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

蔡东

这是南方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风和阳光都清清爽爽的。借着路边的玻璃门,我悄悄打量自己,发型衣着都过得去,心情虽忐忑,也还藏得住。现在的她,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春节前夕,我们被拉到一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说是一家人,其实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大家热聊,发养生谣言和珍藏的表情。“晓茹”两个字突然出现时,想赶紧加上她,临到最后却没把消息发出。时间露出一个小豁口,旧事一幕幕涌出来。

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是为我摘苍耳的人。

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起得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风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

群里热闹了一阵子,几轮热络的网络走亲戚后,气氛凉下来,因为并不真正生活在一起,曾消失在时间里的人换种方式又消失在虚幻的空间里。有时我会猛然一惊,以为她退出了,赶紧点进去看看,见她还在,就松了一口气。迟疑和猜度中,日子像上了釉,一天天滑过去了。

直到她主动加上我,说,刘亚,我也在深圳。

约了几次,不是她没空就是我没空,或者也可以说,总有一个人没准备好,托词逃脱了。大半年之后,终于定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是我和她,刘亚和李晓茹。

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

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

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在各个年龄段女性都讨厌被叫成阿姨的时代,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珠三角和长三角流动的中老年女性,善解社会和家庭之烦忧,亦专于藏匿和退场,就这样凭着勤劳与智慧过活了下去。

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很多这个岁数的人,头发往脑后梳,稀疏得几乎能数得清,还有一具沉甸甸的身体,穿什么衣服都紧绷在肚子那里。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我不确定,这会不会是一种调动和伪装,我不是也在没有快乐激素分泌的情况下调控出快乐和积极来嘛。只是临出门的时候,放下刘海遮住了眼睛,于是我去寻找她的眼睛,眼睛可骗不了人。她的眼睛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现在的我需要她。

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

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亲密。有时,我会想起杏烟河的河水,日日夜夜往前流,但没人知道它流到哪里去了。我和她曾共享大好月色,共享一段充满情味的日子,以为会一辈子这样好下去。那时,我健康且清瘦,此刻,我正处在跟发胖、网瘾、职业低谷、焦虑型购物搏斗的人生阶段,睡前辗转,杂念如潮,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

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璧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

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把人的影子投到远处的地板上。她从包里拿出一板药,摁住药片顶开铝箔。我赶紧给她要了一杯清水,她仰起脖子把药吞下去,没多说什么。我知道,她这个年纪的人大抵是受着一种或几种慢性病折磨的。

我想到她的经历和年龄,她的坠落和攀爬,忽然就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怖。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同租的三个人开始说吧……

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不知道哪条街的桂花开了,金桂的香那么重,风都吹不动,空气变得很稠密,站在里面,一下子就被花香染了一身。不似幽冷的兰花香,飘飘忽忽,闪躲着什么,桂香浓郁,强烈,无所保留地让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

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表现了“我”对这次见面的手足无措,心理上对此次见面有抵触。
B.“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我”在心理层面的感受。
C.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写出了两人见面时的情景,表现了两个人当前的状态。
D.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写出了“我”和小姨在杏烟河度过的美好时光。
B.小说描写杏烟河从春天逐渐过渡到夏季,用“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侧面描写来表现。
C.“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这一句的景物描写,暗示着小姨的精神状态已经进入衰退阶段。
D.小说中,金桂的香与兰花的香象征两种不同的感情,而“我”现在对小姨的感情如桂香般浓郁。
【小题3】有评论家认为:“蔡东是真正的城市文学书写者,她非常现代地去理解城市的心灵、理解城市人的生活肌理,就连那些细小的事物也会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找到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2024·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爷爷遇见过神仙吗?

作者:一树繁花

鸡窝窝,一下子飞出了七只金凤凰,这件事轰动了乡里。

爷爷的几个儿女,个个都很有出息,成了十里八村饭后茶余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都在传说,爷爷遇见过神仙,沾了仙气,孩子们才这么出众。

这故事传得神灵活现,有板有眼,不由人不信。

大家都说,有一天天蒙蒙亮,爷爷就起早下地,走到我们村东头河套的乱树林边上,远远就听见一群狗在狂吠乱叫,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白眉白发白胡子老头迷路了,被狗追得乱跑。爷爷赶走了狗,救下老头,老头儿感激不尽,就留了点仙物给爷爷,保佑子孙后代出大人物……

我将信将疑,拿这事来询问爷爷,爷爷笑着说:“咄!哪有的事,净瞎胡诌……”然后又看到我充满期待的眼神,不忍拂却我的一腔热切,就寻思了一下说:“不过呀,倒真有过这么一回……”我忙搬来小板凳,专心听爷爷讲故事:

“那一年,咱们东河里发大水,把小木桥都冲垮了,这一片全是汪洋。有位先生提着行李过不去了,犯愁哩。你爸爸跟你现在一样大的年纪,成天光着屁股在河里扑腾,水性好着哩,就用咱家大木盆,凫着水,把先生和行李来回几次运了过去。先生千恩万谢,拉着我的手说:‘老哥,咱这娃儿不错,别让他成天在外顽皮了,该上学识字了,我就在河东那个学堂里教书。咱们逢上了好时代,可不能再让娃儿当睁眼瞎呀,读书才会有前程,将来用处大着呢。’先生还交代我说,‘老哥,不能再割这河边的树条子了,树割光了,这河脾气就越大,得多种树才能制服它………’”

爷爷讲到这里,赞叹道:“先生不愧是识文断字的,有见识,不然,我哪能铁了心砸锅卖铁供你爸读书,这小子还真行,当年黄榜一揭,全乡就考上他一个,是头一个飞出咱这草窝窝的金凤凰。”爷爷又指着院子东墙外那片树林子说,“这也是我照先生说的,种的树,一年一年,都成这么一大片啦。”

爷爷的房子建在村子最东头的河套边上,离浩浩荡荡的大河,只隔一个树林子的距离,里面全是各种参差不齐的杂树。只在紧靠东墙之外,有两棵特别高大的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合抱粗的参天白杨,挺直向上,树干不枝不蔓,亭亭如伞。树上有一家喜鹊,终年在枝头喳喳叫。到了繁殖季节,爷爷院子可热闹了:白杨树头上的小喜鹊,屋檐下的小燕子,成天张着大嘴巴嗷嗷待哺,忙得他们爸妈飞来飞去一刻不息。

爷爷说:“喜鹊是报喜的吉祥鸟,跟小燕子一样要保护。那一年你小叔正是半大的浑小子,家里条件好了,却不好好念书,整天捉鸡打狗,攀屋子上树,不知啥时就盯上了咱这白杨树上的小雏鸟,亏这么粗这么高的树也爬得上去,快得像只猴子,在摇晃的树梢间掏喜鹊窝,抓小喜鹊。我登时气得拿着一根棍子就出去了,把你小叔结结实实揍了一顿……”   小叔是几兄妹当中,最小最顽皮能干的,也是后来职位最高、出息最大、最为耀眼的一只七彩凤凰。

“小叔还挨揍呀!”我吐了吐舌头,惊讶地望着爷爷。爷爷说:“那古书不是说,人不打,不成器嘛?”

“不对不对,我刚学了《三字经》,是‘玉不琢,不成器’呢。”

“反正都是一样的理,”爷爷继续说,“后来你小叔一毕业就参了军,这可正对上了他的脾性,读书不走心,摸爬滚打样样在行,每次部队练兵,准得第一,奖状喜报年年往家里送。”爷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爷爷家以前是三间小泥草屋,垣墙颓圮,快要坍塌了。爸爸工作以后,立马带动弟妹,给爷爷翻修了这一座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房子建在一个高高的青石台上面,青砖青瓦白粉墙,隐匿于一片高高低低郁郁青青的树林之中,清晨与傍晚时分格外似有仙气笼罩。

爸爸说爷爷年纪大了,该好好享福了。可是爷爷却咋也闲不住,就连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手里也不停地忙着活计。爷爷的手也很灵巧,我疑心是被神仙施了魔法,我眼睁睁看着几条寻常麦秸在他手里上下翻飞,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蝈蝈笼子,或者一只小蝴蝶……我欢呼雀跃,总是在他干活的时候陪在旁边,倒个水递个东西,作爷爷的小帮手。

爷爷满意地点着头说:“家里富裕了,人也不能忘了本,还得勤俭持家呀。你不是问神仙给了咱啥仙物吗?你看看咱乡下,小麦秸子,玉米皮子,柳树条子,山草秆子,可都是宝物哩。”爷爷一边说一边用玉米皮子,替我编织一个盼望已久的小提包,我更屁颠屁颠地卖力帮忙。爷爷说:“当年你二姑在县工艺品厂工作,那带回些啥东西回来,塑料做的成品,有啥工艺?我就让她带咱编的东西回去给领导看,咳,还真有眼力,识货,卖到国外,外国人可喜欢了。咱这一带的乡亲才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处呢!”后来二姑的工艺品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带动乡里乡亲都有了赚钱的门路,她自己也是第一批住上县城宽敞明亮高楼大厦的人呢。

可是,爷爷究竟有没有遇到神仙?看来,他自己也说不清,他说:“这每一天村里村外,左邻右舍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哪能不遇到一两个有急难的,顺便帮人一把、救个急,尽点力,也不算啥呀,谁知道哪个就是神仙?”

