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琴小梁

刘心武

那家人住着好大一幢别墅,女主人为了某种考虑,要把女儿的钢琴从一楼挪到三楼去。搬家公司都有挪钢琴的业务,但是女主人早就知道,有“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一说。钢琴梁并非艺名梁粱或梁云迪的钢琴演奏家,他是个搬运工,起先受雇于一家搬家公司,他五短身材,膀大腰圆,络腮胡子,超厚嘴唇,堪称大力士,总是负责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的东西,遇到钢琴,总是以他为主,带着另外三四位师傅一起搬运,从未有过闪失,后来音乐学院大搬迁,需要把几百架钢琴从旧琴房挪到新琴房,他带队把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名声大噪,就脱离那家搬运公司,自己注册了一家专门挪移钢琴的小公司,如今城里跨入小康的家庭,多有为独生子女置备钢琴的,富豪家庭更在别墅中摆设三角大钢琴,因此,钢琴梁的生意相当不错,当然,如果不是钢琴,凡特殊的重物,他那个小公司都承揽手工搬运。

那富家太太打通了钢琴梁电话,说当年钢琴进家,就是请他搬运的,第二天调琴师来调琴,说凡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梁师傅不是仅仅靠力气,更多是用脑子,因地制宜地进行挪移,是把钢琴也当作一个生命来呵护的……钢琴梁还能回忆起那次搬运的情况,问明别墅楼梯的结构尺寸,同意接这个活儿,却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他儿子这几天放假,媳妇在超市上班,怕他也走了,孩子在租借房那边乱跑,因此,他带三个师傅来的同时,还想捎上他的儿子梁勇,希望能给他儿子提供一个做作业的地方,富家太太问他儿子多大,原来,跟她宝贝女儿一样大,都上小学五年级,就爽快地同意了:“就带他来吧,他们俩还能一起学习,挺好的。”

那天钢琴梁带着三位师傅来了,富家太太忘了那孩子的名字,就笑称他钢琴小梁,又唤过女儿薇薇,安排钢琴小梁和薇薇在一楼大客厅落地窗旁的麻将桌那里写作业。

那边富太太给钢琴梁提要求,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量完直嘬牙花子,甚至提出:“您干嘛非挪楼上去呢?”富太太也不解释,只表示她会多给劳务费。

这边钢琴小梁和薇薇坐在麻将桌边,各自摊开自己的课本作业本,钢琴小粱认真地做算术题,薇薇却尖着耳朵听那边的动静,生怕她妈妈改主意,冲那边大声嚷:“就搬楼上!就要搬嘛!”她想的是,这一搬,还得请调琴师再调音,也还要再调整从音乐学院特聘的钢琴老师来家教的时间,她可以轻松愉快好几天了,啊呀,夜里做梦该不再有那些钢琴谱上的“蝌蚪”乱蹦乱跳变成癞蛤蟆的怕人情景了!

薇薇问钢琴小梁上的哪个学校,小梁道出那借读学校的名字,薇薇撇嘴:“连区重点都不是呢!”就告诉小梁自己上的是什么名牌学校,虽然在市中心很远,但每天有雇的司机接送,那车可是宾利啊,听说过吗?小梁不懂什么是宾利,但是也很自豪,他指指窗外:“我爸新买的!”那是一辆国产小面包,薇薇笑了:“那也算是车?”做完三道题,小梁说:“我要玩玩了。”薇薇说:“好呀!我们地下室有游泳池,你想游吗?”小梁说:“爸爸定的规矩,我做完三道题,可以轻松三分钟。”就从衣兜里掏出个木头削的手捻陀螺,在那麻将桌上玩了起来,薇薇也玩,总不能让陀螺久转,就愤愤地问:“你会弹钢琴吗?”小梁摇头,薇薇用手指划脸皮:“还钢琴小梁呢!叫你琴盲小梁还差不离!”这时候就听楼梯那边有钢琴梁号令另外三位师傅的声音,小梁就说:“你家这台琴是奥地利生产的蓓森朵夫吧?比德国产的斯坦威还贵还重。”薇薇双手一拍:“哇噻,你懂钢琴啊!”

