梅不出声,只是默默笑。

搁不住她们歪缠,不如答应。我说那有言在先,主要是你们自己耍,我只闲搭个名儿,可别回回都叫上我。中啊中,只要姐答应就中。秀梅一迭声道。又说咱们这小集体得起个名号呀,姐你来定。我说这一时半刻哪能想得出来。看雪梅沉吟着,似乎是有主意的样子,便问她。她果然笑道,现成的,就叫一青三梅,咋样?我说好是好,不过得把我往后放,叫三梅一青。雪梅说这可不行,就得把您放前头。这孩子急的,字都用上了。我问为啥,秀梅上来攀搂着我肩膀,气儿直吹上我的脸,您这不是脸面大地位高嘛,得罩着我们。啥时候一不为大?话到这份儿上,我自然也明白这是要我给她们拦在前头,若有什么风言风语的好当个盾使。不过话说回来,我当盾还挺合适。反正也是个外人。

是的,无论看起来多么像村里的人,这些细枝末节总能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外人。

终究是个外人。

果然是个外人。

幸好是个外人。

可为什么,却常常觉得自己也在里子里呢?

一进到抖音里才知道村里有抖音号的人还挺不少。连大英都注册了个号,昵称是家在宝水,只是光看不发。一青三梅第一条发的是我们四个站在宝水村的路牌下,每人摆个pose,再来上一句话,意思是欢迎朋友们来宝水,也期待朋友们关注。上午发的,下午大英就找了来,说这个名号不周全,应该把宝水村带上才能宣传得清楚,要不然光看这一青三梅,谁知道你们是哪坡哪沟哪岭的。我说也没几个人看,能有啥宣传效果。大英说早期的人再少也不能小看,蚂蚱腿上也是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可都是革命的火种哩。也有道理。于是就改成了宝水有青梅。后来听见村里人对我们的叫法却是青梅艺术队,也不知道艺术个什么。不过也就随他们去吧。

发了几条,看的不过百,评论不过十。寥寥可数的评论里还有人出言不逊,说这都是什么妖魔鬼怪呀。秀梅答,都是姑。那人恼道,怎么占人便宜?秀梅又答,村姑不是姑?

香梅不论在什么次序亮相,评论冲的最多的都是她:压轴那美女最靓。

这颜值一级棒!

爱了爱了。

深山出俊鸟!

……

也只能感叹,如今果然颜值是王道?

香梅家做的是纯餐饮,起的名字叫七香居,两口子各占一字,叫起来颇顺口。在西掌的指示牌上排得最靠上。下面依次是头号院我家小院。听孟胡子说,牌子立好后,张大包和张有富分别来找过他闹意见。问这是按啥排的,孟胡子道,按的是你们店名第一个字的笔画。七是两画,你们比人家的少?他们又追问这是什么规矩。孟胡子道,这是国家立的大规矩。不信你们去好好看看《人民日报》,研究一下上面是不是以姓氏笔画排序。他们方才作罢。

听孟胡子这么讲,我便问他,鹏程家的小村如画和秀梅家的山明水秀怎么排?都是三画。孟胡子道,那就按第二个字排嘛。的笔画少,小村如画就能排在山明水秀上头。问他从哪里想到的这些,他笑道,还能从哪里?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呗。你以为我这么多年白混的?所有的吃亏都是教训,所有的教训都是经验。我说你这经验可真够精细的。他叹了一声说,农村的事就是这,该粗就得粗,该细就得细。细起来就得有根儿比羊毛还细的线儿给绷着。你说羊毛轻吧?那也怕搁到秤上称,一称就有斤两。

老物件这些天也源源不断地收上来,居多的是两头:石头和木头。磨盘,碾盘,水缸,水槽,蒜臼,这些都是石头。做鞋用的模子,类似于婴儿车的坐婆,纺花车,水舀,绣花用的竹绷子,这些都是木头。再有就是布品,千层底老布鞋,偏襟大褂,粗布袜子,虽是经年累月,针脚依然清晰。还有人拿来泛黄的小学课本问中不中,是四十年前的课本,我自然说中。暗自感叹,要是放在旧书网上肯定能卖上几个钱。大英果然是对的,这事儿不能提钱。

(有删改)


