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兴凯湖边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山后去了,天渐渐昏暗起来,骚乱稍稍平息了些,森林慢慢安静了。只有那哗——哗——的松涛在晓风的激荡下,更起劲更单调地响着,间或有几只归林的飞鸟吱喳地叫两声,整个森林显得更加阴森更加寒冷了。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呆滞地望望树林梢头那一小片蓝天。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蹦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啊!要不是我……不小心,我们也不会暴露。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老赵长长地吐了口气,直盯盯地望着小孙的脸问道:你今年十几了?

十七。小孙慢慢地抬起头。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

话一时顶住了,谁也不再说什么,林里更静了。一阵风过处,吧嗒吧嗒两颗松塔落在地上,骨碌骨碌滚到小孙的脚边,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跟着蹿下来。它并不怎么怕人。它扒着树干,不停地摇着它那长长的尾巴,瞪着一对小眼好奇地瞧着我们。小孙捡起松塔,下意识地往里面瞅了瞅,随手丢给了松鼠,那家伙轻轻一纵,抓起松塔跑走了。

又是一阵沉默。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哆哆嗦嗦地向我伸过来。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全明白了。我把他那只手紧紧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三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

老赵抽回手,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猛一下咬开了盖子,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矗直地放在我们中间,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时间还来得及;天快黑上来了,敌人一时怕还不敢进来。

没有。我摇了摇头。我只把驳壳枪往胸前放了放,从衣服里子里拿出那张一直没舍得毁掉的临时党证,叠了叠,压在枪的表尺底下——让它们和我的心脏一块儿炸掉吧!

对面,小孙也在窸窸窣窣地收拾什么,他把脑袋探向我这边,恳求似的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这话说得我心里一紧一紧的。我刚想安慰他几句,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

歌子是用我很不熟悉的语言唱出来的。一时,我简直弄不清这是什么歌子,只觉得它是那么亲切,那么耳熟,但很快,歌声和我心里的一支歌曲共鸣了,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这以后,我们曾经唱着它欢庆过战斗的胜利,也曾经唱着它把战友的尸体葬进墓穴……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歌声和着松涛,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摇撼着整个森林。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哆嗦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

小孙抱住了老赵,越唱声音越高。

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唱啊,唱啊。唱了一遍又一遍。歌声和泪一道,从心里涌出来!

不知什么时候,老赵已经不唱了。他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呵斥似的说道:不对!不对啊,老董!他用力摇着手榴弹,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

他说出了我心里的话。想起刚才我们那样软弱无力和那种绝望的打算,我感到脸上一阵发烧。好!我也霍地站起身说,四班长,你下命令吧!

没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跟着那边唱,一个人也要把这个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他转身向着小孙,把枪准备好,你走头里。突出包围圈就往林子里钻。

事情像刚才那样突然地决定了。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轻步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林中的一块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1957105


【注】①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为中俄两国界湖。②小孙:朝鲜人,随父亲越过鸭绿江来到中国,一起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主人公是身处极其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斗争的“抗联”战士。
B.小孙不想扔下战友独自突围,他说的“死在一起”是此刻三个人的共同心愿,表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C.“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指三个人决定引爆手榴弹殉国,这件“大事”为后文突出歌声的作用张本。
D.“我”拿出临时党证,想与党证共存亡,这一细节生动表现出“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寒冷阴暗的氛围,给人们一种压抑的感觉。
B.老赵“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将手榴弹放在三人中间,说明其赴死的从容。
C.三个人依偎在一起齐唱《国际歌》,歌声激昂而感人,凸显了信念的坚定。
D.结尾的篝火象征战士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的主旨。
【小题3】小说中插入了对小松鼠的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曾被清代评论家邹弢称赞“笔法鲜艳”,本文又是以怎样的“笔法”将抽象的“歌声”表现得具体可感的?
23-24高一上·山西朔州·期末
知识点:王愿坚(1929-1991)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野的火星(节选)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伸手从脖子上摸下一只蚂蚁,没有捏死,却把它轻轻地一弹,弹出老远,想道:倒亏它咬了我这一口,要不,还不知要睡到什么时候哩。