那天那时候,薇薇的爷爷先坐在客厅沙发上打瞌睡,后来醒了,招呼薇薇:“宝贝儿,小天使,我的报纸呢?”薇薇很不耐烦:“不就在茶几上吗?”小梁就过去,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过去:“爷爷,您看报。”薇薇爷爷接过去,惊讶地望着他,问:“你是哪家的孩子?”薇薇就大声说:“他是钢琴小梁!”又问小梁:“你看他像不像老了的喜羊羊?”小梁不言语,心想,我爸教我的,对长辈要尊敬。薇薇又告诉他:“爷爷平时不住在这儿。他自己也有大单元。他要过生日了,多少岁呀?不告诉你,你自己猜。”小梁问:“爷爷过生日,你送他什么礼物呀?”薇薇说:“我画张画儿送他,他准特别高兴。”小梁说:“我爸下月过生日。我要买个钥匙链送他。现在保密呢。”薇薇说:“买什么呀!我有好多钥匙链,外国的,我去拿一堆来,你随便挑。”小梁说:“我自己买。”薇薇问:“你哪儿来的钱?”小梁说:“我捡饮料瓶卖废品,攒十来块了。我要买个他最喜欢的。我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样的。”后来他们又写作业,又玩陀螺。

钢琴挪窝成功了。富太太付了钱,一边往外送钢琴梁一边就给调琴师打电话。那辆小面包车开走了,富太太发现薇薇手里捏着个东西,忙问:“那是什么脏东西?扔了洗手去!”那是钢琴小梁送给她的,钢琴梁亲手雕出来的陀螺。薇薇把紧握陀螺的手藏到身后,宣布:“我要跟钢琴小梁做朋友。我会邀请他再来跟我一起做作业!”富太太两条眉毛快飞出脑门,张开嘴巴半天合不拢。

(有删改)

【小题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他不仅有力气,还有技术。
B.钢琴小梁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给爷爷,礼貌地请他看报,是钢琴梁重视教育的表现,他与“富太太”有不同的教育观。
C.薇薇从一开始炫耀车、游泳池,到把小梁送给她的陀螺藏在身后,说明她对钢琴小梁的态度有明显转变,让富太太难以理解。
D.小说中的富太太生活优渥,却因为忘了钢琴梁儿子的名字,临时给他取了一个钢琴小梁的称呼,说明她为人刁钻无礼。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如正面描写钢琴梁的身材外貌,又借他人评价侧面表现他专业的搬运水平。
B.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富太太请钢琴梁搬琴等小事反映了一部分人只注重物质生活,不注重美好道德品质的现实。
C.文中所刻画的孩子们率真可爱、本性善良,与“富太太”的世故功利构成鲜明对比,这种写法与小说《哦,香雪》一致。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利用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及个性化语言,表达了讽刺之意,发人深省。
【小题3】第四自然段中“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小说中钢琴梁这一人物的多个细节也折射了工匠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四川凉山·期末
知识点:刘心武(194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无闻

刘心武

未必默默,然而无闻

你系好领带,穿上西装外套,拎上资料包,去往那个有中外许多学者汇聚的研讨会,你将有一个能令同行即使不是刮目相看总也会耳根一震的学术报告……

你走进地铁站台,没有任何一个人注意到你;然而当列车驶来时,甫刹车,门乍开,一个女士从当中一节车厢飘然而出,马上有人惊呼出她的名字,并且有那显然并不该在那一站下车的小青年追了出来,又有本该上车的人忘了上车而盯住她看,乃至移步凑拢她跟前……

