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
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小题3】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2024·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四月的后十天,白天黑夜都下着雨。山野间,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快压到人头上了。

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冒雨在蟠龙镇周围的山头上观察了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后,回到野战军司令部——彭总住在一家老乡的窑洞里。窑洞的门窗都让敌人烧掉了。进了窑洞,右首有一片门板支起的一张床。床上放着很简单的铺盖。窑后头的墙上挂满作战地图。

野战军司令部通知:下午召开旅以上的干部会议。可是旅长陈兴允奉彭总指示,上午十点钟就赶来了。因为陈兴允的那个旅,是担任主攻蟠龙镇制高点——积玉峁这个重要任务的。

陈兴允走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把帽子上的水拧了拧又戴上,喊了声:“报告!”窑里没有回答声。陈兴允伸头往窑里看,原来彭总正在那里凝神专注地思考什么。

彭总坐在火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的衣服透湿,身边的柴火堆上放一顶军帽,帽檐上流下点点的水滴。他仰起头,微闭着眼,两手抱住膝盖,肩膀左右微微摇动。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破旧的棉衣,说:“披上。”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着作战地图,扳住手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把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我们部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把敌人进攻延安时的那股凶劲挫下去了。现在又把敌人主力部队指挥着向绥德地区爬去了拿下蟠龙镇这个孤立据点,他一定也心里有数。可是陈兴允明显地感觉到彭总不但没有兴奋情绪,反而更谨慎,更沉入深思。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陈兴允正寻思,只见三个小娃娃,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起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小心,不要跌跤!”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

彭总笑着转过身,向陈兴允问了战士们对最近战局的看法和议论以后,又非常简明地把全国战争情况讲了一番。然后,背着手,站在窑洞门口,眯着眼睛望向远处雾沉沉的高山头。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蟠龙镇,你有没有信心。”陈兴允说:“我还需要充分地了解情况。”

彭总指着地图,扳住手指头冷静地讲着,计算着。敌人在蟠龙镇周围几十里的山头上,除了强大的野战工事以外,还有三十多个重要碉堡。拿下这些重要阵地,需要多少时间。并讲到敌人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敌人的优点和弱点;我们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末了,彭总说:“这样看来,最少,最少我们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陈兴允觉得脑子里千头万绪的想法,现在非常明确了;对这次攻坚战,他分外乐观,分外有把握了。

彭总讲完,背着手慈祥地看着陈兴允,又问“你觉得怎么样?”

陈兴允说:“原来我担心的是时间。照彭总的计算,我们除了战斗准备需要的时间,还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彭总问:“有把握吗?你用什么战术手段,拿下积玉昴这个决定全局的重要阵地?”陈兴允看着挂满地图的墙壁,回想着这几天侦察、研究的印象,边回想边盘算。彭总仿佛怕打扰陈兴允的思索,轻轻地踱着步子。

陈兴允说:“我们火器很少,炮弹有限。因此,土工作业和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有决定作用……”

彭总向前微微地移动了一下脚步,他全副精力又集中到某一点上思索了。他说:“你说得对。土工作业与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是会起重大作用的。”

彭总又仔细地讲了关于侦察地形、火力和突击队的组织……还语重心长地叮咛:“你攻击这一点,你就必须打上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也必须拿下它。这就要求指挥员有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有坚定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来的路上,陈兴允再三地思量彭总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很多遍,但是这次听了又觉得格外新鲜和思想丰富。

(有删改)

文本二

西行漫记(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得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但是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吴景崧等译,有删改)


【注】①埃德加·斯诺: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四个月,是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②政府军:指国民党军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到“白天黑夜都下着雨”“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既交代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也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文本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了陈旅长到野战军司令部的见闻、感想,全文通过他的观察完成了对彭德怀将军形象的塑造。
C.文本二中说彭德怀“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生动地表现了彭德怀活泼敏捷和精力过人的特点,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
D.两个文本都通过对战争年代彭德怀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崇高精神。
【小题2】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二是如何通过“我”来写彭德怀以体现纪实文学真实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孙志保

下午刚起的风,到傍晚就息了。乌云像一块破旧的黑布,一直在远处飘荡。

药铺外的石板路上传来脚步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

金久淡然一笑:“刘老板深夜来小铺,有何指教?”

刘老板伸出左手,叉开五指:“济人清瘟解毒丸,你金氏‘济人堂’的镇店之宝,5000丸,七天交货,多多益善。”随后把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柜面上。

金久点头。

刘老板站起身,忽在东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前驻足,说:“这是刘秉忠的《南乡子》。”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刘老板品了片刻:“诗人虽然做了很多事,却不满意,情绪难免有些低落。可贵的是,读书以明志,种竹以寄情,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

刘老板的脸色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走到金久跟前,握住金久的手说:“我就不藏不掖了。我是三淮山游击队派来的,游击队被困山上,遭了瘟疫,只好求助于金老板。我们交往了两年多,我知道你的为人。”