显然,这回答根本不能令十里八乡的人们信服:鸡窝窝,咋能一下子飞出七只金凤凰?……大家质疑之余,就七嘴八舌讨论,有的说是住处风水好,有的说是房子建得正,还有的说那棵有喜鹊窝的白杨有灵气……总之就是爷爷幸运,沾了神仙的光,才会这么家道兴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窝窝,一下子飞出了七只金凤凰”中用“金凤凰”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子女们很有出息,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B.乡人们疯传爷爷遇到神仙的故事,是为了批判乡人们深入骨髓的迷信落后思想,对神仙有着无限的崇拜之情。
C.文中的爷爷是一个勤劳淳朴的普通劳动人民,但他有着超越普通农民的教育理念,依据孩子们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D.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多处用语暗含时代特征:例如“学堂”“先生”“黄榜”属于建国初,“二姑是第一批住上县城里的大楼房的人”属于改革开放初。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爷爷遇见过神仙吗?”为题,设置疑问语气,既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性,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语言清新质朴,在口语化的语言中运用了很多乡野俚语,又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C.小说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爷爷对先生种树意见的采纳,又引出下文爷爷对调皮小叔的教育。
D.小说结尾与开头部分形成照应,富有神话色彩,从而佐证了爷爷家道兴旺就是沾了神仙的光。
【小题3】对爷爷家道兴旺,村人们都认为是遇到了神仙,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正在紧张进行。
B.“‘还记得爹吗?’‘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这笑,既有看到孩子聪明可爱的欣慰,又有丈夫参加抗日队伍的自豪。
C.“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场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场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题材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
B.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既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小说结尾写“媳妇当然更快活”和开头相呼应,和女主人公先前的郁闷情绪形成对照,又向读者透露了丈夫的音讯。
D.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以及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小题3】小说以“丈夫”为题,围绕“丈夫”展开叙写。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
【小题4】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河水汤汤

汤成难

⑴漫长的黑夜之后,河岸醒来了,带着慵懒气息,温驯,平和,还有点桀骜不驯的样子。河岸上的巴泥草蹿出几寸,结实地交织在一起。父亲光脚走在上面——是的,光脚,除了冬天,其他的季节他都是光着脚丫,好像要随时下河似的——父亲走路的姿势越来越奇怪,河边挑水或洗衣的人总是会停下手里的活儿,扭过头看——他们还不太习惯那个走在地上的父亲呢。的确,父亲走起路来很别扭,两只脚分得很开,随时要寻找某种平衡似的。有时,走着走着,他会突然停下来,身体轻轻地左右摇晃,这个时候,父亲脚下的土地恍惚变得明亮起来,浩渺无边,闪着银白的波光。好一会儿,父亲才继续向前,他抬起一只脚,在半空悬置片刻,再猛地跨出一大步,像是从船舷跳到了岸上。当然,最让人奇怪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父亲总是将他的桨扛在肩上,跟那些扛着铁锨或锄头去地里干活儿的农民一样,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和他的桨形影不离,即使他不带在身边,也没人会打它们主意的。

⑵那天,在河边洗衣和挑水的人并没有看父亲走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大雾将人融化成一个个小黑点,他们看见了很多小黑点,像毛玻璃上蠕动的小虫。

⑶那是一支桥梁建筑队。和建筑队一同到达的还有几辆装载着各种机具的卡车,车轮在村道上轧出很深的车轱辘印,像铁轨一样伸向通天河。村里的人沿着轨道拥向了河岸,摸惯了牛背和犁头的大手,落在从卡车卸下的机具上,或许他们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这些机具与桥梁之间的关系。没有木头,怎么造桥呢?我又提出愚蠢的问题了。当然,我的父亲也不知道答案,他还没见过那么大的桥呢。