你及时地上了车,车开动了,你一只手握住吊环,微笑着。

是的,你感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也越来越活泼有趣了。

刚才一些人注目追踪的女士,是一位常在电视上露面的歌星。她的名气真是如日中天,红艳似火。

歌星红了,主要还不是借助于歌厅舞榭,而是电视。电视机里有的牌子也挺红。但电视机的设计者呢?一部电视机的设计又包括许多的方面,有许多是只负责一个局部的设计者,而设计者的设计依据,又有赖于许多的技术专家的研究成果,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又依赖于理论上的研究,需要推进,需要突破,而当今世界上的科学理论也已分枝极为细密,有时候一个人穷极一生才智一世努力,也只能在那分枝中的分枝的某一个环节上有一点贡献,那也就很了不起了!电视机设计好了还需要工程师和技术员指导技术工人投入生产,这其中又有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门学科,一门技术……而电视节目的制作、发射又牵扯到不知多少科技人员的艰辛劳动和才智奉献……但当观众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嗑着瓜籽看到电视屏幕上红歌星那张未必多么漂亮的脸蛋的大特写时,却只是惊呼着她的名字,而全然不知道,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想知道与那红歌星的大特写出现在荧屏上有关的科技人员的名字……

当然偶有例外,例如十几年前有位老作家写了一篇文笔极佳的报告文学,使得一位搞非实用学科的纯理论的科学家名声大振,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并成了持续的新闻人物,连他的婚事、病情、体重变化、客厅布置,都时有报道和描述。因从事科技工作而成为社会明星,这是该人的幸运,也是整个科技界的光荣,但这确也有赖于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某些机缘,正如峨眉山金顶的佛光,那并非时刻都有的常态,而是偶一呈现的妙观。

并非默默,你有重要的课题,有不小的突破,你与同行间有合作也有争论,你拎着资料包西服革履地去出席一个对于你那一行和你个人都至关重要的研讨会,你在会上将有一个一刻钟的发言,发言用中文,而在紧接着的一刻钟答疑时间里,你将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外国同行的提问……但将不会有电视记者去拍摄你们那个研讨会,因为那研讨的内容太专门了,犹如对于一只猫只讨论它的触须,而且也没有相当级别的官员出席,因而你们从事的这一切都不会在荧屏上出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将继续不知道有你和你这一行特别是你从事的这一分枝学科,就全社会而言你是无闻的存在,你的名气不仅绝不能与那在地铁车站邂逅的红歌星相比,甚至也比不上你那居民楼下面卖煎饼的某位个体商贩,因为你们那一片的居民都知道:那个鼻头上长着颗大黑痣的老王头,摊出的煎饼真叫好!你们楼里跟你总在一个电梯里站着的邻居,尽管常常对你抱以微笑,但大多数始终闹不清你姓甚名谁,整天在忙乎些什么!

你在地铁车厢里默默地微笑,岂止是心平气和,你实在是心旷神怡

(选自《大家随笔》1995年版)

文本二:

我们知道,散文是用文字来表达或书写自己思想感情的最自由最方便的一种工具,在感情涌溢之时,文随心而生。无论是议论、叙事、抒情,都是最单纯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是一朵从清水中升起来的天然去雕饰的芙蓉。对于刘心武这样一个勤于思考,时刻关注社会人生的作家来说,散文随笔是最适合的载体,承载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探寻,以及对人的灵魂深入细致的开掘。

刘心武曾经说过,在自己的散文随笔中逼视人的灵魂、解析人生的奥秘,用的是一张三齿耙。第一个齿尖对着自己,挖掘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探究那些最本原的生命冲动;第二个齿尖对着他人,窥见芸芸众生的所作所为,生死歌哭,悲欢离合,以及隐蔽于深处的人性的涌动激荡;第三个齿尖对着变幻莫测的社会风云,探究看似紊乱无序的冲撞中所包含的深刻而本质的规律。

节选自张敬《我写故我在》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你”可以是特指作者生活中熟知的人或作者自己,也可以是泛指。
B.被众人瞩目的女歌星乘坐地铁出行,表现出她平易近人、深入生活的特点。
C.文章中谈到电视上的当红歌星未必多么漂亮,表达出对盲目追星者的嘲讽。
D.卖煎饼的老王头在居民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这让“你”有些失落和不满。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丰富,以“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起了对不同身份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述,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描述地铁站的情形时用笔较为俭省,而在对“无闻”者的工作展开联想时则用繁笔,两者相映成趣。
C.文章善用比喻,“金顶的佛光”形容科学家名声大振时的志得意满,“猫的触须”则写出了专业研究的细化。
D.文中划线处加点虚词使用颇有讲究,开头处在委婉的否定后进行转折,结尾处则在递进中饱含人物情绪。
【小题3】文本一两处写到在地铁上的“微笑”,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二提到刘心武用“三齿耙”创作散文,请具体谈谈这一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饸饹

刘心武

吃饸饹!