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

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马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一面吃一而想:“要是和同志们在一起该多好!”可是队伍呢?他下意识地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他的连队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异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身旁是连的指导员,负了重伤,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混不清了,“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彭绍明含着眼泪,掩埋了自己的首长以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他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

从此,他走上了回头路。

为了安全地通过这段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大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踟蹰在这荒凉的郊野里。只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同志们,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

“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

……

(1957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黑林子、鸟叫声、风吹叶落之声,小说第二段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与彭绍明脱离大部队内心的感受相映衬。
B.在彭绍明醒来后,小说插入了其身份介绍和“夜游生活”的背景,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丰富了叙述艺术。
C.连指导员这一形象出场不多却意义重大,其遗志成为彭绍明前进的动力,也成为他克服困难、最终成长的精神信仰。
D.身处漆黑树林、遭遇战友牺牲、目睹敌军堵住过江之路,彭绍明回归大部队的渴望因恐惧而变得越来越迫切。
【小题2】本文节选自小说开端,假如后续部分以“在返回苏区路上”为情境,下列最能体现彭绍明作为革命的村野“火星”的情节是(       
A.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遇到了围追堵截的敌人,英勇奋战之后光荣牺牲。
B.在返回苏区路上,除了忍受肚子饿、身体受伤之外,彭绍明一路顺利抵达苏区。
C.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路过一个敌军占领的村子,团结村民一起智勇抗敌。
D.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正好遇到另一批“掉队”的战士,结伴顺利抵达苏区。
【小题3】文本虽然只节选了小说一部分,但彭绍明的形象却鲜活、真实,请从“少年”和“战士”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4】有学者评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找到有别于他人的新的“独特的角度”。除人物形象独特外,本文中“独特的角度”还有哪些?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

王愿坚

我们司的冯司长是个女同志,五十一岁了。她一直体贴入微地关心着我们,好像我们是她亲生亲养的一群孩子。

但有时却让我们感到奇怪:每天上班时,秘书给她送来公函、文件,她总是照例翻检一遍,然后问一句:“没有?”秘书点点头,她就轻轻地叹口气,脸上蒙上一层失望的、凄然的神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闷在心里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那是1954年的一个下午,会客室来了一个戴皮帽子、穿灰呢大衣的青年,会客单上名字叫忆平。冯司长默念着名字,便急急赶来。但显然他们并不认识。司长眼睛直盯着那人的脸。随着司长的视线,我看见那人的额角上有一块小小的疤痕。

那青年嘴巴张了几张,却从衣袋里掏出一件东西来。我一看,是一只孩子戴的红骨小手串。只见冯司长惊叫了一声:“平平!”张开两手扑上去;那人也叫了声“妈妈”,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了。

“冯司长的儿子来了”的消息飞快地传开来了。

晚上,我们几个年轻人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司长家里,央求她给我们讲讲她们母子的故事。

“这孩子和小黄一样大,”她指着我说,“今年是二十六岁。我俩分开的那年他还不足六岁。那是1933年。”冯司长便开始了缓慢的讲述:

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在汕头做地下工作,平平留在我的身边。我当时的公开职业是给一个挑花工厂的老板做佣人。利用早上买菜的时间,我可以开展活动。娘儿俩的生活很困难,每月刚够买米吃饭。平平还总受老板儿子的欺负。

一天清早,我接到指示,要我到上海去,把一批文件和材料转给中央,上级同志要我明天下午到他那儿去拿路费,买票上船。

当我领着平平去时,那个同志竟出事了。两个警察抬着一大包东西从门里走出来。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正在喊爹叫妈地哭。那正是这个同志的孩子。

我打发平平偷偷把那个小女孩领过来,抱到怀里哄着。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铅:没有钱,怎么上得去船?任务可怎么完成啊!我躲在码头旁一户人家门前,一直等到天黑,也没有瞅到上船的机会。

天亮时门开了,一位围着围裙的大嫂挎个竹篮走出来,一眼就看得出是这家的佣人。她看见我们,就问:“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我只得撒个谎:“母亲病重了,想去上海看看,没上去船。”话一出口,不由得心里一酸,流下泪来,这例也真像了。

说话间孩子醒了,又嚷着要吃。那大嫂叹口气,进去端出一大碗稀粥。她拿话安慰我,我从心里感激她,说:“大嫂,实不瞒你说,我缺盘缠呀!”

