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

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也有所不同。
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小题3】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
【小题4】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
23-24高一上·辽宁朝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小题1】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C.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D.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缓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D.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C.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D.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有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选自马祖云《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戻凶横。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仁”,对朋友存往来之“义”,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礼”,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智”,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信”。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选自龙玉然《家风建设很重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小题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白灵均。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小题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引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