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1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2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栾城后集》卷二十一)

材料二:

嗟夫,渊明隐居以求志咏歌以忘老诚古之达者而才实拙。若夫子瞻,仕至从官,出长八州,事业见于当世,其刚信矣,而岂渊明之才拙者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古之君子,其取于人则然。

(节选自《梁溪漫志》卷四《东坡改〈和陶集引》》条3

【注】(1)过:即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2)俨:陶渊明的儿子。(3)此条内容引自苏辙原文。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明隐居A以求志B咏歌C以忘老D诚古之E达者F而才G实拙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及“鲍、谢、李、杜”等人,是指历史上的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
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故以此指日暮。文中用来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C.冠,就是弱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成年,应当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D.古人用“先”指死去的人,如先考。文中的“先君”,指死去的君主,曾要求苏辙师从苏轼。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晚年谪居儋耳,简居蔬食,以读史创作诗文为兴趣追求,其作品精妙,未现出老人常有的衰惫之态。
B.苏轼诗作追和古人,且独独喜欢陶渊明的诗。在他看来,陶诗风格朴质与华美兼具,清瘦与丰腴同在。
C.陶渊明年轻时常常为了生存到处奔走,性格刚烈的他希望自己早点死去,但又害怕子女因此忍饥挨饿。
D.孔子治学追求转述先哲而不自创新思想,相信并喜好古人的东西,古来君子常以此作为治学为人的标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小题5】阅读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与材料二选文,苏轼认为自己的大难是__________,因而认可陶渊明__________;在苏辙看来,苏轼跟陶渊明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陶渊明__________(三处均用原文词句回答)。
23-24高二上·江苏南京·期末
知识点:苏辙(1039-1112)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元佑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作《易传》,未完,疾,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泣A受命B卒C以成书D然后E千载F之微言G焕然H可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B.“因试进士发策”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疾革”与“革故鼎新”(《水浒传》)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博闻强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B.苏轼因势利导,关爱百姓。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救灾济民。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精研学术。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涉猎儒释道典籍,基础坚实,终成一代文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和教材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5】苏轼的学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                       畜:蓄养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与人遇                            余嘉能行古道
B.吾将与君夜宿                  而寒
C.吾将与君游于他                  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D.药毒其目                            圣人之所为圣人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若。清河张君梦得,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览观江流之                                 胜:胜景
B.盖有                                           讽:讽喻
C.而风何                                        与:结交,亲附
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所以:……的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海                                          及时遣归
B.周瑜、陆逊所骋骛                          壮也,犹不如人
C.将何而非快                                    处分兄意
D.流奔放肆大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D.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迁”指调动官职,“迁谪” 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C.元丰: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我国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外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B.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借物抒怀,旨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提倡士人远离尘世、退居归隐。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