⑷这是一九九六,在通天河的历史上应该记下这个年份。

⑸之后的日子,父亲常常一边划船一边注视着不远处的工地。河底打入了深层桩,混凝土桥墩像是从河底长出来的,一天天粗壮,一天天变高。父亲感受着河水震颤,有时干脆把小船划过去,围着桥墩看一圈,那些裸露出来的钢筋和流淌着的混凝土,让他深感不安。他把船靠向岸边,从堆满脚手架和模板的缝隙里爬上去。这里的天是灰的,地上的沙都跑到天上去了,起风的时候睁不开眼,人定定地立着,等风跑远。灰落下来便换了地方,落在人头上,眼窝里,鼻孔里,衣服上早就是灰乎乎的了。几个建筑工人用独轮车运送砂浆,身子比独轮车高不了多少。等待出浆的时候,他们就坐在一堆碎石前用石头刮鞋底——混凝土黏住了鞋,再不刮掉,就要变成鞋帮子了。他们并不说话,倒不是一张口会吃进沙子,而是搅拌机、打桩机实在太吵了。工地上有的是各种响声。

⑹有一处,河岸被挖开了,土坍塌了很大一片,河水窝在那儿无法离开。河岸上流淌着混凝土,一些多余的没有及时清理掉的很快就凝固,像结成的痂糊在地上。

⑺嘈杂声和风沙使人睁不开眼睛,透过微闭的眼帘,父亲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色,其他的色彩早已挣脱逃离。父亲立在沙堆前,双手抱着他的榆木桨,唇齿又苦又涩,眼睛嵌在深纹密皱之中。他从灰色里退回来,一直退回到他的河岸。父亲变得更加沉默了,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船舷上

⑻桥一天天长大,像横卧在通天河上的巨兽,相形之下,父亲的小船如同一只小甲虫。桥筑好了,过河的人不再需要来到渡口了,他们从桥上经过,下意识地扭头看桥下,人们多么喜欢这样啊—一站在高处,朝渡口俯视。

⑼施工队离开后,父亲变得忙碌了,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去修整河岸,那个坍塌的地方,像一道伤口,露出最虚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河水在此处变得浑浊不清,一副心事沉沉的样子。父亲用铁锹将虚土铲去,露出大片的浅绿褐色,细细的纹路纵横交错,犹如血管分布其间。父亲从大堤上运来了土,是更深一点的绿褐色,两种土如何紧密交融,父亲是花了心思的。一层层填实,夯平,直到土层上面渗出细密的水来,如同吐露出的秘密。父亲再用巴泥草覆盖在土上,期待生根抽芽,形成星罗棋布的网状。

⑽做完这些,父亲并不着急回去,而是对着桥墩发呆——他对其极不放心。父亲沿着两岸来回看着,最后还是将小船划向了桥墩。父亲注视着桥墩,水在这儿形成很多个漩涡,发出呼呼的声音。父亲把挂在桥墩上的水草清理掉,站起来,松了口气,身子向桥墩靠拢,耳朵贴上去。谁也不知道父亲在倾听什么,仿佛真的听见什么了——这一动作会持续很久。

⑾黄昏来了。离开桥墩,父亲就不划船了,他把桨收上来,和自己一同躺在船舷上。有一次,父亲突然跳进水里,扎了个很深的猛子,顺着桥墩一直摸索到河床。半晌,父亲才钻出来,爬上小船,静静地躺在船舷上。

⑿河水汤汤,向前方流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总是“将他的桨扛在肩上”,因为桨是他划船渡人的工具,也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跟那些扛着铁锨或锄头去地里干活儿的农民一样”。
B.走在河岸上,父亲“两只脚分得很开”“身体轻轻地左右摇晃”,这是常年船上生活养成的习惯,而这种生活导致了他在陆地行走不稳。
C.文章没有描写等待出浆时工人的表情和心理,只写了他们安静地用石头刮鞋底上粘着的混凝土,这说明他们对嘈杂的环境已习以为常。
D.小说结尾写“父亲突然跳进水里,扎了个很深的猛子,顺着桥墩一直摸索到河床”,半晌才钻出来,这表现了父亲在努力追求心灵的平静。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中,作者把桥梁建筑队卡车的车轱辘印比作铁轨,这与下一句中的牛背犁头形成对照,表现了村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B.第⑹段中,作者把河岸坍塌处一些多余的没有及时清掉的凝固的混凝土比作痂,这个比喻与下文写父亲清理混凝土、修整河岸相照应。
C.第⑻段中,作者分别将大桥和小船比作巨兽和小甲虫,这体现了两者在外形大小上的巨大差异,表现了船在人们生活中渐渐失去作用。
D.第⑼段中,作者把河岸中纵横交错的细细的纹路比作血管,这既照应了开头对河岸的描写,又表明在父亲眼里河岸是一个生命的存在。
【小题3】小说以“河水汤汤”为题,并以“河水汤汤”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就内容层面作简要分析。
【小题4】有同学建议教材编者将此文编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时代镜像”这一单元中,请你根据主题词“时代镜像”及本文内容,代为概述建议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