【注】主人公地青萍提前退休后,从城市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孟胡子,乡建专家。大英,宝水村书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梅等人也是新农村风景构建者,拍网络短视频等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开放、创新的品质。
B.文中关于组团名号的争论,渲染了和谐的氛围,从中也可看出她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C.孟胡子就指示牌排名发表了有趣的粗细论,说明做好乡村工作离不开细致认真。
D.“这事儿不能提钱”写出村民爱计较的特点,是道德批评,点出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山村的自然风貌,落笔细微,虽然写的是日常所见之景,但不乏魅力,给人惬意舒畅之感。
B.小说写秀梅等人组团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或活泼俏皮,或腼腆内向,栩栩如生。
C.小说在语体色彩方面,既有书面语,也有方言土语,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也使宝水形象生机盎然,充满浓郁的地域特征。
D.“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乡村生活的亲历者,带领读者体悟了散落在生活中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了解相关人与事。
【小题3】文中提到“外人”“里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
【小题4】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乡村题材作品,二者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在主题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3-24高三上·山西·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

董夏青青

他们未到分区医院。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到烈士陵园,许元屹的父亲一滴眼泪没掉,挨个把每块墓碑看了一遍。到自己儿子墓碑跟前,也没说话,只静静地站了几分钟。

许元屹的母亲在招待室坐了半天,下午拿了一兜她在家里烙的面饼子,说想去医院看看那些娃娃。教导员问她还有什么想法,她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教导员问他,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上等兵要到山下的营区教导队培训三个月,由他带过去报到。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把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队长跟他讲,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他问队长:“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昨天晚上上等兵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看了一眼好吃的饭菜,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一天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回到分区医院,老团长已经上山了。

“这是老团长调任野战师副参谋长之后头一次回团里,今天临走,他给我布置任务,”教导员说,“让我准备一堂课,也讲讲许元屹,让那些从其他单位调派过来预备上山的战士先听一听。”

晚饭过后,他和教导员在值班室一同整理文档。当他打开一个班排的人写在一条床单上的请战书,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带血的指印时,教导员昨夜向他转述的许元屹母亲的那句话又直入脑海:我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前天下山经过烈士陵园时的情景又浮现眼前: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就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许元屹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他从桌前站起,走出屋时眼前一阵发黑。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上等兵怔怔地盯着他:“我有些问题,想跟您说说,行吗?”

“说吧。”他说。

上等兵双手插兜,许久才开始说话。

“排长,我不退伍,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这要是打仗了,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擞不出去,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老子不校了。但他似乎没听见,一直在发报。我还没走出门,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问班长,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饯行的酒席上,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能理解吗?”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注释】冻土观测段:进行冻土地质观测的地段。文中的战士们驻扎在这里戍守边境。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元屹父母的言行,既体现了他们痛失儿子之后的无比坚强,也体现了他们理解儿子献身报国的博大胸怀和对儿子战友的关爱。
B.许元屹留下的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人看到了他视死如归的气概,也让人对那些至忠至诚的民族英灵,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C.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既表现了班长工作作风的严谨,也反映了民众对军人生命价值的普遍不理解。
D.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深厚的热爱,更有誓死守护的决心,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转述和对话为主,对话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之事,但向我们展现了边防军人戍守边境的艰辛与坚韧以及丰富的人物情感。
B.“静静地站了几分钟”“坐了半天”“双手插兜”“眼神失了焦”“流着泪摇头”等等动作、神态描写,深刻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肃寂沉静的氛围,暗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
D.文章最后一段,紧承前文“班长改名”,并回应了上文“堂哥论当兵”,突显了排长的谈心智慧,不仅能解人心结,也表达了愿望。
【小题3】作者在关于《冻土观测段》的笔谈中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上等兵刚入伍时是怎样的状态,他的“热力”是怎样逐渐形成的?
【小题4】有人评价《冻土观测段》“以绝妙的叙述,解密中国军人的生命价值”,如果要你就“绝妙的叙述”给本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列出短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不怕大地旱出的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自述,“我”这个年老而又孤僻的鄂温克族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也暗示着“我”与自然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B.小说中写道如果让我下山的话,“我”会变成聋子、瞎子,透露出“我”对族人下山这个选择的深切恐惧与担忧。
C.下山表决投票情况,说明多数人选择下山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
D.单纯朴实的安草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以看成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使用第一人称,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而且使叙事更自由方便。
B.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面对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复杂的情感。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的理解。
【小题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受那场官司的影响,赵闵堂的诊所也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天,赵闵堂闲坐在诊室,实在无聊,就走出来散心。他发现不远处的一家包子铺外排着长队,就走过去问一个排队的男人:“先生,这包子铺的包子好吃?”那人说:“头回买,谁知道呢。说是一天就卖一百屉,尝尝呗。”     

