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加工产品,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不到很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编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和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编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张厚明《中国制造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名牌之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制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被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了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
B.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C.通过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企业财富增长,因此强化品牌意识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D.推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新意识的产生。
B.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内在而言,就是要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C.品牌是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我国工业产品知名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低。
D.将中国建成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培养人才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不同,需要定力和耐心。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22-23高一上·河南许昌·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 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

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并且他们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思想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而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该怎么办?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成熟以前,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美学和科技活动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例如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跨界融合的领域同样,气象科普工作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气象学功底和气象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文学、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与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文学书写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气象科学考察写作、描述气象物候等都是将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结合起来的活动。如气象学家王鹏飞时常自觉引用古人诗词文章作为科学论证的材料。其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审美性,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气象科普效果。

(摘编自王东、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吐温的话表明,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并不具有审美态度。
B.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C.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在现代科技活动中不需要美学的支撑。
D.近代,人们在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上形成了诸多不同,存在着专业偏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二者具有联系,不是隔离的。
B.感受到事物的美属于美学欣赏,但不是美学欣赏的全部,美学欣赏也包括在感受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等负面的触动。
C.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这由其专业偏见所决定,而这种专业的隔阂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确实难以消除。
D.自古以来,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三者融合,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才没有了关联。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第三段“科学家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观点的一项是(     
A.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认为,科学家将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因此“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B.北宋沈括曾描写彩虹“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后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
C.明代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而多变,看到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自然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D.柯尔利斯在《奇异自然现象》中,记录了科学家对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受,他们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自觉地探究缘由。
【小题4】下面是气象学家在科普活动时对 2008 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阐释,根据材料内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江南的中南部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②而江淮以北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燕山雪花大如席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多加防备,所以很少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③而 2008年冬,强冷空气越过江淮地区不断南下,与同样强劲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拉锯式的持久战,由此形成了江南地区反常的冰雪大灾。这种情形江南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令人猝不及防,人们当然也就感到特别寒冷、难以接受了。

A.句子①体现了专业性,表明科普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B.句子②体现了科普者要有专业素养,也要具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C.句子③凸显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D.句子④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通俗易懂。
【小题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______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纷繁(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bìng)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薄,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B.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hǎo)礼”。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yīng)于传统的习惯。
C.《乡土中国》一书源自作者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犀利洞察与(zhā)实调研,其中的分析鞭(pì)入里,为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D.宋代以后,一般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huì),改天换日,只有老百姓实在穷而无告,才会铤而走险、(jiē)竿而起。
【小题2】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______的阐释: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回家,大概是三件事:一是省亲,______思念之苦;二是乡愁,归于故土之亲;三是仪式,______精神传承。

A.恰如其分   消除   感悟B.一针见血   慰藉   濡染
C.高层建瓴   抚平   感服D.鞭辟入里   解除   渲染
【小题3】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_______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①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②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③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④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⑤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A.①④③②⑤B.①③④⑤②C.③④②①⑤D.③①④⑤②
【小题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从而避免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
【小题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孟母为儿三迁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小题6】中国人待人以礼、言谈重礼、语词得体。下面句子中不合礼的一项是(       
A.昨日本拟一电相告,以小轮船不来,故不能发,想正悬念。今特琐琐相告,可并禀高堂。(梁启超《与娴儿书》)
B.欣闻母校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校庆邀请函回函)
C.犬子在光明大道2号新开汽车工坊,欢迎新老朋友惠顾。(父亲在朋友圈发布的儿子店铺开张信息)
D.选科分班结束后,学生对老师说:“承蒙老师上学期的雅教,我受益良多,今后若有机会还请老师不吝赐教。”(师生道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义利问题上,一般儒家都是强调重义轻利的。有的人说儒家这一观念与市场经济不协调,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违背社会的文明,中国的落后都是儒学造成的。我认为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讲一个问题,儒学是否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要从历史事实与理论研究两方面来分析。儒学创立两千多年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出现过汉唐盛世,至宋元明清几朝,中国的经济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朝时,中国的产值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也超过当今美国的占比。儒学没有妨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历史事实。从理论上说,孔子提倡富民。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以为轻利就是不要利,这是许多人的普遍误解,或曲解。

《论语•雍也》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愿宪。他很穷,当了孔子的管家,觉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孔子批评他,认为不要是不对的;要了,自己用不了,可以救济乡里的穷困人家。朱熹的解释:“言常禄不当辞。”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义。并不是辞“钱财”就是对的。孔子的学生子贡很会预测市场,他从事商业活动赚了很多钱。鲁国规定,谁能花钱把在外国当奴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到政府那里领取一些钱,作为补偿金。子贡赎了一些人回来,因为他自己钱多,就不去政庭那里领取补偿金,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不能因为你有钱就不去领取补偿金,你这么做,今后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就再没有人去赎了。在这里,不拿钱是不义,拿钱才是义。王充认为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的家长用一头牛来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于拯救落水的人了。当时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王充说子路“受而观德”(《论衡•定贤》),即接受了谢礼,等于倡导了做好事。

由此可见,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该取的不取也是不义的。当然讲义利之辨,儒家主要反对当权者贪污受贿,那是“不义之财”。简单地说,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财,不是儒家的主张。

义是合理分配,重义是强调合理分配。分配不合理,财富再多,都被少数人所垄断,多数人受穷,两极分化,社会就不安定。因此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董仲舒说,义、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义以养心,利以养身”,心比身重要,所以要重义而轻利。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也都是认为仁义道德比身体生命都更重要。不要利,不是儒家的思想。

社会公平是义,发财致富是利。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注重社会公平是极端重要的。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贫富差别扩大,富者骄奢淫逸,贫者穷急愁苦,社会就不会安定。抑制垄断,倾斜弱势,缩小差别,维护公平,这是为政的大德。

(选自周桂钿《十五堂中国国学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一般强调重义轻利,人们认为儒学妨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国家落后。
B.在儒学的影响下,我国出现汉唐盛世,宋元明清的经济也一直领先世界。
C.子贡赎回了在外为奴的鲁国人却没有遵守鲁国的规定,不拿钱是出于义。
D.对于义利之辨,儒家倡导对“财”要“取之有道”,反对当权者贪污受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的儒学是否妨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引发了后文的相关论证。
B.第三段运用三个事例,论证了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的观点。
C.在前文基础上,第五段解说义、重义,再剖析义利关系,使论证走向深入。
D.结尾段由义与利引申到论述缩小贫富差别,使本文的论证更具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清朝的产值占世界经济比重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强国。
B.孔子和王充对子路都给予了肯定,可见其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义利观。
C.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因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前者更重要。
D.如果只追求发财致富而忽视社会公平,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