“这,这不好办。”她为难起来。但看来又不愿让我伤心。她看看我,又摸摸孩子,半天,忽然想起什么。“大妹你别见怪,我倒有个办法,你把一个孩子留给我东家做小的,你带上钱去上海。以后你多忙活点,有了钱,多花些钱还怕孩子赎不回来?”

你们知道,潮汕地区有一种风俗——兴买儿女。名义上是儿女,实际上是买劳动力。

这个提议太意外了,我脑子“嗡”的一声。那大嫂见我不吭声,叹口气:“唉,这倒成了拆散你们母子了……”说完,悄悄地提上篮子,走了。

我情不自禁地把两个孩子拉到怀里。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小女儿长得真俊秀,她大概已经见不到她的爹妈了。作为一个同志,我怎么也得想法把她带大。再看看平平,头上被东家孩子打的伤还没好,叫绷带衬着。我怎舍得把他扔到陌生的财主家里去受罪呢?

也许我去找个地方,做个十天半月的工,省吃俭用地积些钱?不行,时间不允许;也许我去沿门乞讨?也不行,身上的文件呢?……现在,就只有这条路能走了,可我下不定决心。

那大嫂回来了。她从篮子底下摸出两个炸糕递给孩子。我再也不能犹豫了,一把揪住她的衣襟:“大嫂,就,就照你说的办吧!”我的眼泪忽地涌了出来。

“当真?”

“当真!”

“那,是哪个呀?我领孩子进去看看。”

我紧咬着牙,抬手向平平一指。那手哇,足有千斤重。

约摸一个钟头以后,大嫂领着孩子出来了,手里拿着三块银圆,两张契纸。

我在契纸上按了手印,然后从三块钱里拿出一块,递给她:“这钱你存着,孩子要有个三灾八难的,费心给请个大夫治治。”说完,我再也抑制不住了,抱着孩子放声哭起来。

孩子叫着:“妈妈,买到票就回来呀!”

“回来。”回来的可能是极小的。我最后把孩子的手抓过来贴在脸上亲着,我的手触到了一件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那副红骨小手串,前天他被东家儿子打我买来哄他的。我脱下了一只,狠了狠心,抱起女儿就走了。

走出十多步,我扭回头。我看见了孩子的泪汪汪的大眼。

走出二十多步,我扭回头。我看见了孩子那高高的小鼻子,那扭歪了的小嘴巴。

我不敢再回头了。走,走,走出好远,我听见了孩子的叫声:“妈妈!”

就这样,我和我的儿子分别了!

她的话停住了。屋里静得很。一位女同志唏嘘地哭起来。

“这些年来,我想尽办法找他。胜利后我自己跑去找过,才知道那家是地主,土改时逃到香港去了。但我不死心,我还在找着,找着……

“忽然,你们看见,昨天他来了。孩子的经历是他刚才告诉我的。是党帮我找到了他。那时我正在狱中,孩子就托给一个女同志收养。后来,这个同志被派到苏联学习,把孩子带到了苏联。”

她情不自禁地拉住忆平的手,长长抽了口气:“整整二十年哪!谢谢党!我把他扔掉了,党把他找了回来。”

屋里慢慢活跃起来。忆平激动地又往母亲身边偎了偎,低低叫了声:“妈妈!”

1957年1月22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司长在革命年代能关爱出事同志的女儿,当了司长后能亲切关心下属,这些都反映出她淳朴善良、温和慈爱的形象特点。
B.几个年轻人央求冯司长讲述她们母子的故事是出于好奇,这与《祝福》中特意寻来听祥林嫂讲故事的鲁镇人的心态基本一致。
C.文中冯司长讲故事占了较大篇幅,讲到尾声时,满屋寂静,有人唏嘘哭泣,这主要是因为冯司长口才好,讲故事的能力强。
D.忆平额角的疤痕是他当年受老板儿子欺负的明证,但他却因祸得福,就是这道疤痕,让母亲确认他就是自己的儿子,母子团聚。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司长每天翻检公函和文件后问一句“没有?”,这一不同寻常的表现设置了悬念,增添了文章的叙事波澜。
B.冯司长母子相认部分采用旁观视角,以“我”的眼睛观察,将场景镜头化,突出了画面感。
C.围着围裙的大嫂端来稀粥给孩子,又拿来炸糕,这些细节反映出她作为底层人的善良心地。
D.文中采用倒叙手法写了潮汕人买“儿女”当苦力的风俗,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小题3】小说以“妈妈”为题,请简述这一称谓在本文中的丰富内涵。
【小题4】妈妈卖掉亲生儿子,这一有悖于常情的情节在本文中却显得十分真实,请对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兴凯湖边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山后去了,天渐渐昏暗起来,骚乱稍稍平息了些,森林慢慢安静了。只有那哗——哗——的松涛在晓风的激荡下,更起劲更单调地响着,间或有几只归林的飞鸟吱喳地叫两声,整个森林显得更加阴森更加寒冷了。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呆滞地望望树林梢头那一小片蓝天。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蹦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啊!要不是我……不小心,我们也不会暴露。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老赵长长地吐了口气,直盯盯地望着小孙的脸问道:你今年十几了?