赵闵堂忽然有了灵感,立即来个依葫芦画瓢。他写了一张告示,说是本诊所每日挂号限量二十个,让徒弟小龙把告示贴在门外。但还是没人上门。他改成每日限量十五个号,门前仍是冷落。限量改为十个号,十全十美啊,情况照旧。赵闵堂咬牙把每日限量改成五个号。

一个中年女人走到门前问:“每天就挂五个号?”小龙忙笑脸相迎:“对呀,找赵大夫看病的人太多,所以每天只能看五个号。不多了,要看得赶紧。”

女人进诊所请赵闵堂切脉。她问:“大夫,我是今天第几个号啊?”赵闵堂专注切脉:“第四个。我忙得脚打后脑勺,刚想歇一会儿,你就来了。”

过了一会儿,又一个女人进来请赵闵堂切脉。她说:“听说一天只挂五个号,我赶紧跑来了。”赵闵堂头也不抬:“没办法,全是找我出诊的,一去就没时间回来了。”女人问:“我这是第几个号了?”赵闵堂答:“第三个。”

女人立即抽回手:“刚才我姐来了,她说她是第四个,我怎么是第三个了?我说大夫,你是骗人吧?我看你就是靠限号的把戏来招揽病人!心术不正,你这种大夫我可信不着!”

女人走了。赵闵堂赶紧让小龙把告示揭了。

赵闵堂正为自己诊所不景气的事犯愁,听说翁泉海诊所患者多得房门都快挤破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看病倒搭诊费,这便宜谁不占!赵闵堂十分不满,就跑到吴雪初那里说:“雪初兄,他姓翁的如此扰乱行规,有悖医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吴雪初不感兴趣,认为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是,赵闵堂的妻子不干:“因为那官司,咱的诊所一直不景气,都是那个姓翁的闹的,眼下,他又使出这种下三滥的法子,骑脖子上拉屎,这事不能完!”她要出头露脸,替丈夫出口恶气!

赵闵堂的妻子来到翁泉海诊所,看着翁泉海:“请问你是翁大夫吗?”翁泉海点头。赵妻冷笑:“看来没进错门,翁大夫,看病不要钱,还倒贴诊费,您真是菩萨转世啊!”

翁泉海奇怪地问:“谁说看病不要钱?”赵妻怪笑:“那门外不是有人给诊费吗?翁大夫,请问抓药花钱吗?”翁泉海皱眉:“当然谁用花谁的钱。”

赵妻捏着嗓子喊:“全是假的,我还以为碰上了真菩萨,原来是个满嘴溜滑的猪八戒,我呸!”她扭着屁股走了。

中午,翁泉海来到厨房,问正在炒菜的葆秀:“那些人都是你找来的吧?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是歪门邪道!是欺骗!是心术不正!有辱我孟河医名!”

葆秀不吭声,把菜倒进盘子里,端盘子走到正房堂屋门外。翁泉海拦住葆秀质问:“你跟我说清楚,你为什么这样做?”

葆秀看着翁泉海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做,可看诊所里连个外来的脚印儿都没有,怕你心里难受。那天老沙大哥临走不是说过嘛,‘诊病不要钱,算是一条出路,也是积德’。我就这么做了。”翁泉海生气道:“你这样做,我更难受!你回孟河吧,孩子我自己能照看。”

葆秀欲绕开翁泉海,翁泉海一挥手,失手把盘子打落在地,两人都愣住了。晓嵘和晓杰听见动静跑了过来,晓嵘喊:“爸,您怎么了?秀姨忙里忙外,还给我们做好吃的,对我们可好了,您别气她!”晓杰尖着嗓子:“我们都喜欢秀姨,您别欺负她!”葆秀忙说:“没事,没事,菜我再去炒。”她从地上捡起盘子走进厨房切菜,随着切菜声,豆大的眼泪滴落下来。翁泉海不吭气,板着脸走进正房。

(节选自高满堂《老中医》)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从赵氏诊所发展到翁氏诊所,展示了两家诊所状况的区别,但事实上两家诊所都受到了此前官司的影响。
B.赵闵堂受包子铺限量销售启发,给自己的诊所贴出了“挂号限量”的告示,结果还是没能改变诊所门可罗雀的窘状。
C.小说运用环境描写交代赵氏诊所患者少,突出了翁氏诊所人满为患,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小说中赵闵堂的妻子到了翁泉海诊所后的“冷笑”“怪笑”“捏着嗓子喊”之举,形象地刻画出她的阴阳怪气、咄咄逼人,着实“要出头露脸,替丈夫出口恶气!”。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翁泉海为了弄清楚“谁说看病不要钱?”的情节,分析翁泉海在一“问”一“拦”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