这顿午饭,在荀家引起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反应。

郭杏儿到达荀家时,只有荀大妈一人在家。呈现在她眼前的一切,使她吃惊,使她惶惑。原来她朦胧地觉得,城里人一切方面都该比乡下人强;可是踏进荀大爷家门,定睛一看,他们住的房子竟如此狭小。小还不算,房子的走向也差劲。她不明白荀大爷他们为什么不把房门和窗户开在南墙上,直接通向胡同,使这房子变成北房。置身在城里大爷家的小屋子里,她感觉好多东西跟屋子的比例都不相称,这使她从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所以跟荀大妈没说上十来句话,她就一个劲儿地邀请大爷跟大妈到俺们家住一阵去。但落座没有多久,当她观察得更加仔细时,她却又逐渐自卑起来了,因为这屋子虽小,里头的家具摆设,却似乎样样都比她以前所见过的同类东西精致美观。比如她所坐的那张长沙发,颜色就跟核桃仁外头那层膜儿似的,透着油亮,手摸着又软和又细腻,上头就跟钉着钉子似的,形成一个一个的窝儿,看着比平绷的面子新奇多了,四边、拐角的地方,全都那么匀称自然,一点不露缝缝钉钉的痕迹……其余的家具,像大立柜、小衣柜、酒柜……也全都比杏儿以往看见过的做工细、模样俊:就连荀大妈用来给自己沏茶倒水的茶具,端过来、揭开盖让自己吃糖的糖盒……①也都显得瓷儿细,画儿精,形状俏,色彩美。

吃点这个糖吧——这叫酒心巧克力!

接过荀大妈递到手里的糖,低下眼睛一看,分明是条金鱼儿;剥去那支楞着鱼尾的糖纸,没想到里头竟是酱黑的——杏儿只知道牛奶糖是最好的糖,好糖都是白色的,越白越好;酱黑就酱黑吧,大妈给的,要痛痛快快地吃——杏儿咬了一口,没想到舌尖上又甜又苦又辣,还滋出了一包子水来,洒在了她的衣服上。荀大妈笑了:那外头是巧克力,里头是酒,洒出来点不要紧,酒不脏衣!

杏儿觉得那糖不好吃,她问多少钱一斤,荀大妈告诉她:四块八一斤。贵吧?你荀大爷跟我也嫌又贵又不中吃,还不又是你那磊子哥买的。你坐的这沙发也是他挑来的,比一般的贵好几十块哩——他如今除了工资,不也还有些个‘外快'吗。他搞点子翻译,就是把那外国人写的东西,变成咱们中国字儿,他时不时能得着三十五十的,叫做‘稿费’……你不看看他的窝儿么?

荀大妈便带她去参观磊子哥的房间。推门一进去,杏儿就傻眼了。如果说外间屋给她的感觉,还只不过是比她自己家精致美观,这里间屋可就连比也不好比了,她由惊奇而不快,由陌生而鄙薄。屋子顶棚的犄角上,挂着两个黑匣子,说是什么音箱,任凭什么箱也不该那么怪里怪气地悬着呀,何况黢黑黢黑的,多丧气!②书橱占了一面墙,嗬,那么多书,中国书,洋书。书是好东西,看不懂也知道它们比金银珠宝还珍贵,可那些点缀在书橱里的摆设,可真让人皱眉发愣,一箍节树根,在俺们村只配捅到灶里烧火,磊子哥却把它摆在亮闪闪的玻璃门里,神码子似地供着;一些个石头子儿,俺们村东河滩上一捧一堆,磊子哥却也宝贝似地摆在那儿;还有几件瓷器,方脑袋的牛,怪模样的鹿,瞅上去还只不过是扎眼,那瓷夜猫子怎么能也搁书橱里呢?多不吉利、多不喜幸呀!