金久说:“我前几天到三淮山下采药,见疬气流溢,就知今年瘟疫暴发难免。我已经进了一批药材,正在加工。”然后取出一袋药材:“这是大黄,你先带回山上,用铁锅烧水,放入大黄,患者每天两次饮服,每次一碗。”

刘老板拱手告别。

大门“咣”的一声又被推开。一个穿军官制服的人带着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走进来,要定制6000丸济人清瘟解毒丸,六天后取药。

“少一丸,你的药铺里就会少一条人命。”

金久连称“不敢,不敢”。

第六天,金久和三大箱的6000丸清瘟解毒丸一起被带到军营。

“你知道为什么非要你这个老板亲自来送货吗?”旅长林镇湘问,又说:“我知道你的药铺里有一幅《南乡子》。一个药铺的老板,他应该去看《本草》。况且,我们也知道这几天有人联系过你……”他从金久带来的药箱中取出一粒药丸,递向金久:“我需要验证。”

金久的脸有些发紫。他看着那粒药丸,像看着一个就要爆炸的炸药包,最终还是接过,吃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金久清癯的脸肿成了一只土豆。“我没有下毒,天地可以做证。”金久说。

“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我都不想提了。我现在要你为我做两件事,如果你答应,我可以把你放了。”林镇湘居高临下地看着金久。

林镇湘要金久做的第一件事,是交出他给刘千叶的游击队制的药丸;第二件事是金久必须想办法把这6000丸药送上山交给游击队。

金久只得照办。

夜里两点多钟,山南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天亮后,林镇湘带着警卫排上了山,希望找到一些东西,比如,几十具尸体,或者某个山洞里躺着几十名因为染上瘟疫而无法行动的游击队员。他没有找到,但他找到了一口大大的铁锅,里面残留着些液体,有一种熟悉的气息。站在铁锅前,林镇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他仍然想和金久谈一谈。

林镇湘说:“刘千叶和他的游击队全都跑掉了,你是不是很满意?”

“是的,我很满意。”

“我今天来,想听你讲故事。”

金久脸上浮出一点笑,愉快地点了点头。

金久说:“我是南乡子。”

林镇湘睁大了眼睛。南乡子是共产党锄奸队的头号铁血杀手。三年多前,时任市警备司令的林镇湘曾遭南乡子刺杀,幸免一死。从那以后,林镇湘严密搜查,南乡子一直销声匿迹。

他拔出手枪,把枪口抵到金久的前额上。

金久的眼神非常淡定。

“你是我的心病。”林镇湘说,“三年了,我总算找到你了。”他的神情一瞬间狰狞起来。

强压下怒气后,沉吟半晌,他又说:“刘千叶的游击队,比我的部队更早感染上瘟疫,为什么我在山上找不到瘟疫留下的痕迹?”

金久差点笑出声:“我早就和你说过,那些药都没有毒。游击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冲破重围,都得感谢你送药上山。”

“那你身上的毒是从哪里来的?这几天你一直在我的严密监控之下……”林镇湘几乎绝望了。

“约定交货的那天早上,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了砒霜。剂量经过严格的计算,第二天早上发作,五天死掉。五天已经足够了。”金久的声音低哑而平淡,就像在叙述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你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林镇湘颓废至极。

“是的,”金久说,“如果有生的想法,我根本无法把药送给游击队。”

林镇湘觉得自己正从头到脚慢慢地变成一堆草木灰。

“你本来已经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但是——南乡子,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金久慢慢地睁开眼睛,说:“你有信仰吗?你相信信仰的力量吗?”

林镇湘愣了一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疾步走出了帐篷。

金久觉得天地静极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幕在药铺订药的场景,既交代了济人解毒丸的神奇效用,也形成了矛盾局面,使其后的情节发展充满张力。
B.金久试药时的神态及“我没有下毒”的辩解,其实是在演戏,以便让林镇湘相信解毒丸被下了药,从而能送药给游击队。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阴沉、压抑,暗示要有凶险的事情发生;结尾的“天地静极了”,则传达出圆满落幕的安详和坦然。
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能够深入细致地描摹人物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充分展现战争年代广阔的社会背景。
【小题2】从得知金久就是南乡子,到走出帐篷,林镇湘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小题3】刘秉忠的《南乡子》词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①,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嗦子。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②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这是对百十只鱼鹰战斗精神的呼唤。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嗦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嗦,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原本静悄悄的湖,此呼彼应,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③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起身躯跳着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的吆喝声么?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么?

相信,点起这火花的必定是这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注】①小溜子:方言,小船。②独山湖: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微山湖: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电似地”“鱼之芭蕾”“战鼓”等词语突出了微山湖鲤鱼的肥硕,衬托了渔民收获时的欢欣与喜悦。
B.“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一面,表达了对鱼鹰的赞叹。
C.文章写鹰户收工时,用夕阳“静静地落着”渲染出了落寞的景象,“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
D.本文以时间串联文本,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出发”“劳动开始”“休息”“收工”这一天的捕鱼生活,内容丰富鲜活。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的震撼心理来衬托鹰帮捕鱼时的激情。
B.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小题3】文中画线句,作者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