十七。小孙慢慢地抬起头。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

话一时顶住了,谁也不再说什么,林里更静了。一阵风过处,吧嗒吧嗒两颗松塔落在地上,骨碌骨碌滚到小孙的脚边,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跟着蹿下来。它并不怎么怕人。它扒着树干,不停地摇着它那长长的尾巴,瞪着一对小眼好奇地瞧着我们。小孙捡起松塔,下意识地往里面瞅了瞅,随手丢给了松鼠,那家伙轻轻一纵,抓起松塔跑走了。

又是一阵沉默。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哆哆嗦嗦地向我伸过来。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全明白了。我把他那只手紧紧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三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

老赵抽回手,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猛一下咬开了盖子,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矗直地放在我们中间,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时间还来得及;天快黑上来了,敌人一时怕还不敢进来。

没有。我摇了摇头。我只把驳壳枪往胸前放了放,从衣服里子里拿出那张一直没舍得毁掉的临时党证,叠了叠,压在枪的表尺底下——让它们和我的心脏一块儿炸掉吧!

对面,小孙也在窸窸窣窣地收拾什么,他把脑袋探向我这边,恳求似的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这话说得我心里一紧一紧的。我刚想安慰他几句,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

歌子是用我很不熟悉的语言唱出来的。一时,我简直弄不清这是什么歌子,只觉得它是那么亲切,那么耳熟,但很快,歌声和我心里的一支歌曲共鸣了,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这以后,我们曾经唱着它欢庆过战斗的胜利,也曾经唱着它把战友的尸体葬进墓穴……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歌声和着松涛,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摇撼着整个森林。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哆嗦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

小孙抱住了老赵,越唱声音越高。

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唱啊,唱啊。唱了一遍又一遍。歌声和泪一道,从心里涌出来!

不知什么时候,老赵已经不唱了。他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呵斥似的说道:不对!不对啊,老董!他用力摇着手榴弹,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

他说出了我心里的话。想起刚才我们那样软弱无力和那种绝望的打算,我感到脸上一阵发烧。好!我也霍地站起身说,四班长,你下命令吧!

没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跟着那边唱,一个人也要把这个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他转身向着小孙,把枪准备好,你走头里。突出包围圈就往林子里钻。

事情像刚才那样突然地决定了。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轻步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林中的一块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1957105


【注】①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为中俄两国界湖。②小孙:朝鲜人,随父亲越过鸭绿江来到中国,一起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主人公是身处极其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斗争的“抗联”战士。
B.小孙不想扔下战友独自突围,他说的“死在一起”是此刻三个人的共同心愿,表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C.“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指三个人决定引爆手榴弹殉国,这件“大事”为后文突出歌声的作用张本。
D.“我”拿出临时党证,想与党证共存亡,这一细节生动表现出“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寒冷阴暗的氛围,给人们一种压抑的感觉。
B.老赵“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将手榴弹放在三人中间,说明其赴死的从容。
C.三个人依偎在一起齐唱《国际歌》,歌声激昂而感人,凸显了信念的坚定。
D.结尾的篝火象征战士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的主旨。
【小题3】小说中插入了对小松鼠的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曾被清代评论家邹弢称赞“笔法鲜艳”,本文又是以怎样的“笔法”将抽象的“歌声”表现得具体可感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