你猜咱们一会儿吃什么?杏儿不知不觉之中,又随荀大妈来到了厨房。这厨房盖得倒挺大,而且从里外两间屋都有门通进去,厨房里不但有煤气罐、煤气灶以及做饭的全套家什,也还有地漏以及洗脸池子和洗衣机,并且当中支开了铺着白塑料桌布的圆饭桌,做得了饭可以就在那里吃。杏儿的眼光把整个厨房打量了一圈,最后随着荀大妈的声音落在了煤气灶一侧的小柜上——③咱们今儿个中午吃饸饹!专为你来才做的,是你大爷的主意!

啊,在那小柜上,的确有一架饸饹床子——杏儿走过去一看,心里不由得惊疑慌乱起来。大爷为什么要让俺吃饸饹呢?说实在的,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细米白面早不觉得金贵,谁还吃那荞麦面、白薯面、红高粱面搅合着压出来的饸饹呢?杏儿家的饸饹床子早就撂在仓房旮旯里,几乎被人遗忘了,那铁皮打孔做成的漏子,怕已经生锈了吧?可眼巴巴地找到北京城,进了荀大爷家,他们给自己准备的头一顿饭,却是饸饹!

你大爷他这是念旧。他不光是要跟你一块吃饸饹,他也要你磊子哥……跟着吃。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这饸饹床子,是他头几天现做的,你大爷别的优点没有,就有那么两条:心实,手巧……说着,荀大妈便搁上一团酱色的面,压了起来,并且笑着对杏儿解释说:不像,是吧?因为找不着白薯面、高粱面,就单用的荞麦面——粮店里买的,如今我们这儿的粮店也买点杂粮,给居民们倒换口味。一会儿吃的时候,④咱们不光拌上葱、醋、蒜……咱们还拌烤羊肉呢,哈……咱们吃荤饸饹!

杏儿听完这番话,觉得自己一下子完全明白了荀大爷的心思,说到底,这不就是对待如同亲闺女般的儿媳妇的做派吗?疑云飘散,心里大畅,杏儿卷起袖子,挨过去说:大妈,让俺来吧,俺压得比您好哩!

(节选自长篇小说《钟鼓楼》,题目为临时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大妈给的糖是酱黑的,磊子哥屋里的音箱是黢黑黢黑的,从郭杏儿“酱黑就酱黑吧”和“多丧气”的话看,这些她都不喜欢。
B.身为农村姑娘,郭杏儿认为瓷夜猫子搁到书橱里很不吉利、很不喜幸,这多少反映出她在农村受到了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C.生活好了,郭杏儿家的饸饹床子早就放在仓房里,郭杏儿进了生活在北京城的荀家,头一顿饭却吃饸饹面,她一时不能理解。
D.“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荀大妈的这句话让郭杏儿疑云飘散,心里大畅,她明白了荀大爷的想法,欣然接受了吃饸饹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短小精悍的排比句和四个准确的形容词,写出荀家用具精致美观的特点。
B.句子②叹词“嗬”模拟郭杏儿的口吻,既意味着荀家书多,也暗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
C.句子③荀大妈的这句话,近处照应本段第一句,远处照应本文开头“吃饸饹”这句话。
D.句子④荀大妈的话中反复使用“咱们”一词,能让郭杏儿产生一种如同回家的亲切感。
【小题3】郭杏儿来到荀家,先是吃惊、惶惑,接着“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然后又“逐渐自卑起来”。请简要分析其中“自豪”和“自卑”的缘由。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和下面这段文字均写到主人公看到新鲜事物时的表现。请分析二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异同。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选自《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XX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他心想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小题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情绪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E.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
【小题4】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