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材料三: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故曰:法后王便也。

(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

[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
【小题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
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
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
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
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
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小题5】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3-24高二上·福建南平·期末
知识点:荀子(前313-前238)《孟子》论说文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自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小题1】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 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就 ________     ⑵绝________     ⑶惑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D.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

(《三国志·卷十八》,有删改)


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